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華
Amy Huei-hwa Che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
 
文 / 鄭慧華

陳界仁的新作《八德》不單純是關於一個地方的影片,它透過了對一個地方的描述,深入了「生命歷程」所存在的某種狀態,和對生活本質的追問。隨著影片中的人事和它們的隱喻,投射了全球化時代邊緣區域的生存議題,也同時關乎個人生命價值的探索。影片中的每一個影像,都是「八德」的面貌,也同時深刻地傳達著關於這個面貌之中所歷經的時間過程,和它的內在。

《八德》全片共分為五段,沒有一點聲音,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必然的故事連續性,但彼此之間卻有著交錯的呼應。除了一開始,以及同時在片尾結束時出現的「宏觀大鎮」廣告看板和「外面的世界」像是有所關聯,影片拍攝於「宏觀大鎮」周圍的幾處空間都顯得神秘而孤絕。影片中的人與物,觀者不知道他們是誰,不知道那些空間是何處,「八德」像是世界任何一個小城鎮,對於不生活在當地的人而言,就只是一個不甚熟悉的地名。 觀者只得從記憶中思索與它相關的事物,進而追問著: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在做什麼?如今為什麼變成這樣?以後又將如何?「那個地方」與它的周遭、外界,甚至和觀眾之間的連繫,似近又遠。

《八德》一開始,乾燥的景緻中,斑駁褪色的抗議布條懸掛在建築物的四周,像是被隔絕了的空間,暗示著「八德」的處境。影片中的人沿著「宏觀大鎮」廣告看板上的箭頭方向而去,卻是來到一座荒涼的空間。空間裡早已人去樓空,殘垣剩瓦的廢墟裡滿是往日陳跡:佈滿灰塵的老舊電腦、斷裂和糾結的電線、廢棄的辦公桌椅。四位中年人開始工作, 搬移一張張椅子,從此處到彼處,堆放在一起,重覆而專注的動作似乎沒有任何懷疑,神情篤定,像留在空間裡無法離去的鬼魅,仍在昔日的生活中持續勞動著。在這個時間靜止的廢墟裡面,一次又一次、重覆不斷勞動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強烈的畫面在觀者的腦海投下疑問,使觀者試圖在這個廢墟中「看清楚」什麼。而影片中勞動者的動作和專注,與周遭巨大的空洞和殘破形成了莫大諷刺,刺眼的光線從門窗外射入,灰濛幽暗的玻璃和空氣中迴盪的塵埃阻檔了視線,似乎在層層疊疊、朦朦朧朧之中,只感到那些人和不再被使用的一切物品,一同被鎖在這個空間裡。這似乎也是陳界仁試圖透過一個地方的人,和他們生存的方式所想傳遞的強烈訊息——對工業化時代的生活狀態的省思。

如同之前的兩部影片:《凌遲考》(2002)和《加工廠》(2003),陳界仁的影像包含著他長久且深入的思考脈絡和豐富的象徵,並能夠藉由一個微觀的故事去訴說另一個更大的,關於歷史和時間的歷程。荒廢空間的景況,一方面道出昔日曾有為數不少的員工忙碌工作的興盛情景,如今卻如腐敗中的殘骸,任由時間摧枯拉朽;傾頹中的記憶痕跡,等待被埋沒和遺忘。影片中的人爬上如荒原般的屋頂,遊蕩在起伏如丘的乾漠,低陷處積了水,上頭浮著垃圾。似乎他們早己習慣這一切,面對荒涼的情景唱著卡拉OK、喝酒……,這生活的情景如同凝滯積水上的空寶特瓶,飄來蕩去卻只是原處,他們無力改變周遭,只是順應著環境在空間裡外晃盪,不著根,似乎沒有什麼強烈的希望,也談不上絕望。無法流動和僵滯的意象,隱喻著生活在時代與資本快速流動、環境轉變的同時,人們無力掌握自己的未來、只是在「現況」中繼續生活的普遍情境。或許,未來會蓋起「宏觀大鎮」,然這個名字卻也像是對時代歷程的反諷,對應著人事和空間的生滅,似乎對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的人來說,無論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他們只是依舊生活。影片中幾個人在工廠裡遊來晃去,勞動繼續重覆,他們的身形在光線中顯影,又沒入黑暗中消失無蹤,一趟又一趟,唯有屍骸般的椅子越來越多,整個空間宛若一座屍橫遍野的荒塚。

他們準備爬到工廠屋頂上唱卡拉OK時,無意中啟動了電源。一台還存留在廢工廠裡的老舊「王安」電腦竟意外地亮了起來,彷若死寂中突然驚醒的精怪。鏡頭推近,電腦螢幕規律地閃動著綠色的光,顯示「開機檢測中」,背景佈滿詭異的「9」。 在死寂中如有著生命跡象的詭異綠光,像突然回復的脈動,然而也如同那無數個「9」的故障畫面,產生一股令人屏息的錯亂感,這股電流猝然地使不同的訊息凌空交接,瞬間回神似地暗示了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和存在它內部與外界之間的微弱連繫。「宏觀大鎮」和周圍荒涼的空間之間的巨大落差,是否正像那微弱的連繫,雖有著生命的跡象,卻早已故障和錯亂?

