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崴
Yu 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在影像的世界裡遇合─宜昇科技參與新媒體藝術創作的經驗
 
文 / 游崴

隨著這十年來科技藝術的發展,單槍投影機已幾乎是錄像裝置的某種基本配備,對觀者而言,「走進暗室遭遇一方矩形投影」正慢慢變成我們所熟悉的當代藝術經驗。在藝術家那一端,關於投影機的流明度、矩形修正、調校色差,乃至於投影螢幕材質,同樣也是無法輕率跳過的技術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讓陳志建的《換日線》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先是用攝影機記錄了西門町的24小時的全景,再將所有不同時間的影像片段打碎,拼接成一個360度的環場影像,這間暗室再現了西門町,但卻不僅止為一個瞬間,而是一整天,24小時的西門町。

新媒體藝術家的難題

比作品引申出的時空思辨來得更快的,是《換日線》因為360度環型投影帶來的視覺震撼。對當前投影技術略知一二的觀者,不難發現作品背後涉及的複雜技術。較之一台投影機在平面上的單頻道投影,環型影像由於必須動用數台單槍投影機的投影來組成,以至於如何讓每個投影完美拼接在一起,並適合於一個曲面的透視?變成一個看來很細瑣費時,但卻很重要的問題。

目前常見的方式是藝術家用目測的方式,在沒有設備與工具之協助下,對個別投影進行調整,但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今年,陳志建在與宜昇科技合作下,讓這個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宜昇主要提供的是對多個投影影像進行拼接的硬體解決方案,簡單而言,就是透過電腦運算來解決肉眼無法進行的精確影像幾何調校,而大量仰賴此種技術的環場投影甚至球形投影,也變成宜昇科技目前最引以為傲的領域。

宜昇科技在2006年即因北藝大科藝所許素珠教授的介紹,開始接觸新媒體藝術。2007年,宜昇科技主動參加「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籌備聽證會議,是唯一在場之業界代表,並在會中提出「如何真正落實產、官、學合作以發展數位藝術?」的問題,進而開啟了宜昇與「在地實驗」及新媒體藝術家更多互動及合作關係。

當時正積極籌辦第二屆數位藝術節的在地實驗,本來有意與宜昇合作,但後來因為一些問題並未成真。直到2008年初,陳志建受邀參加香港「數碼演義 DIGIT@LOGUE」展製作並展出香港版之《換日線》,終於促成了宜昇首次與新媒體藝術家的合作。

用電腦視覺取代肉眼

《換日線》最早在2006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慢」展中的呈現,陳志建花了很多時間在多台投影機影像的調校上。在這次於香港藝術館的展出,宜昇提供了他們研發的影像幾何補償控制器(Geometry Controller)給陳志建,並為他進行教育訓練,最後,陳志建一個人只花了很短的時間,就把展場中六台投影機的調校作好且較精準,速度之快,連香港藝術館的工作人員都很驚訝。

「最早《換日線》在台北當代館展出,技術上還差我們這一塊,所以在影像拼接上效果並不好。我們的拼接技術可以將這整個流程標準化,而非只是解決個案。 由於是硬體的解決方案,所以也比較穩定。」宜昇科技的副總經理蔡育良說道,語氣很自豪。

宜昇創業至今,曾獲經濟部頒發三屆創新研發獎,至今已經拿了二十幾個國內外專利權。對於創新研發的重視,從蔡育良身上便看得出來。蔡育良很像是那種台灣中小企業裡,勇於創新的實業家典型。自承「從沒有在任何一家公司上過一天班」的蔡育良,說他是那種只要有50%的把握就跳下去嘗試的人。當宜昇在1990年剛成立時,這類從事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技術開發的公司並不被看好,很多公司都做不下去,但蔡育良並未因此而退卻,「我們從創新的領域來看問題,當大家不願意進來時我們進來,然後看到未來,這才是有遠見的創投。」

影像投影目前正被廣泛應用在各層面,宜昇的幾項專利技術由於能讓一些複雜或大型的投影變得可行,因此具有很不錯的商業價值。「如果在商業用途上,一個頻道(channel)就價值一萬美金。」蔡育良說出的數字並不誇張。與此相較,宜昇為了陳志建的《換日線》在香港展出便顯得慷慨許多,一口氣提供了六個頻道(並外加一個頻道作為備用)的規格,還免費為陳志建進行教育訓練。「當然藝術家這邊還是要簽保密條款。」蔡育良補充道。

