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學
Lee Ming-Hsueh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種子計畫IV –思維形式的發芽
 
文 / 李明學

或許是一陣風徐徐吹在臉上的感動,或許是面對光影變化的瞬間,凝聚在視網膜上的美感,或許是面對生活微型感官的總體驗之集合,或許是符號經驗裡交織出的詩篇,或許是身體觸感延伸出的幻想,或許是對工業文明軟性批判的轉化。這些不存在絕對性對錯的假設,反映了一顆莫名種子的可能。

我並不知這種子為何物,我不知她會幻化為花朵,亦或是小樹,但可以確定的是有種開始發芽的力量,以極慢的速度展現出一場日常的詩篇。在此,藝術沒有展現一種高不可攀的姿態,在展場,我們看見的都是生活日常觀察下點滴的共鳴,對於潮濕、粉塵、流動、呼吸、捏的動作、風的吹撫、時間的節奏等,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呈現。徐永旭的「2011-16」「2011-17」「2011-9」,在輕薄與厚重,脆弱與強硬,有機與固態,生命與律動等元素中,複雜的手感動作在陶藝雕塑中以一種似柔又剛的方式,呼喚著生命裡的褶皺,泥土不再只是泥土,而是轉化出藝術家的呼吸、吐納、禪定等以身體思維世界的方式。賴志盛的「左近的風景」提問出被忽略的生活細節,在當代藝術裡如何可能,在粉刷油漆遭遇邊線與轉角時地停頓與遲疑,呈現一種曖昧性的邊境,生活中身體的動作與顏料的滴流,帶出的是繪畫中對平面、表面、物質性的重新思考。有如羅斯柯(Mark Rothko)的神聖光芒,下凡於展場裡的質樸場域,只是,我們還需仰望才能瞥見。莊普的「祖靈之眼」重新拆解與組合原住民文化裡古老的記憶,有如數位性的資料庫的訊息,交錯於理性與感性之間,最後述說著某種集體意識的象徵。相對應到「Si Ba La 紀念碑」,作品極限式的外觀呈現下,細節卻是充滿俱有難以歸納的排列組合,生命隨機的隱喻在轉不動巨型骰子的集合體下,有著令人反思性的沈重感。更深層地,作品「精神之塔」,利用水泥這工業文明下的產物,試圖帶領著觀者通往藝術心靈之路,這裡所引起共鳴的感動,不是上帝摧毀巴別塔(Tower of Babel)後所製造的言說語言,而是自然性的生成悸動,隨著桶子層層攀升,彷彿回到精神的天界。反觀另一件作品,「一從空來」轉喻式的帶出流動與靜止的瞬間,禪意式的對於現代生活,提出一種新山水風貌,輕鬆與幽默的情懷,成為某種寄託與昇華的可能。陳松志的「無題2005」將裝潢拆遷後所遺留下來的木製建材,重新賜予生命,以某種抽象建構的方式,展現他所謂的人性溫度。另外一件作品「無題—房間—(2003)」玻璃製成的房間,裡面排放著私人記憶的物件,在感應觀者經過的同時,暈眩的燈光引人探望,關於偷窺私人與又將其公開於公眾場合的矛盾與衝突,相互滲透出一種回憶的味道,不是物理的氣味,而是過往記憶裡的鄉愁與懷念。最後,吳東龍的「彩色線條」「Symbol-43&44」「Symbol-60&61」未命名的輪廓,有如一層層的封印,一面將生命慢活的美好,以一種細膩的方式,呈現琥珀般凝結的聚合狀態;另一方面,沉思般對宇宙的想望,也在其作品裡一種淡淡的方式散發,感召著忙碌的現代人重新回到未知與無窮的時間與空間向度。

回應現代人的忙碌生活,策展人胡朝聖所規劃探討不同媒材的形式與觀念,最終所呈現的,是藝術家們以其細膩的生活體驗而轉化的現代文人樣貌,引領著觀者的心靈種子的擴散與發芽。如此,城市生活美學與群眾,藝術作品與生活經驗開始相互流竄,而使拉近生活與藝術間隙成為可能。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