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淑文
Jo Hsiao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閣樓—寶藏巖國際青年會所
 
文 / 蕭淑文

一、緣起:一個路徑

為保存寶藏巖歷史聚落風貌,並藉由舊建築的活化,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該聚落規劃為三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寶藏家園」及「國際青年會所」,其中「國際青年會所」希冀透過住宿體驗,呈現歷史聚落發展過程中生活的真實性,由它的區位、空間形態和特性的明晰性表達出其獨特的「場所精神」。

就環境而言,寶藏巖的地景決定了場所的內涵。這裡的房子沿著山壁而建,上方仍兀自矗立著整片林子,而位於下方的是新店溪。於是,白晝的光亮,及夜晚的陰鬱提供了這個聚落獨特的視覺性。大體而言,在寶藏巖的地景中,「自然」形塑了一個具延伸性的場所,更具體呈現了「環境」的意義。但聚落與環境的關係是有機的,這意謂著人類的聚落扮演著關鍵的參數,而環境將隨著參數產生不同的詮釋。

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裡點出場所結構不可能永久不動。用作者的說法,場所是經過一段時間保存其認同感而產生,那麼「穩定」是人類群居生活的必需條件。同時,如何在追求穩定中面對動態的變遷,像社會結構的改變就足以影響「場所生命」。但諾伯舒茲也辯證只適用某種特定用途的場所很快就會失去其效能。很顯然地,作者認為一個場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詮釋,保存場所更具效能的做法是以當下新的歷史脈絡,將場所本質在「新」、「舊」的融合下具體而微地得以自我實現(田園城市,頁18-20)。

寶藏巖國際青年會所同時包含了歷史聚落的內部意義,及新世界的外部意義;在場所精神的層面上,可被視為是一種附加、一種補充。因而,以寶藏巖的歷史脈絡為軸線,且依場所具備各種變異之特質,企圖透過「青年會所」的空間向度,揭露時間的刻痕,體現一個人類聚落的「生活」場所,同時藉由「住居」開放於世界的體驗,亦即藉由自然的場所精神及人居的場所精神的結合和世界展開對話。換言之,從去「理解」環境中具有的意義,創造一個結合住、居型態的青年會所,讓「居住」與「停留」共生共存。

毫無疑問地,青年會所是一個路徑,用記憶連接起有為人所熟悉或不熟悉的點點滴滴的事物,而這些事物都充滿意義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具歧異多義的空間結構的線索。當我們想告訴別人寶藏巖是什麼場所而無法確定時,「青年會所」是一個路徑。

二、概念:一個記憶之所

寶藏巖青年會所:「閣樓」

《多瑙河注》(Claudio Magris,時報文化,2004)論及旅行將旅館分為幾類:豪華型、中產階級式、簡樸型、工人階級式、地區風格型、碼頭區型、「歡迎大型旅遊團」、村舍型、親王型、修道院型、慈善機構贊助型、貴族型,還有商業行會的旅館、海關和稅務局的、郵局和卡車司機工會的旅館。「寶藏巖」經過無數混種變形相融合,並在這些變形中找到自身的完整與衰落。在這個地方,有家旅館應該歸在哪一類?

這旅館場景,讓我們得以看見居民早期開山鑿壁蓋屋的意象,就算只有匆匆幾眼,在某個細節裡我們看到了山城聚落簡單又沈重的記憶。馬可波羅對於忽必烈質問有關威尼斯城的故事時說:「記憶中的形象,一旦在字詞中固定下來,就被抹除了。」(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時報文化,頁113,2004)記憶像既濃密又沈緩的煙霧,盤繞這個山城,遙遠事物的輪廓暗示了另一種景象: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填滿這個村落,一個僅由記憶構成的村落,一個缺乏形貌及樣式被人遺忘在城中的村落。

也許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站在無數記憶之間,寶藏巖的旅店是在強調這裡生生不息的源頭,川流不舍的旅人,如生命本身的流動,得以反射回來。這個地方的這家旅店應該歸在哪一類,回到其最原始的聚落意義,在每個不寬敞的房子裡都有著不平整的牆面;在高低起伏的樓梯間,讓我們看清楚事物的現實及本質,如果旅人正在尋找一些不一樣的事物,這家村落旅店肯定讓人迷失在日夢中而不願醒來。

如果在另一個地點,這家旅店將不會存在。當爬上階梯,來到小屋,向兩邊傾斜的屋頂也沒什麼特別,但旅人面對著事物具備某種敏銳度,他們發現了什麼?真相是,房子年代夠久了,久到便於說故事。如果裡裡外外繞行一圈,仔細搜查,來自真實世界的一陣風或一道氣息穿入,說明了旅店的存在是一個現實狀態。

