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彤
Sun Xiaoto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陳如鈊:看見藝術的藍海
 
文 / 孫曉彤

對藝術家來說,創作是內在思維和心靈活動的具體呈現,當作品完成時,它便擁有了獨立的性格和生命,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展開了一場被閱讀、觀看與理解的旅程——偶然在廣袤浩瀚的際遇之中,藝術作品與另外一雙細膩的眼睛與靈魂相遇,引起了美麗的共鳴而親密的互動,就像是投入茫茫大海的瓶中信,被慧眼獨具的觀眾辨認而珍惜,進而擁有與收藏——藝術品成為收藏者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收藏家也賦予了藝術品嶄新的詮釋可能,他們互相豐富了彼此的內涵和意義,激發出更多人與藝術之間動人的故事與情節。

有別於市場導向或嚴肅的美學系統論述,本專欄將以具有人文溫度的視角出發,書寫關於「收藏家」與「藝術收藏」的種種故事。在這裡,所謂的「收藏家」並不僅限於特定未接或身份的藝術品擁有者,也可能是活躍於藝術圈中的相關從業人士、藝術愛好者甚至是創作者,透過他們私房珍藏的藝術作品,述說關於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收藏故事,延展出更多收藏與藝術的緊密關係和豐富面向。

提到金融市場、基金、研究機構、併購這些商務用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腦海中立刻對應的大概會是下面幾個意象:螢幕上不斷跳動的紅綠數字、像是山稜起伏般的走勢曲線圖、身穿深色西裝或套裝臉上帶著嚴肅表情的專業經理人、或者是潔白紙面上充斥如密碼般的財務報表……所以當走進台北信義區一間專業金融市場研究的公司辦公室時,你最不可能期待會看到的,大概就是藝術品了。

「我先帶你逛逛我們的辦公室,」陳如鈊說道:「這裏陳列的都是我們的收藏喔。」

熟識的人都叫她Donna,陳如鈊是碁石智庫的創辦人兼總經理,從事金融產業已有二十年經驗的她,另外一個身份便是藝術收藏家:舉凡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韓國,每年輪番在亞洲各地登場的展覽、博覽會和拍賣場上,經常可以看見陳如鈊的身影——活力充沛,臉上經常帶著親切笑容的她,談起藝術時眼睛裡散發著熱切的光彩,「我看到有趣的作品時會觀察很久,會先注意作品的細節和內容,再了解創作者的背景,有時候也會跟朋友討論。」

「但一旦確定之後,我就會很快出手,讓它成為我的收藏。」陳如鈊說道,而如此精準與迅速的行事風格,或許也和她長年在金融領域的資歷相關。

雖然謙虛地說自己從來不是「文藝青年」,但天生具有細膩美感和敏銳度的陳如鈊其實一直都是一個藝文愛好者:喜歡看電影、小時候也曾經夢想過要成為劇作家,陸陸續續學過攝影、鋼琴和油畫,儘管成年之後的所學與專長都在金融業的相關領域,但藝術始終就像是她忙碌工作之外的出口或私人空間,彷彿可以變換一種身份,盡情地沈浸在直覺與感性的世界裡。

早年曾經負笈英國與法國,5年客居歐洲的時間,逛美術館自然成為陳如鈊閒暇時最大的樂趣,而這也養成她後來出差到世界各大城市時的必要行程——儘管不曾真正受過美術學院的專業訓練,她所謂的「逛」美術館卻完全不是觀光客般的走馬看花,其仔細觀察的好眼力甚至不亞於許多藝術專業人士——剛剛結束的農曆年假期,陳如鈊安排了一趟赴歐洲參加研討會的出差,公事之外,她當然也去參觀了幾座以經典的西洋古典繪畫和印象派作品收藏聞名的美術館,與大師的作品近距離接觸之後,眼尖的她也印證了美術館界一個公開的秘密,「細看好幾張所謂的『世界名畫』,竟然都看不到筆觸。」陳如鈊笑說,應該就是美術館也擔心真跡展出的風險過大,因而以複製品代替本尊現身吧。

