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彤
Sun Xiaoto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劉銘浩:小資大收藏
 
文 / 孫曉彤

藝術收藏只能是有錢人的玩意兒嗎?收藏家劉銘浩用他二十多年的經驗告訴你:小資的受薪階級,也能擁有豐富的收藏和樂趣。出生於1957年、現任廣告公司副總的劉銘浩,從1989年用薪水買下了第一張畫之後,就走上了這條看不到盡頭的迢迢收藏路——至今已經累積了兩百多件藏品的他,笑說自己的藝術之路一路走來有些坎坷,然而生命的際遇就是這樣,總是能帶你通向意想不想的新境,看見意料之外的豐饒美景——就那些百觀不厭的雋永之作,藝術總能帶來源源不絕的驚喜和樂趣。

自幼熱愛藝術,從國小到高中都是校內校外美術比賽的常勝軍,年少時代的劉銘浩也曾經期許自己能夠考進大學美術系,成為藝術家:「當時台灣只有兩所大學有美術系,我的第一志願當然是師大美術系,結果天不從人願。」山不轉路轉,劉銘浩於是改念淡江大學日文系,計畫利用大學四年打好語言基礎,再赴日本攻讀藝術碩士。「結果大學畢業後當兵退伍前八個月部隊移防到金門,因此錯過了該年度的日文檢定考試,只能再等一年。」劉銘浩想了一下,認為這樣浪費了一年,而取得日本的碩士學位又需要三年,前後加起來得花上至少四年的時間,覺得有些猶豫之下,便決定先進入職場——本來想在廣告公司擔任設計,也算符合自己對於藝術的愛好,但廣告公司要的是美術設計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由於資格不符,劉銘浩轉而應徵文案,而他竟也就這樣在廣告業任職了幾十年——從當初的廣告企劃一路成為現在擔負管理職的副總;當年懷著創作夢想的藝術青年,至今也已經是品味獨到的藝術收藏家。

「收藏對我來說就像是癌症一樣,是一條不歸路。」劉銘浩笑說自己是有點「戀物癖」症狀的人,從小就喜歡蒐集各種東西,從郵票、書本、黑膠唱片、茶壺……只要是他覺得有意思的東西,就難以自拔地希望納為己有。1989年,32歲的劉銘浩和太太迎來家庭的第一個新成員——他的大女兒誕生了——結果就在他還沈浸在初為人父的喜悅時,家中竟然遭到小偷光顧,他精心收藏的茶壺和郵票全被竊,多年來的心血化為烏有。「特別是從小學就開始所收集的郵票,有許多甚至是來自家中長輩的珍藏,我刻意從老家帶來台北,為的就是方便收藏和隨時欣賞,結果一下子全部不見。」難過之餘,劉銘浩從此再也不碰茶壺和郵票,雖然瞬間少了兩樣收藏項目,但小偷也無意間打開了另一扇藝術收藏之門。

於是,在1989年劉銘浩買進了人生的第一件畫作收藏,那是趙無極1965年的版畫〈無題〉。「以我的收入來說,收藏版畫或小品有預算上的考量,較小的尺寸也方便陳列。」他把這件作品掛在辦公室的牆面上,直到後來有個同事因為非常喜歡,多次商量之後劉銘浩才把它賣給對方。「我收藏作品,都會盡量希望能陳列出來,以前不時還會『換檔』,現在比較少了。」做事一向自有主張的劉銘浩以自家的牆面尺寸為例,說明他收藏小件作品的習慣是來自於既有空間的條件:「油畫如果超過60號,顏色又比較重,那我家的牆面就無法掛了,而且也會顯得壓迫,」劉銘浩說:「所以最適合的是30號左右。」而二十多年的收藏歷程也偶有例外的時候——有一次他買了一件游正烽創作的、200公分見方的大作品,因為台北根本沒地方放,劉銘浩便請畫廊直接運到他位於台中東勢的老家,「結果我忘記先跟家人交代,最後是我父親打電話給我,說『今天有人運了門板來給你』。」劉銘浩笑說。

