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彤
Sun Xiaoto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回視著你的風景|閱讀婁燁「人的風景」
 
文 / 孫曉彤

在「人的風景」的展覽專文中,策展人谷浩宇開頭就說道,2009年時他在宋琨的介紹下第一次看了婁燁的〈頤和園〉;十分巧合地,我也在同年認識了展覽裡的另一位參展藝術家齊星,他同樣向我推薦了〈頤和園〉。我還清楚地記得,透過電腦的屏幕看完電影後的感覺那是一種純然直觀的情緒衝擊—熾熱的、激昂的、無奈卻痛快的、失控卻無悔的。婁燁用劇情架構出多重對比的視角:群體與個人、大敘事與小歷史、整體架構與細部情節、外在波濤與內在湧動、歷史意義與個人價值⋯⋯性格鮮明的角色們分別被置放在多重交錯的天秤的各個端點,人心之間的搖擺不安,震盪撼動著全局的風起雲湧,互相扞格卻又緊密相連,在迴旋不去的掙扎之間,個人需要發展出自我存在的技術,是關於嚮往自由的動機,是某種生而為人的基礎尊嚴。

雖然是華語電影,〈頤和園〉的描述背景座落在中國1980年代發生的特殊事件與氛圍中,對於當時尚且年幼並生活於台灣的我來說,那是一種只能從傳言和文件中想像的陌生語境,儘管清楚電影終究談論的是關於人的議題,但是其中隱約可見的、更細膩而關鍵的寓意,卻是我始終感覺有所漏失的。相隔5年,因為「人的風景」展覽在台北華山光點所舉辦的放映會,我得以再次仔細地觀看了〈頤和園〉—或許是因為大銀幕呈現出更多視覺上的細節,也可能是我個人經歷了將近4年客居北京的生命際遇之後,對於中國的環境和現狀有了更切身的體會,與〈頤和園〉久別之後的重逢,竟然還有點被喚起某種鄉愁的意味—只是說,那個「原鄉」指的並非地理位置上的實存之地,而是某種關於更幽微的、內在層次上的共振頻率,來自於人的共性,是對於心之所向的不斷詰問,是關於生命意義的終極探索。於是我可以明白,為何在當前年輕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婁燁和他的作品有著如此重大指標性意義,從電影的形式和語言上而言,他的處理手法和敘事結構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而故事的本質也深刻而生動地直指諸多現實議題的核心。婁燁的作品無疑對於同時代的人們是深具啟發性的,而此流風自然也在當代藝術的領域發揮它的影響,無論是向導演致敬或是議題的延伸闡述,在如此前提下,我們都不難理解為何會有「人的風景」這樣的展覽產生。

在台北谷公館舉辦的「人的風景」是由畫廊的負責人谷浩宇所構思策畫的,在台北、由私人經營的商業畫廊推出這樣一檔以中國導演的創作為主軸的展覽,除了是一種跨領域展覽形式的實驗之舉之外,最根本的意義也來自於出生在1970年代的谷浩宇個人對於婁燁電影的鍾情,而展覽本身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是他對於婁導的推崇。「人的風景」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僅是一個附屬於電影的外圍活動,策展人同時納入了韋嘉、宋琨和齊星等三位70和80後中國藝術家的平面繪畫,這三位藝術家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曾經為婁燁的電影與美學所觸動,並且將這些影響或明顯或隱晦地滲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當然,這樣的關聯必須要以藝術家的承認為前提,畢竟兩者之間的關聯並不都像是宋琨的〈旅程2〉直接以〈頤和園〉電影海報為本那般清晰明顯;亦可能如同韋嘉畫面中的朦朧和曖昧,在混沌之中閃耀出如光暈般閃現的詩意;甚至是齊星在〈The Moon Sees Your Body〉裡,以遼闊宇宙的月盈月缺對比微觀的人體局部,蒙太奇般剪接效果將空間感與身體感並置連接,猶如現世寓言般地回應著人們永久以來對於意識存在的詰問,預示著人的主觀意志與客觀時空交纏縱橫的關係質地。如此並陳豐富了「人的風景」的可讀性,同時拓展了電影本身在社會實踐中的強度,而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從電影的原點延伸出各自的詮釋,在回應的同時也完整了個人的藝術語言和風貌。

儘管在展覽的規模和格局上,「人的風景」都還有再擴張以及更具想像力的呈現可能,然而概念和表現方式卻是富有創意的。透過電影的視角,人們看見的是藝術家作品被解讀的另一種面向,而導演在電影中所關懷的現象,也折射出其所處世代的特有視野,在膠片單向播映而並不回放的轉瞬之際,你也許就從稍縱即逝的風景之中瞥見自己的身影,那是一個持續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歷史形塑建構的途徑。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