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臻
Chen Wei-Ch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翻轉東西軸線的美夢—請回觀真艋舺
 
文 / 陳韋臻

年紀七十好幾的文史工作者葉昌嶽先生,談起萬華艋舺的人事物歷史如數家珍,哪一家哪一戶誰幾年畢業誰如何置產行善有好報,講到興頭就說:「我來唱首民謠給大家聽。」對著大聲公吟唱起日台語老調。他說:「我住在這裡五十幾年間,從來沒走進這條巷子過。」巷子裡是茶店仔與私娼寮豆干厝,即使是對道地萬華人來說都屬某種禁忌,自幼便被告誡的不可逾越之地......

自小生長在萬華寶斗裡的黃適上說:「童年時的華西街多開心啊,以前龍山寺遊民跟髒亂現象很嚴重,但我上下課走到那裡,到處都是日本跟歐美的觀光客,華西街有老虎猩猩狒狒,還有老鷹在飛來飛去,當時的街道是很有趣的。後來民國七十幾年後,華西街變成觀光夜市,加頂蓋、做牌樓,還有街區整頓『不要讓外國人笑我們髒』,就只剩下小吃,外國觀光客也不來了......」

青少年時期老往萬華跑的背包客莊盛博說:「我今天早上去剝皮寮老街散步,街道右邊沒有交通管制左邊有交通管制,一面是民主一面是專制,外面是生活有人味,老街裡面則是文化消失的空建築......」

文化就在巷子裡

華西街夜市中一條外人容易誤會為防火巷的窄道,古早性工作者拉客走入豆干厝的暗巷,藏身著古山園旅社(現被稱為「摸乳巷」,但旅社老闆林憲忠說,這個名稱是他自己開玩笑發明的)。適逢《艋舺》轟轟烈烈上映,台北市政府額手稱慶之時,提供《艋舺》劇組休息的古山園也辦起一則關於「艋舺」的攝影展覽-「真艋舺。樸實境地攝影展」。不同於電影,這些人沒有政府斥資補助,也沒有養眼的帥氣美妙BL,只有萬華的街頭影像與常民文化,當地居民、遊民與性工作者為之駐足,觀光客與背包客也前來觀看,一指戳破北市府「文化就在巷子裡」那些與在地巷弄無關的文化業績。

媒體皆報導古山園衝著《艋舺》而來,然而古山園的老闆林憲忠卻否定起這個出發點,解釋道,在六年前接手具有53年歷史的古山園後,其實就開始不定期舉辦活動,包括詩展、聚會等。而這次的「真艋舺。樸實境地攝影展」,實際上在去年中就開始構思,長期與攝影者聚會、溝通,甚至為了《艋舺》拍片而延期舉行。提起這六年間住在古山園的過程,林憲忠頗感欣慰地表示,早期要與社區居民溝通詢問歷史照片時的冷面孔,直到最近終於有人看到展覽主動向他提起家中老照片;之前詩展時,亦有流鶯走過停下腳步來觀看描寫性工作的詩作,或者遊民與居民跑來看攝影展中屬於自己的身影,有個阿公笑得好燦爛指著照片中的自己說:「面怎麼被拍得這麼苦?」

這些由冷漠到接受乃至於互動的過程,是林憲忠與古山園員工長期營造出的成果。由陶藝工作室來到古山園的林憲忠,笑著說:「裡頭的員工都比我還要資深。」其中一位阿嬤何仙姑(本名何欣怡)折棉被花的功夫,從小屁屁到女性陰蒂,沒一樣難得倒她,還在教授當地居民,總是笑嘻嘻的她成為古山園的活招牌。

林憲忠則是個誠懇又不多話的陶藝家兼廚師,轉行到萬華接手這間早期是當地高級旅社與性交易場所的古山園,面對當代的性工作與遊民有著同屬外地人與在地的觀感。「我後來與員工溝通不作性交易媒介,但如果有客人自己帶來我們也不會趕走......」早期在作性交易媒介的旅館,一間一間都倒了,從清朝到日據時代的藝旦間、民國之後撫慰老兵思鄉之愁的性工作者,隨著萬華地區的衰老跟著沒落,於是林憲忠嘗試將古山園轉型為文化與背包客之地,避免隨著性產業蕭條而被消散的命運。「以前因為附近鄰居都知道來性交易會帶到古山園,所以對古山園也是沒什麼好感...這裡的居民對性交易反彈很大,居民會想,以前出去因為是萬華人找不到工作、被看不起,即使性產業合法化,居民也不會希望是選擇這裡......」

就在這個看似藝文咖的旅社中,實際上存在著一間房是專給一位遊民住的,「第一次看到他,他身上穿著十件衣服,大包小包,我請他坐,他兩手捂著臉跑走。」直到見面次數多了,兩人開始能溝通,林憲忠眼見他總是帶著家當移走四處,索性提供一間房間固定給他住,「你有收入就付錢給我,沒有就算了。」旅館阿姨幫他洗衣服,他自己晾乾,房內藏有一百多雙鞋,一堆衣褲。林憲忠說,未來還打算提供遊民即可拍,拍完了就拿底片來,他拿一百元跟他們買,「他們不缺吃的東西,像之前有團體找我一起幫忙街頭救濟,我考慮之後拒絕了。你不給他們吃,他們自己也會賺錢去買吃的,這不是幫他們的方法......」