「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東勢的災情相當嚴重。」劉銘浩記得自己當天就從台北趕回台中,因為交通中斷,他經由卓蘭從石城繞路步行了一、兩個鐘頭才抵達東勢,遠遠就看見家裡的圍牆已經倒塌,而母親正在院子用炭爐煮水餃,「我進到屋內只見一片狼籍,上了二樓看到被震倒的鋼琴,還以為家裡不知何時買的紫檀椅;三、四樓大量的書籍、黑膠唱片以及母親細心收藏多年的日本瓷器也全都散落一地。」劉銘浩回憶重建家園時清理了無數的東西丟掉,其中包括大量他自己從小到大的各種收藏:天災強大的毀滅力,無疑又是劉銘浩收藏之路上的另一場浩劫,但這始終沒有摧毀他對於收藏的熱愛——約莫也是那個時候,他開始收藏古早年代的鐵皮玩具,除了算是某種對於兒時懷舊心情的療癒行動之外,「鐵皮玩具價格較藝術品來得親民,買起來也比較沒有壓力。」劉銘浩說道。

「我的收藏可說是沒有系統,自成一格。」劉銘浩如此定義自己的藝術品味:「有些東西就是讓你一看到就會有很想擁有的衝動。」他以藝術家黃宏德作品為例,認為他那些看似逸筆草草的抽象畫風,也許只有簡單的線條或色塊,但是其中的純粹卻能夠帶來豐厚的層次,不僅耐看,還能不斷帶給觀者想像的空間。「好的作品就是會讓你心動。」古道熱腸的劉銘浩發現了好的藝術家和作品,不僅從不藏私,甚至還會推薦給朋友和其他藏家——有一次,他看到一件黃宏德的小作品非常精彩,但礙於當時手頭較緊,劉銘浩便極力鼓吹好友買下,「當時朋友說看不懂,我就跟他說:『你不用懂,你也不用聽誰跟你解釋,就讓畫自己來告訴你。好的東西不會不耐看。』我還答應朋友:他先買,將來若是我有錢,會再把這件作品買回來。」後來這位朋友果真收藏了這件畫作,還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過了一陣子,劉銘浩依約告知朋友,自己有預算可以買回那張畫了,「結果對方說,雖然這幅畫他還是看不懂,但把它取下來之後,整個空間都怪怪的了,所以不願出讓。」劉銘浩說道。

「我的收藏原則就是不跟潮流,而且要收得比人早。」劉銘浩說自己剛入門藝術收藏的1990年代初期,收了一些前輩畫家的小品,到了1991年之後前輩畫家的作品開始一路狂飆,當時他不但沒有跟風搶進,反而將初期所收的一些作品陸續出脫,藉以累積資金改收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因為當時收藏年輕世代作品的「競爭者」較少,價位又合理,這期間劉銘浩以其敏銳的鑑賞眼光挑了不少質量俱佳的畫作。「我不希望成為王爾德所說的那種,只知道價格,卻不知道價值的人。」參與台灣的藝術市場這麼多年,劉銘浩用《小王子》裡的一段話來說明他的心得:大人喜歡數字。「他們說看不懂當代藝術,可是當你說這件作品值多少錢,他們馬上就懂了。他們寧可花錢去追捧那些億來億去的商品,也不願停下腳步欣賞路邊的小花小草。數字以外的事情,他們不了解,也並不在乎。」他感嘆道。

