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寬
Lin Yi-K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獨立精神的方法學─政治退場的白盒與櫥窗
 
文 / 林宜寬

建築體性向環境表態,藝文空間在城市裡投射文化運轉的明暗。

南北綜觀台灣的藝術空間,台北城裡商業藝廊挑高寬敞的空間撐起一股霸氣,中小型畫廊也有精品填裝的小資品味,公寓客廳裡的氣質白牆築起菁英雅痞風尚。

台南近年走向耽溺懷舊的回頭路,昏黃燈光下老沙發、打字機等舊物無盡地置入,仿古技藝操練為展覽場與咖啡店,城市的行銷策略型塑古城的想像,部份經營者缺乏自信與打造空間個性的能力,只有少數幾間有當代性的老房子能夠與現在產生對話,可預見矯飾造作的復古潮流終會了無生趣地終結。

高雄在90年代陸續有替代空間成立,海港之都流竄剛猛粗礦、街頭莽撞氣息,廠房倉庫的斑駁質地與工業城達成協和感。

台中這幾年地價房產驚人起飛,精緻的藝文消費空間以名家設計品與有機生菜自然輕食豢養紙醉金迷城裡優雅的資產者與生活美學家,以藝術之名的商業行為讓貧弱土地上的高尚城市得到救贖。

城市中心一處邊陲地帶,金磚綠園道豪宅巨人腳下的老舊菜市場裡,白色機體從鐵皮覆蓋的屋頂鑽出,無畏龐然大物的姿態朝向前方的國立台灣美術館,背對高樓林立的城邦,一群革命夥伴往體制機器的生產線逆襲而去。

來一盤「黑白切」

戴著墨鏡衣裝帥勁的邱勤榮,滿懷傲骨帶著睥睨無知者與既得利益者的虛榮,每日在網路上以特有一氣呵成連環炮的筆調發出老憤青的咆哮,每每搬出古典如康德尼采以至荷馬史詩,把台灣從上至下罵翻,愛憎島嶼奴隸卑賤的命運。緘默厚沉的「小雨」蔡志賢集攝影家、鐵雕創作、空間設計、服裝設計師於一身,自有服裝品牌「小雨的兒子」,是苦幹實幹的布衣行動派。

兩位聯手在台中打造了幾處難以定義的空間,先從邱勤榮居家的一樓開始著手,俐落線條轉折為極簡塊體,展場切割為兩區塊,隔牆斜剖的開口和地上崁入的鐵條細膩曲折,展場是很完整的空間雕塑,質地乾淨烘托作品,作品若強度不夠也會消失。小雨無論在服裝、鐵雕或空間都忠於線條規整清晰的態度,空間性格反應「107畫廊」反向操作的主張,沒有商業行銷手段,每週只開放3天,夏天暑休,有時主人外出找人聊天開砲觀眾不得其門而入,107的行事作風有邱勤榮的個人風格,白盒子有稜有角卻也直白不囉唆。

「黑白切」落在「忠信市場」外圍,小雨清空空間留下整面落地窗,展場就是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櫥窗,完全顛覆看展覽的慣性,路人行經一瞥就可以欣賞騎樓底下的藝術風景,無需專人看顧的櫥窗展場也省下人事費。相較於百貨公司休息後不熄燈的品牌櫥窗,「黑白切」毫無漏網之魚向普羅大眾宣傳的報酬率極高,學院與官方已談論太多「藝術介入社區」方案,菜市場外圍的強迫觀看才是藝術推廣的王道。

空間處理是很重要的藝術能力,台灣收藏家與觀眾的鑑賞仍停留在物件未察覺空間,櫥窗考驗藝術家的層次概念,完美呈現或深鎖盒子?「黑白切」可以作為一個指標。

「忠信市場」在一列排樓缺口深入的暗巷裡,1970年代彰化、嘉義的移民搬遷到這裡討生活,四坪左右三層樓面的住屋緊緊挨著,好多戶的鐵捲門拉起,望盡擁塞的空間機能,神桌、餐桌、瓦斯爐、鍋盆器具絲毫不浪費空間地填滿,雜物延伸出門劃成街面輪廓。魚肉攤與神壇,管線支架與紅燈綵,異質元素交雜的衝突感,幾個空間進駐後更形成老舊生活場域裡的藝文聚落。