問她是如何展開藝術收藏之路的,陳如鈊說自己其實是先當了好多年的資深觀眾,才在機緣具足之後,開始購買藝術品。「1993年我完成了學業,從歐洲返回台灣,當時因為興趣而開始學油畫,前前後後也學了5年。」因為覺得自己對於色彩很有感覺,陳如鈊便決定直接進入私人畫室學習油畫,當時跟的老師擅長的是印象派一類的風格,而這段經驗除了讓她建立起對於繪畫媒材與技法的基本認識外,也更確立了自己的未來方向與藝術品味,「藝術家除了有天分外,手也要勤;以繪畫來說,基礎的素描能力和技法就是必須的——就像是演奏家學習樂器一樣,要好幾年的努力才會看得到成果。」陳如鈊笑道:「我就是覺得自己沒天分,所以決定還是當收藏家就好。」另一方面,那段身體力行的學畫經驗,也讓她對於藝術創作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自己拿過筆,後來看畫時,就可以判斷出作品中的筆觸或用色等技法細節,到底好不好、夠不夠。」

除了學畫之外,陳如鈊也常常參加台灣重要的展覽和拍賣會,只是當時她以觀摩居多。「2008年對我來說是充滿轉變的、關鍵的一年。」那一年,陳如鈊決定結束自己的上班族生涯開始創業。她在工作之餘也參與了一系列的藝術投資課程,接觸到許多關於藝術收藏的觀念——她認為新進場的收藏家可以從一些價格相對較低、具有一定市場公認度以及投資風險較小的作品入手。陳如鈊的第一件收藏是海外華人藝術家朱德群的版畫作品,當時以台幣7萬元的價格購入,而這件作品也成為她創業的新辦公室的陳列之一。時至今日,陳如鈊已經成為了收藏有80多件藝術品的收藏家,而在她後來自己創立的公司辦公室裡,仍然懸掛這件版畫,不同是它的周圍已經多了許多其他的作品——這個隨處可見藝術的空間裡,確實很難讓人聯想到那些與數字和金融相關的元素,陳如鈊巧妙地以自己的藝術收藏轉換了原本給人冷硬刻板印象的辦公室,成為充滿趣味與人文氛圍的溫暖空間。

「好的東西就要和大家分享,藝術品不該只是放在倉庫而已。」本著如此的初衷,陳如鈊引領著我從她公司門口,熱情地一件件介紹起那些她親自挑選購藏的作品,而這些收藏不僅僅是外型美麗可愛的物件而已,也反映出她個性中不同的偏好和取向,並且回應她近十年來旅行和觀看的生命經驗。在公司入口的大門處,擺放的是日本藝術家佐久間 的〈The Flow〉,出生於1972年的藝術家以不規則捲折和排列方式壓縮大量的報紙,再以雷射切割的方式製造出立體團塊橫切面——油墨印刷過的報紙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圖樣,在藝術家的精心編排下,呈現出如細胞或樹木年輪的有機效果,彷彿正在流動的紋路線條,蘊含著豐富的視覺變化與戲劇效果;陳如鈊說自己第一次看見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時就深受吸引,因為沒有想過報紙也能創造出如此美麗多變的樣貌。這位具有曾在東京藝大擔任教授又具博士學位的創作者作品定價並不昂貴,便很快地決定收藏;而除了〈The Flow〉之外,她還有擁有佐久間同個系列的、但尺寸較小的另一件作品〈Etudes 04〉,是她最早在東京藝博所購買並親自從日本帶回來。

