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文化測量——關於藝術,我們還有什麼?」——陳愷璜個展
 
文 / 謝佩霓

從陳愷璜第一天踏進藝術學院講堂上課的那一刻起,這個展覽的契機便誕生了。新學生、新環境、新命題延續了陳愷璜「文化測量」的思維主軸出線——人和環境、空間、藝術的關係何在。

這是一個純粹、抽象的造型藝術展演活動,是一個藝術家思考自身與周遭的相對關聯狀態,從而審視空間藝術與群眾的互涉關係。如果整個展演有所預設企圖,可謂意欲透過「戲劇性削弱至最低的空間性表演藝術」,直接面對空間與人群,進行公開的自我辯證,澄清所謂藝術,是否只是藝術家主觀自我膨脹,唯我色彩作祟下反射出的囈語及妄想爾爾。

這種開誠佈公、雙向進行的辯證重要非常,尤其是在藝術商品化,大眾文化氾濫盛行的今天,「對話」是解除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危機的唯一可行之道。大眾視聽傳播單向製造催眠式的獨白以建立湮滅真實的「超真實」(Hyperreality)、虛構新聞(Parajournalism),其最大的敗筆正是缺乏議論性,「一言堂」裡早已放棄對現實陳述意見權利的「技術官僚」,不斷的塑造一元化的意識型態——「兩面俱呈」的對等交流作用早已作古。

然而,不論這群技術官僚如何運用其所謂的「理性」强勢維持泛政治化意識型態的空間,却永遠無法完全箝制民間機制緩衝體構成的空間。面對如此不堪的態勢,現代人確實有必要繪出一張「認知表」來掌握理解存在的「超空間」,以保清明;陳愷璜勢必面對過類似的問題,有關文化、歷史的問題——文化如何記載、傳真、評估?科學性、藝術分寸之間如何拿揑才不致犯唯物或唯心之過?所以陳愷璜必須著手文化測量,以便繪製這張認知量表。如何測量?以何為標準?答案再清楚不過,是以「人」為標準,因為古希臘哲學家 Protagras 早已點明:「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次的展演只是個人觀點的階段性反省,思索自己與藝術(內在關係),藝術家與環境(外在關係)」,陳愷璜如是說。這倒是頗符合 Sorokin 的立論,認為中國的藝術具有理念式的屬性,一方面官能,另一方面又注重超越論的終極關懷。深層斷裂、分離、人格封閉、寂寞、匱乏都益於冥想。但是現今藝術家的課題,是協調對質與關聯,模擬再現、切入延續、傳統創新,無非是再三試驗藝術家應採何種社會形式自我合理化,融合於大體系,不再(也不再可能)絕然獨立為「域外人」、「異邦人」。雖然即使成為「社會人」,寂寞感依然不減。

台灣當前的文化生態處於文化壟斷(Cultural Monopoly)的局面(舶來文化、中原文化、本土文化糾纏不清),以致生成文化無能症,唯有利用藝術家自知自覺的反抗型反意識文化的影響力,以實用主義「實踐」的方式,在包容中取得底線的妥協。文化不是理論,亦非概念先行而後產生的,實踐的結果才是其象徵資產意義的關鍵。

「每一行動者皆因其行為而得以自我完成」,陳愷璜在企劃書中標示了這個引句。依我看來他是在說,這回測量的結果是——文化即實踐,文化空間全憑實踐取得。

(雄獅美術1992年12月262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