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華
Amy Huei-hwa Che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碎裂的真實與整體的幻像─談袁廣鳴的「城市失格」
 
文 / 鄭慧華

用相機拍下台北,將照片輸入電腦後將不同時間的「空間畫面」重疊在一起,每一張由攝影所留下的「時間痕跡」和「確此存在」的證據被緊密地壓縮;袁廣鳴透過電腦修相技術,卻如同做雕刻般地再慢慢將畫面裡的人車一一去除,最後,呈現出一座空蕩蕩的城市。這座城市有著難以言喻的魅力---因為時間與空間的交會具現了某種「存在」的樣態,再透過袁廣鳴的介入和改造,被移除了的人與車化為無形的磁場,而其中眾多的「時間空間交會」為這個磁場織造出了一幅巨大的城市「幻像」。

這是我們看到的袁廣鳴的新作:「城市失格」。

關於技術層面,袁廣鳴說,「雖然是運用數位媒體,但其實很像在做video,因為其中「時間」的因素仍然在,這和動畫原理很類似,只是在作品中我並沒有將一格格連續播放呈現動態,而是把照片的每一格都疊在一起,然後再將某些元素刪除掉,這就像剪接一樣,最後將這時間重疊了的情境『再現』出來。也因此我不認為我的作品是『虛擬』,它還是很實際地呈現了一個情境,只是在此之中我把不要的東西刪除了。」

似乎在這個再現的「幻像」和所謂「真實」情境之間有種隱誨的關係,一如作品中對時間過程的表現,他一反以「動態」(video)方式呈現,卻將之凝結,因而在靜態與動態構成之間也存在了某種辯證,袁廣鳴說,這像是預先設下的陷阱,挑戰觀者的感知經驗。而以時間重疊作為方法、空間作為媒介,雖然畫面中空無一人,它反映的還是關於「存在」的議題,甚至比以往更深入,趨向了集體潛意識的表露,而不再是個人內心狀態的抒發,它將「存在」更具體地指向時間與空間交會所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便是那再現了的「真實的幻像」。

在製作過程中,很有趣的是袁廣鳴所使用的方法,他自己形容就像做傳統繪畫般,一刀一筆(將人車移除的過程),而且投入了大量時間。這種製作上的「慢速」對應著他所使用的科技媒材和時代的「快速」;一刀一筆,則與數位媒體大量複製的能力形成對峙。袁廣鳴用「拙」來形容他蓄意「慢速」的處理方式,但更顯而易見的,是他內心裡對速度、複製的背棄,他形容這種回歸心態是追求「古典」,但是袁廣鳴為何要如此做?在科技快速與近乎手工藝的雕鑿之間,似乎也存在著一道細縫,他深入其中探勘,說那或許可以為他的藝術「再現」再度找到已經消失了的「靈光」。

這是個靈光消逝的年代,真實的幻像則是科技時代的產物。在這個時代裡,我們有種連自己都難以察覺的慾望---速度的魅惑。然而我們的生活時空已經被不斷加速的風暴襲捲,並且因而產生了扭曲,人們在「加速」與企望「回歸」之間不斷地擺盪,在時空的扭曲中接受快感與疏離。這個「扭曲」來自時空感的驟變,例如網路時代的來臨使得時間不再需要以線性進行並換取空間,一封電子郵件的傳遞便跨越了傳統距離。於是人們的實體生活開始被虛擬時空介入、壓縮和打散,實體存在也開始受到質疑和威脅。在此同時,人們心中又興生另一股魅惑之力---對超速的恐懼。

對速度的慾望與恐懼二者的混融,使我們產生了某種期待和希望---「減速」,或以袁廣鳴的話來說,即追尋「回歸」。這其中的關係是弔詭的,也像是袁廣鳴所說的對科技的「又愛又恨」。事實上,速度加速的極致就是靜止,甚至後退,是空間的跳躍和消融,它超越了恆常的物理感官,並無法以尋常的感知掌握,對於難以補捉到的速度極致,在不斷加速、甚至最後終將超越光速的過程中,唯一能企圖再次理解它的方式便是透過「減速」或者「回歸」。因此某些時刻,「減速」的期待並非只是減速,而同時是為了體驗加速。在袁廣鳴的作品中,同時呈現了對「加速」(科技)和「減速」(回歸)的兩個慾念,媒材及畫面處理的「科技技術感」和最後呈現出來的「空無」情境,叫人分不清那「靜止」是對回歸靜態、亦或是對超速後的極致的慾望。這和我們看到一幅以油畫來呈現的台北無人景觀兩者之間,著實不同。

當代思想家對超速時代的批判,就是源自於人們內心裡極大的恐懼,而恐懼的背後卻是極大的魅力:也是所謂科技的「進步」。恐懼本身的魅惑使人們對加速度的可能性越發地意亂神迷,又同時畏之如洪水猛獸,我們即是如此無法自己地被趨使往速度的洪流裡靠攏,並還固執地安慰自己沒有因為超速而被粉碎為散落一地的粒子。在法國學者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的新書<Ground Zero>(Verso, 2002)中,他談到人類這種既恐懼又被魅惑了的慾望,像是對「『禁忌』加以禁忌」(prohibition to prohibit)的矛盾,去對「禁忌」施行禁忌本身就是弔詭的,就像一隻嘴咬著自己尾巴的蛇,牠被自己的尾巴所魅惑,然而牠也可能知道若是把自己的尾巴吃了,終將導致自身的碎裂。

