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黃海欣:我們習以為常,其實不太正常
 
文 / 張晴文

如果你是一個住在台灣、生活離不開電視或者網路的人,我想黃海欣的作品會讓你很有共鳴。她的繪畫作品充滿了「台灣感覺」,所謂的「台灣感覺」並不是經由我們都熟悉的城市景致,或者台灣有名的好山好水來表現,而是一些經典的「有人物的畫面」。這些有人物的畫面不透過一絲不苟的描繪方式精雕細琢,反而看起來只是粗略地勾勒個大概。儘管如此,這些看起來粗略梗概的圖象,卻又那麼正好地擊中我們的敏感神經。這種繪畫方式本身就像極了台灣。這就是經典的台灣感覺。

我們很難用一個形容詞來概括描述任何一個地方,而黃海欣的作品也不只是想要表現台灣這個地方給她的觀感,在更大的程度上,其實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但是,做為一個出身台灣的畫家,黃海欣的作品確實抓到了屬於這塊土地的某種氣質,包括繪畫的題材以及表達的方式。乍看之下有點不OK,但是經常要讓人笑出眼淚。

縱使黃海欣的作品笑中帶淚,那並非只是輕浮地開開玩笑。那種感覺有點酸,有一點莫名,看起來總有哪裡不太對勁,讓人不是很舒服。只有同樣深深感受到這塊土地可愛與可恨之處的人,才能會心一笑。

2007年,黃海欣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教系畢業,在大學之前,她全然沒有藝術相關的學習背景。雖然從小就想考美術班,但一直停留在理想的階段。考大學的時候,黃海欣的第一志願是廣告系,最後也沒能如願,結果進了國北師。大學時代,她雖然是班上少數選擇創作組的學生,但也沒有太多作品,直到2005年,才第一次正式發表了以逃生為主題的「B747-400」系列。

「我覺得在師院那個環境,心裡很想做作品但不知道怎麼開始。那時候對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玩,尤其是攝影。但又對自己沒信心,覺得只是喜歡,甚至畢業後出國念書也不好意思說要念攝影。於是我決定念廣泛的美術(Fine Art),也順利進了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卻面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問題。我想,最直接就是畫畫,也覺得喜歡畫畫。所以真正開始拿起油畫顏料創作,是去了紐約之後。」

「B747-400」系列以平面繪畫和燈箱的形式,諧擬了飛機上的逃生指南。這件作品的想法來自大二時去泰國玩的經驗,黃海欣說:「那次因為很久沒坐飛機了,感覺很緊張。準備起飛前我聽著飛機上的廣播,心裡有一種很害怕、奇怪、不安的感覺。看著機翼在停機坪上閃著燈光,覺得非常冷血,好無情。這個時候飛機上卻播著輕音樂,同時還聽得到很大的引擎聲,轟轟地。我覺得這個時刻好有張力,好想要做一點關於這個的什麼,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就先用繪畫的方式畫下來了。」

對於生命裡某些荒謬的片刻,黃海欣是敏感的。不只如此,生活周圍那些平淡無奇的事與物,我們習以為常,其實不太正常。我們縱容且默許它們存在,而黃海欣則在畫作裡煞有其事地將它們挑揀出來。這些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場景突然顯露了可笑的一面,所謂屬於某地的印象或者感覺,原來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片段累積起來的。

人在紐約,黃海欣還是對台灣的事情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從網路上搜尋台灣的新聞。這倒不是因為思鄉,而是「看台灣的新聞」這件事對黃海欣來說充滿了趣味。無論平面媒體或者電視、網路,新聞被呈現的方式,以及它所呈現的內容,反映了此地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意識型態和價值觀。黃海欣說:「台灣的新聞都有一種好笑的感覺,一種說不上來的幽默感。我都從網路上看新聞。在外國比較不像在台灣了解這些事情,透過媒體的影像,比如Yahoo的新聞,這些事件對我而言有種距離感,不知道哪裡怪怪的,但明明新聞的內容都很嚴肅。」

「小事件」是一系列以新聞圖片為對象的描繪。這些新聞畫面多半來自網路,我們對於裡面的人物和事件其實都不陌生。在這個圖象閱讀勝過文字的時代,讀者對新聞事件的認識,通常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就搞定,掌握了標題、圖片這兩項原則,幾乎就掌握了世界。黃海欣的「小事件」系列就在這樣的脈絡之下,透過快速的描繪風格,為我們定格了那些事件的印象,所有國家大事或者莫名其妙地被放上首頁頭版的奇聞怪談,反映了台灣人面對世界的態度,以及所關切的究竟為何物。立委扭打、北所檢調人士出入、政治人物鞠躬道歉、藝人吸毒被逮、戴奧辛鴨、觀落陰、被誤認為是裸屍的醉漢,甚至是愛上鯉魚的癩蝦蟆,都是屬於我們的新聞。黃海欣說:「從媒體看來,台灣充滿小事件,簡直是個被小事件們架構出來的地方,精力充沛於各種小事情。」透過這些匆匆一瞥式的描繪,黃海欣捕捉到台灣的精采和活力,以她的話來說,「品質有點像路邊攤」,但正是這樣的輕描淡寫,像極了台灣。