「我喜歡立體的作品,因為在展示時可以有更多可能性,不同的檯座、燈光、空間搭配甚至欣賞的角度,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和感受。」陳如鈊說道:「我也很注重作品的質感和藝術家的手工感,我對於藝術的態度比較直觀,可愛、有趣和一目了然的風格通常比較吸引我。」在門口另外一側則是吉田泰一郎的〈春貓〉,出生於1989年的新銳日本藝術家,以純手工的方式鍛造出金屬材質的各種花朵造型,然後再以此為基本元素,穿插拼接為具體的動物造型,充滿了浪漫繽紛的唯美感覺。「因為是純手工製作,每一件作品藝術家都要花上好幾月的時間仔細創作;而這麼精細的工法,也只有在藝術家眼力和體力俱佳的青年時期,才有可能用這樣的方式表現。」陳如鈊說:「又因為是年輕藝術家,價格也相對便宜,加上作品的概念和形式都很清晰,所以幾乎也是很快就決定下手購買。」愛貓的她除了這件〈春貓〉之外,也還擁有藝術家鳥兒造型的同系列作品,平時就把擺在辦公空間的窗台邊,和窗外的街道與天空遙相呼應,成為她的私房創意。近年來,陳如鈊也將收藏範疇擴大到較前衛與實驗性的領域,購藏了包括戴翰泓的觀念藝術作品〈黃金二號〉以及蕭聖健的聲音藝術作品〈蛙鳴〉,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

除了中小尺寸的雕塑擺件之外,陳如鈊擁有尺寸最大的作品當屬台灣藝術家席時斌2011年創作的〈知識之馬〉——她回憶自己在這件作品系列初次發表時,其紅色與金屬搭配的造型色彩就立刻抓住了她的目光,然而當時作品版數已全數售罄,因而未能如願收藏,「沒想到事隔不到一年,在畫廊中它又再度現身,所以我就立刻收藏了。」這件長寬都超過兩公尺的馬型作品,陳如鈊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他強烈的配色和造型中的平衡感,華麗而優雅的氣質來自於藝術家的美感與原創性:「展覽結束之後,畫廊問我要把作品送到哪裡,我這才意識到好像沒有夠大的空間可以擺這件作品。」陳如鈊笑說當時她透過不同管道,把台灣北中南可能借展的空間問了一圈,包括美術館、金控、星級飯店及台北市東區A辦大樓,但都因為展覽空間不合而作罷,「最後終於和高美館接洽成功,這件作品總算有了暫時的歸宿,在美術館的大廳及不同樓層陳列。」陳如鈊說當時作品開展之時館方在記者會邀請了高雄的騎警隊來到現場,而後展出結束後,這匹〈知識之馬〉又再轉往新竹昌益建設公司總部大廳借展一年。

「藝術品本來就應該陳列出來跟大眾分享,而不只是放在藏家的倉庫裡不見天日。」陳如鈊說道。相較於許多藝術收藏家低調的行事風格,我問她是否曾經因為如此「樂於分享」的態度而有過困擾,只見陳如鈊一派輕鬆的回答:「不會啦,我很喜歡跟人交流,不管是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或是收藏同好,大家互通有無,對藝術產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她也透露,目前正在規劃將藝術收藏與自身金融投資的專業結合,在可以符合國內現行相關法令架構下,推出合法的藝術基金(藝術投資帳戶)產品;另一方面,她和兩位朋友也在近期和備受矚目的台灣藝術家盧昉簽下了全球代理的經紀約,正式以專業藝術經理人的身份,持續參與當代藝術的產業發展。「會決定這麼做,主要是因為我們三人都非常喜歡盧昉的作品。」陳如鈊目前就收藏包括〈大鼻子的藝術〉、〈夜生活圖〉、〈布魯哲爾之辦桌圖〉和〈西門廣場〉等數件盧昉的油畫作品,曾經負笈西班牙多年的盧昉擅長古典寫實油畫的技法,並以西洋美術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師作品為基礎,在看似古典的畫面中摻入幽默或具有嘲諷意味的當代元素,結合成古今交錯的個人藝術語言。

「好的藝術就應該被更多人看見。」陳如鈊說未來她將採取一種新的藝術經理模式,不同於傳統的畫廊模式,而以更活潑和具有彈性的方式來推動藝術。「在金融產業中,我們講求的是服務、專業與可信度,這些原則使我在市場研究和財務顧問的領域開創出自己的藍海,而我相信這些理念也同樣能夠應用在藝術產業。」

「對我來說,做任何事情都是水到渠成。我一直很喜歡金融的工作,做起來就會充滿樂趣;就像是藝術收藏,如果能夠把興趣和專長結合起來,又能夠創造財富,那麼何樂而不為?」陳如鈊說:「藝術應該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及興趣。」

原刊載於《藝術收藏+設計》2016年3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