超速度帶來的即是關於世界「整體」和「碎裂」的糾扯。

「城市失格」呈現了兼融追求速度快感和同時質疑它的兩個面向,對禁忌迷戀卻又落入企圖去禁制它的矛盾中。由無數碎裂的時間點壓縮而成的畫面,卻創造出了巨大且迷人、看似「整體」的幻境,它之所以是個幻境,是因為在作品的結果中,我們看見了它對製作媒材來源是「碎裂」、「片斷」的真實的遮掩,也是袁廣鳴在名稱中透露的,事實上是一連串不連續的「失格」狀態(1)。一如科技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人格帶來的「碎裂」---我們被各種樣態的科技技術、產品瓜分和延異,得以在虛擬之中,以不同的符號身份穿越同時間裡的不同空間,或同空間裡的異時性,但是那樣的碎裂狀態卻仍然給予我們生活於整體中的錯覺,就如畫面中所呈現的:極度真實的生活幻境。這個真實幻境的背後趨動力即是「速度」。於是,為了使幻境更加逼真,我們必須不斷加速以超越碎裂。超越「碎裂」的時間弔詭一如「城市失格」中的空間弔詭,如果要使「城市失格」達到更好的表現品質,或許也需要更快的科技速度和更多的碎裂畫面加以組合。袁廣鳴也說,「沒有科技,這個作品無法完成。」其製作過程和結果,已經忠實反映了生活的真實。

對於科技和速度的質疑,袁廣鳴說:「我不覺得科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我而言,是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科技時代裡的人自身因為不再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也無法再是完整的,並且化為重重符碼與片斷。這些關係的延展拜科技工業所賜,所謂科技「專業」的細緻度其實無異於對生活的切割,然而矛盾的是切割過後的狀態又必須再被「整合」起來。在這個「整合」的過程中,誰掌握了速度,誰便擁有權與利,它為的是製造下一個更大的妖惑人心的整體幻境。也因此,我們的生活再也脫離不了速度,因為我們本能地期待再度成為一個完整體(如果不尋求回歸的話),倘若在這個時代「成為整體」還是有可能的話,那無疑是由科技建構起來的虛幻烏托邦。這個虛幻烏托邦在袁廣鳴的作品中,是如黑洞般迷離的「失格的城市」,透過製作技術,它隱約表露出了那個被遮掩的真實:無盡的片斷與碎裂、與加速的對抗和再體驗。

而袁廣鳴所追求的「靈光」又是否能夠再藉著他的「古典」手法而拾回?這似乎是沒有確切答案的追問,但或許在「手工」式的製作過程中所得到的純真愉悅,會是一劑安慰,而觀者眼中也著實能夠共享這個質素,然而在大量製造和消費的時代裡,所有對於「獨一無二」的追求,都必需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經濟代價,因為它和社會的進步規則和規範是背道而馳的。我們也看見袁廣鳴花了最多的時間,並不是去突顯人確切具在的形體存在,而是將之「刪除」。袁廣鳴說這麼做是來自於直覺。但是這種直覺必定和潛藏的意識有關,也就是「靈光」的體現物質:「人」的失落。因此在這系列作品中,他所刪除的並不是「時間」,誠如他所言,(不連續的)動態時間只是被壓縮在同一個靜態平面上,被他刪除掉的,是在時間壓縮的極致下的「人的存在」,更確切地說,是做為人的「整體存在」的刪除。

城市的「整體」已是個幻像,而其中並沒有人的「存在」,或者人已經化為集體消逝的氛圍。維希留提到,「對科技集權主義而言,未來即是傳教,而傳教本身就是對科技信仰的傳播---「進步」一詞只是一種神秘的取代物---它所瘋狂部署的,是使自然法則相斥、和將神聖的創造物這個特質從人的身上排除掉的強大力量…(2)」神聖的創造物本質,也就是獨一無二的「靈光」的本源,而在科技時代,它已經被排除了。所以維希留也很明白地指出,要繼續進步無非就是要「加速」!只有讓速度更快,才能使人忘卻當下被粉碎和肢解的過程,甚至是消失了的痛苦。維希留對所謂的「未來」是不樂觀的,因為所有的科技「進步」到最後無非是導向「將整個世界刪除」,也就是加速到達極致後「現在」的不復存在,因為,我們不僅已經被灌輸了活在虛幻未來裡的科技集權思想,甚至就直接活在未來之中。而「未來」這虛幻的烏托邦,卻只是個「uchronia」---看似真實的虛擬歷史及世界。

被問及是否在製作前就已經預知了結果中的「幻境」感,袁廣鳴說他當時並沒有為感觀結果做出預設。潛意識驅使他想要把畫面中的人與車刪除,留下一座空無的城市,而這座空無的城市,也確實引發了觀者無限暇思的興味。碎裂時間的重疊與凝結、人的存在的消失、看似完整的空無城市;在科技媒體的運用中,又試圖以「手工」方式製作以作為對靈光的再追尋,甚至,他又將時間的凝結用軟體再次還原為慢速的動態播放(數位投影),這每一個動作與呈現,不都再再表達了人們對「速度」的深刻迷戀,和對自身在速度洪流中是否繼續「存在」的迷思?

註:
1. 「失格」命名的由來,袁廣鳴在創作自述中提及,它來自<人間失格>這本日本早期小說家太宰治的小說書名,譯成中文為「失去做人的資格」;而「失格」或「掉格」又為剪接術語,在技術層面上是「並未對原始的資料進行完整的再現」。
2. Ground Zero, Paul Virilio, Verso, 2002, p.l5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