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宏
Huang Chien-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藝術家如何碰到影像?工廠影像與無意義關係
 
文 / 黃建宏

「韓國藝術家獎」(Korea Artist Prize)是國立現當代美術館(MMCA)一年一度的重要獎項,針對韓國重要藝術家的計畫進行徵選,補助四位入圍藝術家在美術館完成計畫項目,每位藝術家都擁有足以進行個展的空間和資源,再經由評審選出一位年度得獎者。該獎項在韓國當代藝術界是極具代表性的獎項,所以可以從入圍者名單看到入選者都是具有相當創作經驗累積的壯年藝術家。這個從1995年開始的「年度藝術家」(Artist of the Year)轉型而成的獎項,從2010年起更強化策劃取向與國際走向,因此,無可諱言這是一個觀察韓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

2013年進入決選的四位藝術家,其中國際經驗豐富的Ham Yang Ah,以「形容式生活:無意義工廠」展出的錄像計劃,是今天越來越鮮見、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影像觀念創作。「Yang Ah的」影像既不作為技術追求的抽象美學範疇、不作為任何議題的媒介、更不是藝術家自我的再現,全球化之後的共同現象,似乎是世界各地幾乎被工廠、園區與商場所佔滿,而所有人幾乎都在一種過度的勞動狀態下「過日子」。如果十九世紀科層制的軍隊管理系統成為社會的組成結構,那麼,2000年之後的亞洲則跟上了英美鋪陳十多年的全球化架構,將社會關係(特別是生產關係)的所有環結都予以「公司化」,推進到我們今天的生產關係與勞動處境。

「個體」我們越來越需要面對這種只對少數投資者有意義、對大多數人而言卻幾近無厘頭的生產狀態,

生產的雙面性 Richard Senette
使用現有的footages 既在其中 又在之外(dehors)
與Ranciere不同的解放方向

關係如何有意義?這是洪席耶、凱斯特與畢夏普先後對關係美學的社會關係(或政治關係)提出追問、質疑甚至批判。換言之,我們現存處境中有許多關係都是無意義的。

展覽本身如何可能作為提示生產機制的生產藝術?

社會中的個體
2006年開始旅居荷蘭創作
生活三步曲
從《在生活中…作夢》(2004)、《過渡生活》(2005)跟《無厘頭工廠的形容式生活》(2010[2007, 2008])、《無厘頭工廠》(2013)
何時開始「無厘頭工廠」?
《》
《》
《》
《》
《》
《》
《》

個體(錄像、繪畫、雕塑…)與星叢(裝置)如何能夠產生連繫

《框架之外》(Out of Frame),如果我們的處境變得「不確定」,那麼生活還會有所謂的實存嗎?

服裝與科幻 《看不見的衣服》 觸摸還會不會是問題?當衣服不再與觸摸有關
3D模型與立體剪裁 所謂的信號控制者 影像操控者 更美的存在
影像是用來思考的

《鳥眼鏡頭》的高速攝影 內外的辯證 翅膀幾近凝結的攝影讓鳥與空間、飛翔與空間之間變得失去真實感。

《永恆的自我感覺良好》一邊是殘酷的戰爭,一邊則是美麗的街道,以及交集的新聞畫面

In these days, I've study some articles and videos I could find on website, and I begin to prepare one article. The main points of article will focus on :
1. artistic attitude vs adjective (precarious, flexible, in-between) situation. Your attitude is not based on "more reel" representation, but "documenterize" this intern-structure, caused by the new exploitation (frustration) of capitalism.
2. The installation creating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elational constell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 We could find your ambition intention to push this relation to a polarization very dialectic.
3. How to invite the people to think this factory-world (wall of installation as box of machine)? I feel you reveal one fact, the rhizome as phenomena is not the given reality after postmodern, but an active virtual phenomena that should be created by some effective ideas.
That's why your installation is not an enlightenment or any collective knowledge, but a precarious "work" with productive space of interaction.
I like your works, because you create the virtual action and instability in works as well as in the installation.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