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彤
Sun Xiaoto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並不尋常的日常—閱讀王董碩的繪畫
 
文 / 孫曉彤

從朦朧深邃中現身的是如星球般的橢圓,彷彿擴散或聚合於方整的黑色場域中,弧形的界線小心翼翼地擦掠過彼此,或是偶而在曖昧的空間中微微交疊;它們蔓延群聚的狀態看上去也像是某種生物的細胞,隱約在表面流動的銀灰色調如同有機組織的皮膜,在寂靜悄然的墨黑平面中幽幽地浮游移動,而被眾多淺色圓形區隔出來的間隙則成為有著尖銳邊角的造型,羅織滿佈於其間,宛若散發的黝黑光澤的星點。你不太確定自己觀看的究竟是是宏觀遼闊的宇宙天體,亦或是顯微鏡下細微盤據的微小生命——藝術家無意向你細心說明,而你亦毋需深刻暸解,僅僅是任由視線在這安靜的渾沌中自在地流淌,體察表面微妙變化的筆觸痕跡,並且從中接收到含蓄細膩的擾動與溫度。

王董碩的繪畫總是帶給我某種飽滿而溫潤的感覺,即便他的畫面經常以低彩度的黑灰白色調為主,然而其間細緻而豐富的質感變化,卻每每呈現出引人入勝的厚度層次,其中蘊含的是不斷流動循環的張力,彷彿自顧自地在畫幅中完整出某種高度和諧的宇宙。王董碩近年的作品多繪製於畫布或木板上:先是以油彩構成畫面基底,然後再於上方以炭筆、鉛筆或炭精筆等筆觸纖細的媒材,以多次來回重複塗繪的方式,將筆線累積融會成整體的塊面,形成具有金屬光澤的質地,並且成為畫面中面目清晰的造型。乍看之下,王董碩作品的畫面彷彿以單純的平面形狀構成,但是其中的「平面」並非機械式的、刻板的、無機的規整,而是由藝術家無數次手繪的筆觸線條累積而成的結果,狀態猶如天然地貌的沉積岩層——經過了時間的壓縮與風化,整體彷彿已經凝固硬化成大塊的地殼岩石,然而趨近深究,你仍然能夠依稀辨認出其中的泥石砂礫,甚至鑲嵌其間的貝殼或化石。我認為,王董碩的作品畫面中主觀的空間深度,即來自於上述大量客觀時間的壓縮,筆觸來自於創作者時時刻刻不盡相同的生命情狀,如實地記載了每一個當下瞬間的呼吸與心跳,累積形成了藝術家特有的精神與個性,個人的面貌於是在平面的畫幅中完形為多面體的質地與姿態。

王董碩繪畫中另外一個饒富意趣的特色是介於抽象與具象的造型——事實上,抽象或具象的議題並不在他創作關心的範疇內,會選擇某些特定造型的關鍵在於它們是否在藝術家的主觀認定中達到意義飽滿的標準,而如此的創作意識,其實在他一直以來的創作歷程中有跡可循。2000年自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的王董碩,於2003年負笈法國,在台灣的學生時代以人物與靜物為油畫主題的他,在抵達巴黎後,於學習語言並且準備申請學校的2004年至2005年期間,發展出名之為「家的形狀」的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王董碩描繪了與他日常生活最貼近的居家空間和傢俱,以十分簡約的造型表現了室內空間的角落以及臥室床鋪等的場景,雖然仍然屬於具體景象的描寫,然而在表現形式上卻已經可以看出逐漸偏向符號化或抽象化的傾向——藝術家無意描繪太多眼前真實可見的色彩或造型細節,而只是扼要地處理了對象物的形象和輪廓,然後重新賦予了他對於這些場景與物件的個人感受:厚實的、溫暖的、甚至帶點沈重或憂鬱的;藝術家的個人抒情精微地溢散於畫面的光影或氛圍之中,同時逸出寫實繪畫的古典定義,進入了借物寓情主觀表達。

