游崴
Yu 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
 
文 / 游崴

葉偉立與吳語心兩個人,自2006年底已離開了寶藏巖。但寶藏巖對他們而言,卻依舊像是一個未被窮盡的奧祕之境。今年七月,葉偉立與吳語心才在溫哥華的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展出「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的第五階段,主題是「勘誤」。

與四年前在台北雙年展的作品類似,影像被印製成巨幅海報,一落落整齊堆放於手工打造的木桌上,每張海報有兩面不同的影像,影像下方除了有他們各自撰寫的註解之外,還有葉偉立署名寫給不同對象的一封信。展場中的兩部影片則是吳語心拍的,一部關於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的花園、水池與堆滿拾得物的「阿凱夫」,另一部則是葉偉立與當地居民兩年前一次爭執吵架的場面。

你可以說葉偉立與吳語心已離開寶藏巖將近兩年,但他們仿佛從未真的離開過那裡。「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仍在進行,他們談起這個計畫,語氣聽來沒有結束的打算。

事實上,這批立場顯得更清晰的作品,被葉偉立視為未來繼續與文化局溝通、陳述理想的重要文本,一本「很大本的企畫書」。他一直在等寶藏巖共生聚落改建工程完工後回去。「阿凱夫」(Archive)裡所陳列的拾得物,仍原封不動地鎖在屋內等待開啟,它們現在的意義不只是藏品,還是抗爭運動的一部分,「我用一個博物館進行合法佔屋。」葉偉立說。

圍繞著一間屋子的大作品

近幾年來,這間「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已經成為寶藏巖邁向共生聚落之路的重要索引之一。同時,也完整紀錄著葉偉立與吳語心兩個人這幾年來的創作軌跡。

2003年,葉偉立因為受阮慶岳之託,前往寶藏巖拍攝無人居住的廢屋,便被當地豐富的人文樣貌所吸引。隔年,葉偉立與劉和讓共同參與了寶藏巖首次舉辦的「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GAPP)。他們以兩週的時間清理了一間廢屋名之為「寶藏巖泡茶照相館」,這間屋子除了是創作計畫、是工作室、是展場,也是歡迎居民來泡茶聊天的大客廳及葉偉立自己的住處。甚至到後來,變成文化局官員帶外賓參訪寶藏巖時必來的據點。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奇異地混合著藝術家的私生活、創作活動與社群關係,創造出它自己獨特的場所意義。葉偉立與劉和讓的第一個計畫是拍攝人物肖像,在完成的400幅作品中,除了寶藏巖居民之外,還有不少前來造訪照相館的外地人。這些照片並不是純粹訴諸田野踏查的人類學影像,也同時混雜了藝術家個人的人際網絡,以至於看來竟也像是一本私人相簿──特別是當這些肖像如同收藏品般被整齊地展示於泡茶照相館的牆面時,看來更是如此。我們幾乎要說,當這些肖像處在寶藏巖這間屋子中,才獲得其應有的意義。

由此開始,葉偉立的創作一直離不開這間屋子,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變成一個持續進行的計畫,圍繞於這間屋子的所有人事物,支撐著作品的發展。在第二階段的「寫生計畫」中,葉偉立與劉和讓把這屋子整理成一個包含泡茶館、肖像攝影棚、攝影資源中心、暗房及藝術家居所的場所。並創作了一系列攝影,場景散落於整個寶藏巖,但卻明白是以這間屋子為起點的視野。這些影像流露著一股寧靜、抒情、自給自足的氣息,有時看起來則有些魔幻。在他們的鏡頭下,寶藏巖像是一塊充滿靈氣之地。

葉偉立之後開始與吳語心合作進行了第三階段的「垃圾」計畫。他們從泡茶照相館屋頂堆滿垃圾的垃圾屋中,清出數量龐大的拾得物,不同時代的熱水壺、塑膠瓢蟲存錢筒、舊相片到寫滿字的日記本,而一個木箱子則裝滿了雀巢咖扉的玻璃空罐。透過這些物件,他們回溯著這間屋子的歷史,也成為接繼原屋主之後的新保管人。「垃圾」計畫以攝影與文字紀錄了這個事件,同時也捕捉了寶藏巖當時越來越複雜的政治氣氛。

在這段時間,寶藏巖共生聚落計畫仍在持續進行中,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及個別居民、租客與不同的駐村藝術家,對寶藏巖的願景及立場卻十分歧異。其間的緊張關係在「垃圾」計畫中可窺見一二,而葉偉立與吳語心也不吝於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批評與質疑。葉偉立一直希望泡茶照相館能成為寶藏巖的一個社區藝術資源中心,他認為在文化局畫出的共生聚絡藍圖中的「藝術村」,將只是一個徒具形式的空殼。

葉偉立的理想在接下來第四階段的「花園與阿凱夫計畫」中獲得很好的實踐。 他與吳語心清理了住處前方的廢屋,將之改造成一個開放性的公共空間。這個只有幾坪大的「花園」,給了他們新的想像。他們與王相評合作,以花園為場地策劃了聽讀會、展覽、表演等一系列活動。規模雖不大,參與者也很小眾,但對於寶藏巖泡茶照相館來說,卻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對外交流機制,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策展人與理論工作者踏進寶藏巖。此外,他們也把隔壁屋子細心整理為陳列拾得物的「阿凱夫」(Archive),裡頭全是清理屋子時發現的拾得物,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視為一座陳列寶藏巖物質記憶的博物館。

前來泡茶照相館的人開始變多,公共性與社群力量逐漸發酵,2006年夏天,位在隔壁的李國民工作室因吳中煒的進駐而慢慢聚集了一群抗爭的大學生,他們以「寶藏巖公社」之名採取更激烈的抗爭行動,也讓寶藏巖的爭議變得白熱化。

儘管同樣站在批判的角度,但葉偉立到後來並不認同寶藏巖公社的做法。「他們雖然說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話,但做法卻是不對的。」葉偉立並不反對抗爭運動,但反對以草率地破壞環境為手段。倒是在同一時間,泡茶照相館也聚集了另一群復興美工的學生,他們組成「寶山爆炸」團體,直接用山腳下正在進行的改建工程留下的廢材當作繪畫材料進行創作。

葉偉立認為「寶山爆炸」的經驗一方面實踐了藝術資源中心的功能,一方面創作活動本身亦不乏隱含的政治聲音,以至於十分接近他的理想。在那段時間,寶藏巖改建行動與抗爭活動並存,情況前所未有地複雜,但葉偉立反倒越來越清楚他要的什麼。

持續散布的寶藏巖經驗

從第一次踏進寶藏巖到現在,葉偉立的目標一直沒變:他渴望能在寶藏巖建立一個能持續提供資源、向民眾開放的社區藝術資源中心,他認為這遠比一個只邀請藝術家短期進駐的「藝術村」來得有意義。他與吳語心正試圖用他們的寶藏巖經驗,來實現這個想法。而這從來就不是空想,在那幾年時間,「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已然創造出它充滿自發力量的文化場景。

吳語心曾說「我們其實從頭到尾只研究一間屋子」。但這並不簡單意味著就是一種疏離、封閉或個人主義。情況剛好相反,這間屋子的經驗,正不斷透過藝術家的影像與文字,持續發散其影響力,吸引更多人重新思考社群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及「藝術家進駐」機制中可能存在的虛幻及真實,或是更根本的──關於「文化」這兩個字的定義。

相較於一張張看來物質美感滿溢的攝影,葉偉立與吳語心在展場中留給我們的,更值得被視為某種像是政治傳單或大字報的東西,必須被流傳,被散布。那一落落的海報其實不是作品,而是媒體。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