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衿
Kao Tzu-Ch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非敘事的隱喻─陳建榮「A棟」個展
 
文 / 高子衿

1.
至今仍沈醉於機器人世界的陳建榮,除了至各地玩具店搜羅而來的實體模型,在工作用的電腦中,那些對於自己發表過的作品、其他國外藝術家作品圖片詳盡整理的資料夾之間,也夾雜了因發佈新款機器人所繪製的形象宣傳圖,或是鉅細靡遺的模型設計圖等分門別類的影像資料,這份資料在意義上究竟是創作餘暇的消遣?還是創作素材的參考來源?實無嚴格區分的必要,但自幼時以來,長期以手的感官接觸經驗,把玩不同素材質感的機器人,並在部分零件損壞之後,自行將來自不同個體的可用零件拼組起來,成為未見過的嶄新視覺形象;甚至是那一張張看似寫實地呈現機器人內部構造和機件運作奧祕的設計圖,實際上僅可運行於各自故事體系中的微型世界,在現實生活或是科學的驗證下,例如家喻戶曉的「金剛飛拳」在發射的同時,還未打中機械獸,便可能因為無足夠的推進力,重達一噸的手臂故而從手肘分開,重重地掉落地面。這些拼組的處理經驗、虛構的空想世界與文明科學觀點的共存,也積累成為陳建榮作品當中所參照的思考、視覺母題。

其最為人熟知的繪畫語言,是盤據畫面大部分面積的建築性空間(體),有的近似房舍空曠的內部,有的卻又像是英國藝術家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將混凝土注入個別民宅,進而把實質可進入的虛空間,轉化成巨大的存在實體。作品進行的方式,是陳建榮藉由工具機具,反覆進行繪製、抹除、重組所致,此間他亦包容性極大的,在畫面上保留了在這樣過程當中所伴隨產生的遺跡,例如畫布上隨機沾染的灰塵,或是重覆塗改後不那麼絕對的邊線,和色層堆疊下隱隱透出的曖昧不明性。這些各式圖像元件,像是搭築出建物所需的構造零件;線條、圓形部件和色塊,暗示著樓板、牆壁、陽台等不同單元,甚至與傳統建築方法有別的,採用工業化時代為謀求快速與品質的預鑄建築技術,在工地組裝已於工廠加工完成的細部元件,構築出一套自成系統的圖像邏輯。

然而,這些貌似理性的建築細節和衡量尺度,卻無法如同機械設計圖一般付諸實踐:無法進入的假透視、分不清彼此內外關係的牆面和無法穿透的通道等,讓這些建築成規只落實於個人的想像虛構世界當中;看起來具有理性數據的說服力,也僅為一種渲染式的氛圍鋪陳,實則所有物件皆仰賴平面繪畫中視覺性的接合而產生關連。進一步在破除空間的現實化之後,我們也應該觀察到,陳建榮的作品並未存在太多計劃性的考量,這些表面上看似幾何造型的複雜曲面計算,其實都是藝術家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隨手取得之物的外框,「看起來精準,其實是莫名其妙的飲料瓶蓋」,而線段所延續的長度,時常也就是物件的大小,或是以藝術家身體為中心,四肢所能延展的最大範圍,因而陳建榮作品中的機具、理性語彙,是一種隱含著個人性、延伸自我身體感而來的產物。

2.
破除了空間的合理性,我們原先認知的外在風景,實際上卻交織著圖像和繪畫性之間的曖昧;而簡化且隨心所致的人工景觀,也使得具象的畫面不僅擁有再現的作用,另外還產生了形式上的抽象感受,回歸到線條、色彩甚至是畫布等物質性層面。故而,陳建榮並非使用認知的意義來描述真實的事物,真正的意義趨向於用什麼方式再現,而不是它到底再現了什麼,也因此,對於各種藝術質材的思索和嘗試,成為其創作的核心之一,也呼應了藝術創造系譜中的手工操作悠遠傳統。

3.
「我的作品是一種二手、三手的再造(人工)之物。」陳建榮說。

在此次個展的作品中,原先已在思考的面向有了更為明確的梳理,其一是對於建築圖學當中,已成程式化圖像的使用手法,另外就是對於心儀藝術家作品當中的某個細節,經過轉化過程的引用。

在近期的畫面中,出現了一些使用鉛筆所繪製出來的植物圖像,「看起來很假」、但看到的人都可以無礙地理解其即為植物的代指。這些圖樣是陳建榮從建築圖學中,教授如何繪製和閱讀與園林(工程)相關的內容擷取出來,被求學的學生、欲考取證照的人們,甚至是業界人士,大量重複的使用著。建築圖學是一種某個領域內在的資訊交換工具,也是設計師思維的某一種具現方式選擇,各種樣式皆對應著不同的功能和部件用具,但因為表面觸感和實際量感未能被仔細描述,故而容易喪失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和感受性。陳建榮自圖學書抽取出圖樣,同時也意指將其自原有的邏輯脈絡中抽離,並扭轉使用途徑,在他有如建築性空間的畫面內容中,這些圖樣不是以標示植栽的功能被使用,而是類似附著於牆面的紋飾、或是另一個具有不同面貌的線條存在,成為亞麻布上另一抹顏料性積累,具有某種物性實體,可以被觀睹和觸摸。

另一方面,《Landscape 64》一作來自於德國藝術家基弗(Anselm Kiefer)對於建築景象描繪的構圖靈感,基弗的原作以依據透視的巨大柱子,構成了宏大的空間,而其著名的材質使用和厚塗方式,則增添了石砌磚堆的堅實感受。在此,我們碰觸到藝術創作的一個必然的境況,無論刻意或是潛藏意識致使,藝術家的創作無可避免的受到歷史所累積出的視覺經驗影響,因而,在陳建榮非自然的色彩、結構特質強烈的畫面當中,晦澀地沒入了一條對於過往藝術表現的致敬路徑。

又或是與基弗在1970年代打破繪畫的傳統布局,由兩幅不同作品嫁接而成一件作品相同的趣味,陳建榮的《Landscape 61》描繪了看似位處於同一屋簷下、一明一暗的兩個可各自獨立成章之場景,而作品中也彰顯了幾種相互矛盾的關係:原本框圍出來的室內封閉空間,卻因透視點消退,敞開甚至攤平至畫布的平面;一邊有對於營造空間深度作用的線條不厭其煩的描繪,另一方線條之間又故意未留有適當的距離,致使具有透視感的架構圖層層堆疊,有如將畫面像摺紙一樣的折疊在一起,喪失了空間感,卻增添了帶有秩序性的連續節奏感。上述這些矛盾因素使得畫面充盈著一種奇妙的視覺張力,正如同此次個展名稱「A棟」一般,像是明確指稱,但觀者實無從得知這個指稱到底指向何方的哪一座具體建物。指出又沒有指出,完成又還未完成,這是陳建榮繪畫中所引人入勝的風景。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