「Z書房」像穿破鐵皮從天而降的外來物,三層直落地的乾淨白牆在陰暗市場煥發微光,鐵門裁剪黑色方塊,牆面適切開口採光。小雨僅留下建築結構,拾階盤旋向上,每樓層各異其趣,二樓窄小缺口內藏書香廁所,馬桶、沙發、書架各據一角,一邊讀詩一邊解放文化。鐵花窗鑲嵌圖案,消抹鐵件材質感化約成線,光影斜切,小雨的空間設計走入抽象。第4層頂樓加蓋穿出屋棚為環型天台,中間有吧台座椅隨意擺放,好友圍坐熱茶杯酒自在閒聊,Z書房除了舉辦展覽偶有講座,像一幫同志的吃喝聚會所與思想交流場。

環顧四周被地價昂貴的黃金區段包圍,後面尾隨一排豪宅,穿插要價不低卻用冷凍三色豆料理的餐廳,時空交叉與環境錯置,邱勤榮指稱他們簡直像顆毒瘤,頑強抗拒都市更新的非法正義。

漸漸地「忠信市場」吸引各路人馬進入,播放台灣獨立電影的「小路映画」、二手藝品店「忠信民藝」、影像展場兼教授照片沖印的「Cameza寫真庶務所」、經營性別議題書籍並為聚會場所的「自己的房間」、小雨的服飾店「小雨的兒子」,忠信的群聚力量是同質性的滲透,自然地吸引。有一稱號「忠信文創聚場」流傳開來,落入菜市場內的藝文能量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曲解,無怪乎台灣的創意市集越來越像無創意的吵鬧路邊攤,部落客逛市場般走馬看花拍拍照,學生來做報告交差,邱勤榮和小雨友人們的理想與現實尚有距離,同志一起努力。

不像早期替代空間大張旗鼓吶喊反叛精神,咀嚼辯證艱澀的哲學思潮,這些空間的立意相對簡單,像朋友巧遇小聚,各選幾樣魯味小菜拼成一盤隨意的「黑白切」,意識微醺時胡亂出主意竟弄假成真。他們和朋友並無營利動機與長短程目標,無名利慾望與得失心,甚至不在意是否有天結束,像一場遊戲或實驗中的狀態,這些空間的維持在於相同習氣的人共同成就,彼此有相同的理念與信任感,因為認同而起的責任心,許多事務靠大家出錢出力當義工。

菜市場的策展學

「黑白切」由十多位志同道合好友集資,每人每月拿出至多新台幣1000元支付空間開銷,免費提供給藝術家發表作品。沒有會員制度,有些贊助者在經濟情況不穩定時退出,隨時會有新朋友補進贊助缺口,結構是流動開放的,大家有共同認知這是不具名的無償付出,媒體報導也只會出現邱勤榮和小雨名字,而邱在網路上說「我們大家的黑白切」。他們不開會也不討論展覽,藝術家想辦展覽就跟小雨聯絡,由他全權安排檔期,出錢的人不可以有意見,贊助金交由其中一位負責繳交房租等支出,邱勤榮和小雨不經手錢,雖然沒有大聲疾呼的意識形態,竟也無聲地建構自己的論述:組織的清空與展覽政治的退場。

小雨的選件原則就是:(除了傳統水墨、攝影類不合空間調性)來者不拒!因為藝術家必須為自己展覽負責,正對著國家美術館巨大的策展機器,「黑白切」把展覽話語權歸還給藝術家。

策展是因應全球化衍生的加工機器,文本的換裝、公共議題的嫁接,藝術家在運作中僅剩一個商品名字,策展成為消費鏈,消化檔期、消耗空間、消化經費,最後藝術家也被消費。畫廊也前仆後繼追趕這股時尚,結合媒體行銷與學術包裝的假策展。策展技術鞏固為不可動搖的結構,美術館獎項也是少數人決定的品味,藝術系所學生輸入商業的平台,牽動學院勢力消長,決定市場流行。「黑白切」還原藝術家與空間、觀眾間的對話關係,展出者有使用自己藝術語彙的自由與空間主導,櫥窗就是他們的策展盒子,作品無須篩選每個路人都是評審,是條件嚴苛值得挑戰的實驗場。

補助或補身?