但是,村落不會訴說它的過往今來,只在每個小地方留下時間與空間的刻痕,因為在那裡變化的不是描述它的詞彙,而是事物。人的認同是由我們住過的地方所構成。寶藏巖也是這樣的地方,它讓我們在其中發現熟悉的事物,隨著時間益發鮮明。

所以,我們稱旅店為「閣樓」。「閣樓」存取了這地方所經歷以及現在的樣貌成為記憶的儲藏室。它是逝去或存在的所在,所有聚集在此的事物,就地解散,這一切道盡了短暫無常的生命樣態。當有一天,旅人抵達這個村落旅店,曾經發生過的每件事物,一一在時間的刻度裡雕塑了生命,且將它們封存在一格格像蜂巢的小房裡,旅人們也可以將想要記得的事物,存放在這裡。於是,關於這村落的記憶,一個接一個綿延不絕,一點一滴地停留在旅人的記憶裡,建立起一種相似或對比記誦著關於寶藏巖的系統:這個村落的屋子如何建造、村子裡的人名、數量和一扇扇門窗背後的故事,終將難以抹滅而讓它獲得形貌。

「名字」與「意象」

很少有像寶藏巖那樣讓人著迷的場所。它不是以壯觀或華麗令你難以忘懷,是用任何其他場所沒有的深度與厚度抓住了你。當你造訪此地,必須穿梭隱藏在街道間的鄉間樓梯、門檻,你感覺的是自然與人為的軌跡,這樣的地景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謎樣的空間,空間的內部彷彿沒有盡頭。這兒的房子在歷史層面上都有很深的根源,房子的輕薄更顯得這些根源的厚重,也暗示著一段段傳奇性的過去。如果要理解這地方的形貌,具獨特的名字肯定可以傳達屬於過往的意象。

天空 3F – 2雙+1衛
曾經存在的一切意象,藉由天空滲透進來的光而傳遞。屋子裡所有的事件同步存在,溢滿了生命的氣味,瞬間逼近。用「光」與「白」營造出一個具精神向度的心靈空間,揭露我們所見的每樣事物的本質。

記憶 2F – 8人團體房+1衛
空間訴說著很多與過去事件之間的關係,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記憶而靠近。在屋子的每個點上,說了甚麼或沒說甚麼的記憶全被封存在時光膠囊裡,一格一格,密不透氣。

遠方 2F – 1雙
遠遠眺望,新店溪是一條安靜的支流。做為兩城之間的邊界,它日以繼夜的流動,意味著與許多時代同時並存。書寫新店溪,都引向生命的源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匯流下,尋找自己的容貌。旅程沒有盡頭,像從內部空間延伸到外部空間,整個生命在面前開展。

邊境 1F – 2單+1雙
山城下方被此地的斷垣殘壁環繞形成緩丘。被懷抱的緩丘像極了一個女性的形象:溫柔、沉靜,完全訴諸一種感性而非理性的感知,鼓勵我們仗似著感官去感受自己的存在。讓自己無邊無際地被放逐,或許是這樣的態度對生命的一切比較徹悟。

設計:「營造場所」

瑞士建築師馬瑞歐.博塔(Mario Botta)主張把建築物置入場所的終極精神是它須兼具「延續」與「斷裂」的機能,創造一個能夠包容場所的過去和體現它變貌的形式。寶藏巖青年會所就是以「營造場所」為基底,考量地方的建築歷史、地形及天候等因素,在記憶和實現當中跨越時間做「恰如其分」的表現,既不淪為「感情用事」,同時藉由「理性思維」進行滲透複合的交互作用,充分展現中國儒學追求「至誠」的中庸之道,讓文化與自然在此得以並置。

藝術做為一種介殼:聲音與場所

視覺以外的身體感官尚有4感,我們將以「聽覺」的延展性呼應寶藏巖青年會所的空間形式。當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被抑制,我們建議由「聲音」來激發靈敏的身體去閱讀空間。

毋庸置疑地,寶藏巖青年會所的獨特性在於它多義的空間紋理:它位於歷史聚落中,也是新興的藝術塲域的所在。在這裡,我們希望透過「聲音」讓旅人體認到它的空間經驗,經由身歷其境召喚一個屬於泥砌磚造的建築形態所建構的場所。

當聲音與場所兩相結合,讓空間產生許多層次的意義的背後直指其開放性。空間的開放性意味著解構空間讓它具備不固定性,就是這層意涵,透過抽象的聲音表現企圖揭露場所的可變動性及流動性。同時希冀藉由聲音美學持續演出一場辯證的戲碼。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