2005年王董碩進入了法國賽爾基藝術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s de Paris-Cergy),並於那個時候發展出的「軌跡」系列中更進一步去除了畫面中的敘事性。在「軌跡」系列中,王董碩幾乎抹去了造型中可供辨認或與實際物件關聯的視覺線索,即便其本源依舊來自於他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抽象的線條和造型結構,其實就是創作者每日行走穿梭的路徑,例如從住家的公寓下樓直到步行至街道的路徑,或者是因為使用需要而每日改變位置或樣貌的居家物件一隅,王董碩以近乎極簡的團塊或線條記錄這些對他而言再熟悉不過的風景——對於觀眾而言,在幾乎是完全抽離敘事脈絡的畫面中,只能透過造型與符號擷取視覺觀看上的顯象與質地;然而對於創作者來說,每一幕都是生命經驗裡情深意重的吉光片羽,然此呈現方式並不意味著繪畫本身的疏離或創作者的恃傲,而是藝術家刻意選擇以含蓄而內斂的方式,完成來自個人內在需求的表述儀式。對此,王董碩自己曾經已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來說明——如果要表達「我的阿嬤對我很好」,許多畫家也許會選擇畫一張阿嬤的畫像,然而看在觀眾眼裡,接受到的訊息卻可能只是「這是一件老婦人的肖像作品」而已,他認為:「如果只是要表達『我的阿嬤對我很好』,我更希望這個概念是觀眾第一眼就能看見和感覺的東西,而這不一定要透過人像畫的方式。」

而在如此的前提之下,王董碩更進一步地探索了創作者、繪畫以及觀眾之間關係。2007年他發表了「距離」的系列創作,他在200公分乘以200公分的巨大畫幅中畫了幾乎佔滿畫面大部分的立方體造型,然而當觀眾趨近前去觀察畫面細節時,就會發現這些造型本身並沒有清晰的輪廓線,而是宛如一團黑霧一般地漂浮存在,直到觀者的身體遠離了畫面到一定的距離,才能夠在視覺中顯現出所謂的造型邊界。王董碩認為,在觀眾前進和退後尋求最佳觀看效果的同時,實踐的是一種「對焦」的過程——「保持適當距離」這件事不僅存在於藝術品與觀眾之間,同時也能夠被引申到日常生活的各種情狀中,包括人與人、人與世界以及人與自我的關係中。

2013年,結束了長達十年法國旅居,王董碩選擇回到台灣繼續創作,並且陸續發表了「自有安排」(2013)、「平行世界」(2014)和「抒情」(2015)等幾個個展,以幾乎是一年一檔個展、一年發表十幾件作品的狀態,王董碩持續地以他最為純粹而樸實的生命日常,進行著對於創作和自我的探索,其間大部份的作品都將收錄於這本名之為《所有的詮釋終將成為整體》的作品集中,而此亦是他創作生涯中首本印行的畫冊。根據王董碩自己的認知,如此的回顧與整理是他對於個人藝術創作的階段性小結——對他而言,繪畫現階段來說更像是一種自我觀照的方式:藝術家在自由意志下展開創造的工程,然而被灌注了抒情與思考的作品卻終將因為擁有獨立的生命而超越創作者的掌握,其內在的韻律與節奏,亦會在不期然的時刻提示作品的已然完整;至此而後,藝術家與作品的關係將轉變為互為主體的對話關係,繪畫本身內蘊的真實釋放出更為精粹的品質,而創作者也會因此而感受到更大更多的自由。

對我而言,王董碩繪畫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完全的抒情與絕對的純粹——生命狀態成就了王董碩的作品,而這些如實在畫幅中留下的走筆痕跡,同時又是藝術家日常生活的具體切片,繪畫本身復返構成王董碩的生命狀態;創作與生活之於王董碩,非但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情景,而更像是一種相互供給與滋潤的來往迴旋,兩者密不可分甚至集合一體,而此種毫無斷裂的存在型態,必須建立在藝術家高度自覺與絕對真誠的基礎上,創作者性格中的樸素與勤懇,記載下的是生命中的深刻與溫度,而此也是藝術真正恆久感動之處。

再一次凝望那些錯落在黑幕中意味不明的橢圓造型,那是王董碩2013年創作的〈宇宙01〉和〈宇宙02〉,即便具有如此明顯的造型,然而當意味不明的面體充斥在曖昧不明的虛實平面中,並不確定的揣測仍然促使我小心地詢問藝術家造型的來源。

「喔,那其實是一桌菜,桌上有很多盤子。」王董碩十分直接、冷靜平淡地回答我。

謎底輕易地被揭曉,原來以為的宇宙星球或是精微細胞原來都是酒酣耳熱的杯盤食器,莞爾之餘我開始反省:是不是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問問題和知道答案比較好。身為觀眾,我的糾結其實並不絲毫影響王董碩的作品本身,故弄玄虛的隱喻或內心戲從來不是他關心的主題,而是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與最少的資訊量,去敘說一件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就像那些並不尋常的日常,總是隱約包藏著那些最深重的真相,你要做的只是剝去隱蔽的膜翳,察覺那些看似空無的奧義。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