「只要市場景氣好,就會冒出一大批所謂的『收藏家』,到處買東西、大談什麼東西最賺錢。」劉銘浩說道:「可是當市場熱潮一退,這些人就都消失了。」看多了這些起起落落,當年對於前輩藝術家作品的追捧、以及後來有一陣子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瘋搶,他深刻地體悟:與其人云亦云地跟隨潮流,倒不如實實在在地看展覽和逛畫廊——以前小孩還小,劉銘浩笑說週末的家庭活動就是逛畫廊,因為畫廊裡「有冷氣又有音樂,還有提供熱水可以給小孩泡牛奶,也有私密空間可以換尿片,一應俱全」;近年來,小孩都長大獨立了,看展覽又變成劉銘浩自己和太太週末的重要行程——如果你熟識他,便會在Facebook上看見劉銘浩四處打卡拍照的動態,幾乎台北大大小小的展覽空間都有他的足跡,勤勞的程度比起許多專業藝術從業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遍覽藝術,眼前經過無數作品的劉銘浩,坦言自己收藏最多還是平面繪畫,並且大部分都是台灣藝術家的作品;而在繪畫範疇中,他最偏愛的則是抽象的風格,因為「抽象的東西比較純粹、更有想像空間,也沒有那麼強的工藝性」。而在劉銘浩的藝術收藏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不少藝術家的手稿作品:「我很喜歡藝術家的素描或手稿,因為這些東西更有創作者的手感。」他舉例說自己很喜歡王德瑜的作品,但因為藝術家的創作以空間裝置為主,所以就和畫廊商量,最後收藏了她創作前置作業時繪製的設計圖;而有文件建檔習慣的他,也因為曾經提供給夏陽一份完整的報導剪報,而獲贈藝術家在信封上直接作畫致謝的小畫……這些充滿溫度的小品之作,總是因為帶給劉銘浩深刻的共鳴,而讓他珍視不已。

「對我來說,收藏藝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收穫,就是能夠大量閱讀,無形之中吸收很多知識。」劉銘浩屬於用功的藏家,在決定購藏一件藝術家作品前,會看完所有相關資料,徹底瞭解之後才下手。藝術收藏也讓他結識了不少藏家和藝術家等藝術圈的朋友,「我很喜歡跟藏家朋友們交流,因為每個人觀點和目的都不一樣,總是可以吸收到不同的想法;而與藝術家互動也是十分有趣的事。」劉銘浩舉例,說自己很早就喜歡並且收藏不少侯俊明的作品,久而久之甚至成為有話直說的好朋友。

2002年,台北的誠品畫廊曾經推出一檔別開生面的展覽「山不在高有仙則銘——劉銘浩收藏展」,展出的全是劉銘浩多年來的嚴選藏品,而展覽的邀請卡則是他自己設計的:上半部是余承堯的山水畫,下半部則是侯俊明以女性乳房造型創作的特殊「山水」,一老一少兩者結合在一起,劉銘浩說他要表達的是一種古今融合的美感。「好的作品就是有種特殊的質地,所以放在一起並不衝突。當時誠品畫廊的趙琍邀請我舉辦這個展覽,用意就是希望告訴大家『上班族也可以收藏藝術』。」劉銘浩說,自己雖然一直都是領薪水過生活的人,但數十年來最大的花費就是收藏,對於日常生活要求不高的他,平日早晚餐幾乎都是在家享用太太的廚藝,也極少上高級餐廳吃飯或購買昂貴的奢侈品。「對於藝術收藏,我秉持的是量力而為。」劉銘浩說自己購買作品的預算,單件大約是新台幣10萬至30萬元之間,因為如果超過這個範圍,那麼他寧願用一樣的價錢去買更多件其他較為低價的作品。「我不會直接跟藝術家買作品,因為這樣更能保持純粹的關係,同時也是支持畫廊和正常的市場機制。」近年來,劉銘浩也收藏有不少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但是眼光銳利的他坦言若是發現同一位藝術家的新作沒有比過去自己收藏的好,他也就不會再買了:「有些藝術家的創作生命週期很短,有人從此就消失了,也有人會重複自己過去的風格。」劉銘浩說:「所以,能夠熬得下來的藝術家,通常市場都會還給他們公道。」而他也不諱言,自己的庫房裡有不少只有單件的藝術家作品——始終保有自我的價值判斷,劉銘浩的藝術收藏,貫穿其中的是他自成一格的美學標準。

「好的藝術就像是傳統小吃一樣,百吃不厭,而且能夠成為經典,很不容易。」寧願親身體驗巷弄美食,而從不道聽途說追隨似是而非的美食權威;關於藝術,劉銘浩絕對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的小資藏家代表。

原刊載於《藝術收藏+設計》2016年5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