某些讓人不可思議的題材,也突顯出黃海欣的個人風格。例如〈萬安廿八號演習〉畫灰色地下室裡戴著鴨舌帽、穿藍白拖的歐吉桑,坐在塑膠椅上掩住耳目,〈豬哥亮〉畫電視螢幕裡穿著白西裝的著名節目主持人。這些都是正港的台灣。

面對不斷翻新且天天有驚喜的新聞照片,黃海欣的「犯政治畫」(2008)、「愛的抱抱」(2010)兩個系列,為我們歸納出經常出現的某些畫面類型。它們平常看起來都很像一回事,相當嚴肅且具有象徵意義,然而放在一起看,我們似乎更能感受現場難以言喻的氣氛。為了創作這兩個系列,黃海欣首先上網搜尋新聞圖版。「犯政治畫」以中文的「會談」二字做為關鍵字,結果出現了一堆熟面孔。「歐美國家的元首或政要,比較少這種形式的會面」,這樣的見面方式,帶著某種亞洲的地方色彩。當「犯政治畫」被一字排開,作品裡到底誰是誰並不真的很重要(儘管他們確有其人,我們竟也能在模糊的描繪中辨識一二),從畫面看來,兩個西裝筆挺的男人,坐在一對像樣的椅子上,中間一張茶几,上面有點綴的瓶花,他們相談甚歡,他們客套地笑著,原來這就是政治寫照,也是所有老百姓透過媒體所能認識的,所謂的政要該有的舉止和形象。那些照理說很體面又正經的瞬間,在潔淨無染的白色背景襯托下,特別具舞台效果,只是不知怎麼地有點歪斜。

另一個系列就更有表情了。「愛的抱抱」放大了政治人物典型的肢體語言,這次的關鍵字是「熱情擁抱」。除了並肩端坐的會談和肢體糾纏的禮貌性擁抱,黃海欣同時也從動土典禮、剪綵儀式這類場面,捕捉了所謂政治的虛無與實際。

除了各種新聞圖象之外,黃海欣也從書刊上選擇繪畫的材料,部分作品畫的則是自己拍攝的照片。有些圖象來自老牌的美國雜誌《生活》(Life),例如「紅繩結」系列以「學者教學」單元為素材,〈B計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報機器。「為你好」系列多半來自醫療單位的簡介文件,無論是健康檢查、急救常識,或者護士協助病童康復,這些指向一個健康快樂世界的檔案照片,在黃海欣筆下竟透露出病態的陰森氛圍。過度正面的虛假,讓再繽紛歡樂的畫面,都有一種毛毛的感覺。黃海欣在紐約的同學們,似乎也可以抓到她對某種意象的偏愛,甚至會主動提供繪畫的題材。「有一次我不在學校的工作室,有人在我桌上放了一張剪報,說『這個很適合妳』,我還真用那張圖畫了一件作品。」

創作對於黃海欣而言,就是挖苦悲哀的現實。她說:「我覺得能讓人覺得苦笑很重要。反映出某種無可奈何,但又淡淡地只好接受的狀態,比較像是真實的人生吧。」紐約對於黃海欣而言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但還是有沉重的創作焦慮和生存壓力。「這個環境實在太大了,每個人都有很多機會,但你不一定會成功。在台灣,或許某些獎項是年輕藝術家進入核心的跳板,但是這裡人實在太多了,全世界的人都為了同一件事而來。我也很焦慮自己的努力夠不夠,總覺得無論如何還是一個外國人,很難融入,還是很痛苦。無論是生活或者創作,也還有一點苦中作樂的感覺。」

目前,黃海欣除了畫畫還兼做古董海報修復的工作,有時和幾個朋友一起策畫展覽,未來也將繼續苦中作樂的創作生活。無論對自己,或者台灣、所有人類而言,苦悶裡的自嘲似乎特別具有威力。我想起黃海欣畫的〈無言的結局〉。雖然看起來像是戲作一幅,卻十分傳神地表達了悶窘的處境。紫紅色的海面上,一條小船載著呆若木雞的一對男女,表情超衰,遠方岸上還有兩棵楊柳。它們全都看起來糟透了。而這個糟透了的世界,如果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努力,大概就是在苦笑裡試著找出一點點生存的樂趣吧。

(藝術家雜誌 421期 00年代畫家點選 2010年6月)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