一種另類而長遠的投資

《換日線》的成功經驗,讓陳志建與宜昇緊接著又合作了《流自慢》,這件作品的雙曲面投影,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台北城市行動」展中依舊引人注目。

宜昇試著把藝企合作當作一種相互學習。「與藝術家學習是要交學費的。」蔡育良笑說。但「繳學費」總要有個動機,藝企合作的關係中,兩方總是各取所需,如果對藝術家而言是實踐自己的創作理想,那麼對企業而言則是一種另類而長遠的投資。「志建去香港展出,某種程度也是與國際接軌,讓我們的技術可以在海外展示,所以我們會願意」,蔡育良強調藝企雙方必須都有付出,「我們提供技術,藝術家授權我們日後可以把這件作品當作案例展示。」

對於像宜昇這種與影像展示有關的產業,活生生的案例就是最有效的行銷,投影帶來的視覺震撼,效果可能比媒體廣告來得更好。他們在2001年受日本JVC的委託研發「Multi-Projector」系統, 並於2003年前往日本松下電工位於東京汐留的新大樓安裝系統,並與日本、法國等國際團隊共同執行專案,在內徑8.5公尺的半球型圓頂中,運用18台投影機拼接進行3D立體投影。這個當時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而且尺寸最大的半球型3D立體影像系統(CyberDome)目前仍正常運作,成為宜昇最重要的代表作。

為了促成更多案例,宜昇不吝於在商業考量外大量投身藝企合作。如前述當代藝術領域外,宜昇也曾嘗試與新銳編舞家合作將大型投影拼接應用在舞台上,目前還有專案正在進行。此外,2007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展「重返福爾摩沙」在故宮展出,其中由許素珠帶領的團隊開發出的互動影像裝置「名畫大發現──清明上河圖」,以數位互動的方式,重現了故宮館藏《清明上河圖》深受好評,其影像拼接技術就是由宜昇贊助。

把資源投在最有創新潛力的計畫

在這些合作中,藝術家的創意有時也反過來刺激了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想像。2007年「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在地實驗計畫製作第二代的《睛魚》,這件作品是一個三公尺見方的魚缸的內投影,但由於焦距過短,當時的投影技術很難完成,作品的挑戰性吸引了宜昇的興趣。雖然後來合作未果,但宜昇仍持續研發短焦投影技術,終於有機會在受空間限制之專案如貨櫃車之多媒體展示中,成功加以應用。

但畢竟這種經驗仍是少數,如今在藝術家與企業之間彼此的創意往往仍像是兩條平行線,少有對話,多數藝術家可能並不清楚目前科技已走到哪一步?因此也很難真的提供純粹技術上的刺激與想像。像是宜昇之前曾碰過幾個合作機會,發現藝術家的計畫並無必要使用宜昇的核心技術,他們於是建議藝術家重新考慮。

「我們是小而美的公司,資源有限,所以必須投在最具創新潛力的計畫上。」宜昇科技的許靜娟強調。因她對文化創意產業及藝術領域之關心,也加速推動宜昇科技之藝企合作案。

提供技術,也創造平台

因為這幾年下來廣泛的合作經驗,讓宜昇現在也常常扮演起幫助藝術家與其它單位媒合的角色。從這個角度看來,竟有些藝企平台的意味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宜昇如今也將觸角伸向了教育領域。蔡育良帶領我們參觀他們研發出來的投影互動裝置,透過紅外線感應,能夠讓當前觸控式螢幕的技術,應用在大型投影上,對於教學工作來說帶來很多可能性。「在數位學習裡,學生可以變成主體,老師則扮演輔導的角色。」蔡育良說他自己從小就是很敢挑戰老師的問題學生,投身科技產業後,他更看見數位學習的無窮潛力。

宜昇目前的狀態,看起來越來不只是一個純粹提供投影技術的企業,如果藝企合作是一條跨領域的生態鏈,宜昇有時候更像是在建立某種平台,將他們的研發創意運用在合作關係上。他們最新的構想是在未來促成藝術家與學校合作,將科技、藝術與教育相結合,對於國藝會從2003年開始進行的「藝教於樂:藝術與人文專案」,相信會是個值得參考的構想。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