台灣在80年代末興起第一波替代空間,90年代方興未艾北中南各有增長,尋求官方美術館與商業畫廊外更大的可能性與自主性,到底屬性是「替代空間」、「實驗空間」或「另類空間」、「非主流空間」曾有過討論,但「非營利空間」的合理性較低,這些空間幾乎都有銷售作品,但未能被(當時的)市場廣泛接受,他們或者標案、開發周邊商品、跨足咖啡酒精餐飲業等謀生技能精銳盡出,只是進帳無法支撐營運帶給外界「非營利」的誤會。2011年甫被提出的「後替代空間」將這些機構一併納入正名,並解釋「實現藝術夢想的可能途徑」,諸如申請公部門補助、向企業募款或尋求合作等方案,游移中心與邊陲的權宜之計,讓夢想在現實中轉進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如果「後」指出獨立精神、拒絕市場干預趨向體制、結合商業的矛盾,或者合理化並說明這個轉變過程,有一個替代精神未被替代的原型前身可做參照:2010年一則訊息『「黑白切」不接受總統府的20萬捐助』,總統府去電想捐款表示支持「黑白切」,在缺錢的情況下,夥伴間討論後回絕。曾有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官前來參訪,建議申請補助他們也無動於衷。捐款、補助都是美意,「黑白切」抗逆的,是被政治機器收編歸化。

申請補助的企劃與數字模擬對藝術家來說像一個表格工程或想像的書寫,填寫資料、編列收支預算、排定計劃進度,還要求效益評估,那是一個自由心證的欄位。申請空間營運補助的單位必須預先排出整年度的展覽,藝術家一年前就得訂下展覽名稱與作品清單,箝制了藝術的自由。申請通過後會有人員視察,然而光看空間和作品還是很難掌握補助對象是否有效利用補助款,形式大於視察,「結案報告書」的設計偏重數字審核,格式無法具體呈現人為互動與藝術交流等無形的收益,補助機制定型並規則化藝術細膩的操作,僵化流變的狀態,成為政策的業績與化妝術,卻剝削了藝術的精神與想像。

歷年補助名單可以觀察到資源分配、地方主義、保障少數等現象,第一批替代空間苦撐10年左右才有補助實行,近年剛成立的空間有些甚至過了2年限制期馬上申請,比較二十年前與現在的市場生態及大環境,現在似乎發展為供需關係大於培育獎勵,補助單位有新面孔卻少見流動,這機制缺乏長期的觀察與調整,例如保護經營冷門商品的藝廊,應檢討沒有開發收藏族群或延伸多樣類型的藝術品?是否爭取優秀創作者或新銳藝術家?空間與展覽品質有否提升?有培養策展專業或連結海內外藝術機構的能力嗎?5年應可設為檢驗週期,補助要有更正面效應,不該只是溫室保護。

遠離藝術中心的台南至2011年共有4個空間接受補助,是台北地區以外補助單位最密集的城市,一間在老房子裡的「黑蝸牛木工工作室」結合展場獨立營運5年,至今未曾提出申請,空間主人林育正扭轉了許多藝術工作者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沒有錢就去申請補助。他認為若是「贊助」就欣然接受,這是理念上認同表示支持的實際給予,而「補助」是消極的施捨與被動接受,既然選擇創作這回收困難的志業,就要設法尋求自立之道,不違背創作原則不犧牲品質生存下去,他摸索出自己的經濟模式,剛開始十分辛苦大小工作都接,在技術精進一定程度後只做高價的實木作品,並計劃空出部份展場展售自己的木作,如果接受補助就沒有轉型的自由。與現實脫節是很多藝術工作者的罩門,體質要鍛鍊強壯,心態上要自立自強,否則補助款只是救急的時令進補,未來還是無力紓解藝術生態的擠壓或市場的起伏。

在無處不政治的環境時代,越執著獨立精神越要小心自己的眼界與姿態,避免在體制與權力外走向少數人的政治,小眾有存在必要但小圈圈越少越好,置身事外的批判總是簡單且消極,如何讓「人」的因素消退,找出可能的方式開出新路數才是保全夢想的積極態度,獨立需要方法,永遠的獨立精神更需要智慧。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