「凝滯」的氣息圍繞著所有的景物,人事流轉其中,經歷了時間的磨損之後逐漸模糊,如同影片的最後,男子從灰暗玻璃中所凝視的自己模糊不清的身影。 陳界仁透過《八德》濃重的畫面和象徵意義,拋給了觀者許多「時代命運」未解的謎。這關於「時間的故事」和「不清晰的自我形象」,有如歷史對當下的反照,並使觀者試圖「看清」其中的「不清晰」;在思索和注視中,也同時隨之找尋「釐清」的可能性。陳界仁在《八德》的創作自述中寫道:「雖然我將這件作品取名為《八德》,但我並不是要真實紀錄或具體呈現任何一個叫做『八德』的地方。……它原有的意義和當地生活經驗所存在的『斷裂』關係,就某些角度而言,像是對這些地方發展的『預視』。」這個「預視」, 呈現在「不清晰的自我形象」的暗示中,又如同影片末了:男子搬運走最後一張破爛的床墊,回到了當初來的地方,並再從「宏觀大鎮」的指示牌那裡離去了,它猶如反問著觀者:未來命運是否又將只是再度與「宏觀大鎮」錯身而過?陳界仁也陳述了他對於時代轉變,和因為產業轉移而沒落的地區的觀察:

如同台灣在全球政經局勢的生產體系中所扮演的局部分工角色,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型態的重新分工,這些「區域」內的建築景觀也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而不斷地改變著,像是持續地處於改建與拆除的狀態中,又像一種始終未能完成的「拼貼式」景觀。而「區域」內居民的謀生方式,也隨著外在環境的不斷轉變而改變。這種「不斷轉變」的空間和生活,使得「區域」的內部「生活方式與經濟型態」與外部「建築景觀」,像是從來都無法可以被具體測量的。

我們也許能夠理解一個地方因為經濟和產業型態的轉變而逐漸衰頹的社會變化,一如我們理解在世界的另一頭,有北京、上海、新德里、孟買、莫斯科……這樣的城市,在同樣的時代轉變中,劇烈地成長、富裕和擴大。對於這同樣來自於全球化的影響,更廣大的一群正在沒落、萎縮並伴隨著失業、貧窮、生活失衡和社會分裂的地方,在我們的腦海裡始終都只存在著極為模糊和粗糙的印象。我們甚至說不出其他像「八德」這樣的地方的城鎮名字,也不曾注視其存在。圍繞在「都會」之外,這無數的邊緣地帶和印象中的「進步世界」之間,存在著超乎我們所能想的時間、空間斷裂和距離。《八德》中的不真實感,著實也來自於我們對這樣的生存狀態的漠然。然而,陳界仁將它推向我們的眼前,使原本沉默的時空、人物開始對我們陳述他們自身。影片中從荒涼的景緻,到灰暗玻璃中顯現的扭曲而變形的景物,如同歷史痕跡中的幽靈,在我們的眼前晃動、潛入我們的意識,在熟悉或陌生的來來回回之間,隱隱地召喚著與觀者、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這無非也是讓觀者重新開始注視時間過程的幽暗深處和其中相似的自我形象。然而陳界仁所說的「無可被具體測量」的是什麼?那似乎已是我們無法再明確指出的那些空間,在環境更迭中不斷堆疊和被抹去的面貌和歷史。

從《凌遲考》(2002)開始,陳界仁的創作即開始以「當下的生活現狀」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凌遲考》中,著現代服裝的勞工出現在歷史事件的重現中、廢棄工廠與歷史廢墟同時存在,並刻意使受凌遲的人保留著當代的髮型,他以歷史為出發點探討關於當代的生存議題。2003年所拍攝的《加工廠》,陳界仁直接以失業勞工和荒廢了多年的工廠為主題,利用融入舊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勾勒並呈現了台灣加工業在環境轉變中的衰頹歷史,然而,由於他邀請原本工作於該工廠的女工,再度重回到廢棄的工廠中,而使一段遺忘的時光再次與當下連繫了起來。影片中,女工佈滿歲月痕跡的臉龐,和荒置的工廠所形成的強烈「失落」與「虛空」,訴說著弱勢族群和區域產業蕭條的時代命運。《八德》雖有著與《加工廠》相似的環境與時代背景,但抹去明確的人物和事件指涉,擺脫了特定事件的單一脈絡,影片更自然地專注於呈現某個地方(可能是任何地方)的生活與景物,並以它自身所散發的質地,深入和廣闊地面對一個地方的歷史和記憶,由此,也帶給了觀者更為純粹的感受。

《凌遲考》中,陳界仁由一張歷史照片開啟了對於「權力」、「觀看/被觀看」的歷史辯證與省思,往後兩部影片則開始將我們的視線由遠處逐漸拉近,最後逼近自身。他的每一個階段都為之後的影片埋下伏筆,《凌遲考》中出現的現代勞工和工廠廢墟,預示了《加工廠》;《加工廠》裡的「工廠」成為《八德》的前奏,在這個推展的過程裡,「生活經驗」是影片中越來越重要的質素, 在《八德》中,「生活」的呈現方式更為純粹,也因此而產生電影般的詩意和強度。影片透過「生活經驗」展現了「存在」, 他過去創作中所試圖傳達的議題和內涵,純化為一個地方、一個階層的人的日常生活,而關於歷史、記憶和社會性的諸多議題,則濃縮和隱藏在故事中的人物和他們周邊的生活情境中。相較於《加工廠》,《八德》以非常冷靜的方式重新表現了對於時間過程的深思。陳界仁以「八德」這個地方「預視」了集體的未來,而在更大的時間過程中,「歷史中的未來」也反之可能透過觀者的重新關注和思考而產生轉變的可能性與動力,這樣的可能性與動力,是陳界仁一直以來創作中所不斷凝聚和昇華的力量。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