大螢幕搬弄不來的生活

就這樣,北城西區的古老巷弄間,藝文咖、攝影者、背包客、遊民與性工作者,穿梭在這條巷弄間的舊旅社之中。而之外,走在街頭,圍著裝錢碗公像在密謀的人們、站在門旁等客人的小姐,以及軍用店二手衣服飾店與回收電視洗衣機家用行的人們,當然還有在涼亭走道之間閒談拉扯,你向他借打火機、會離開吵架現場到對面去幫你借幫你點菸的遊民朋友們,看著你穿著與過路客好奇心的姿態都像是惹來一種慚愧,慚愧於自己生活的中產和罪惡,以及冷漠。

隨著背包客莊盛博走在萬華街道間,穿梭著的他總說:「人味」,走經新疆內蒙的他,回到台灣來選擇待到古山園間。「真艋舺。樸實境地攝影展」的攝影者李豫英,為了拍照跑到萬華而戀上半遊民(白天與遊民一起擺賊仔市,晚上回家度夜)阿勇,跟著他們佔領空屋或撿拾挑選物品到賊仔市賣,提起這些事總說:「哎呀沒什麼特別的事。」以及老是一個人帶著相機在萬華一帶行走拍照的周志勳,剛開始整個台北四處晃,最後落腳萬華,他說:「在萬華這裡拍照,比較不會有距離感。」當然還有策展人兼攝影者的部落客(〈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作者)黃適上,從小在寶斗裡長大的他,提起有位媽媽來看遊民系列的作品,身為外地人的她對黃適上說:「我每次到龍山寺拜拜都想,為什麼萬華會變今天這樣?」適上回答:「其實應該換個方式想,萬華沒有變,是台北市其他地方變了。」他與作家林文義在對話時,提起:「我們都不希望停留在原地,但是得帶著我們的在地文化歷史往前走。」

這些文化歷史究竟是什麼?是由日據時代淡水人師乾成立「鴨仔寮」,與妻子清水照子幫艋舺乞丐洗頭、洗身,這個台灣最早民間救濟事業,而後成為現在中低收入戶老年人安養院的愛愛院(鴨仔寮諧音);或者早期淡水河岸如同巴黎左岸的琳琅露天茶棚,在尚未有娛樂事業時的歌手駐唱,中秋時節時「河乃莊」茶棚岸邊擠滿賞月的居民;以及早期由於河港發跡,全台灣的人聚集於此找工作,人口飽和而成在街頭等待上工的粗工文化,而今稱呼的街友文化;現今尚存的長壽號茶桌店裡八十歲起跳習慣坐在茶桌看路人開槓的「喝話」習慣;清朝便開始的性工作產業而今依舊三步一小姐五步一茶店仔。在上週末(3月6日)攝影展講座時,黃適上、文史工作者葉昌嶽和作家林文義,對著塞滿客廳延續到屋外的民眾娓娓道來,人數過多以致於葉老先生唱起古調還要適上幫忙拿大聲公給外面的人聽。從歷史名人到著名產業,乃至街區文化,他們辦攝影展順便做在地歷史傳承與正名,現場有老外、大學社團,也有高齡七十四的老先生坐在磁磚地上聽了整場三小時,結束後上前與來賓說:「我以前就是住在這裡,我講得可比你們說的精采多了!」

一部電影救艋舺?

帶上這些在地歷史與現存文化,艋舺人希望首先被理解,而後被珍惜。黃適上說著:「街區的文化特色是未來要定義艋舺文化必須納入的...萬華的文化深度很夠,但也很脆弱,是彈指就可毀滅,為何我們還可以保存搶救時不做?」除了這些在地社區工作者,政府做了什麼?口中談了好久的東西軸線翻轉,手裡暗地猛炒西區地皮,現在捧了一部《艋舺》,不僅砸大錢,在北影頒獎典禮上還臨時冒出個沒有導演聽過的「電影產業獎卓越創新獎」,破先例送錢給根本還未開拍的電影,連副市長李永萍在艋舺居民批評時,出面為艋舺的歷史研究背書,儼然把觀光產業與地方振興畫上等號,黃適上反問:「侯孝賢導演都後悔拍了《悲情城市》了,為什麼現在政府還不懂記取教訓?...文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是用一部電影來包裝。如果要做,也是觀光局來做,不是文化局,這就是一種逾越公職權。」話與至此,適上停頓了一會兒,補上一句:「其實也不是逾越,因為當時文化局長就是副市長,所以就是一手包......」

事實上,反對《艋舺》並非反對電影本身(至於那些討厭鈕承澤老是愛演的人另當別論),而是厭棄市府將地方振興以電影產業掛帥,一則花納稅人的錢,一則同時作為政績與對地方交代的草率行事,然則這種情形也突顯了地方政府對於文化想像與理解的匱乏。打開三月文化快遞的萬華老街導覽圖,映入眼簾的是「跟著鈕承澤 看見艋舺的情與義」,淪為拍片景點大搜秘,而店家也在門口貼上「電影《艋舺》拍攝地點」,甚至在剝皮寮老街中的拍片場景直接保留成為「老街」特色,反倒是原先住在其中的人們被強制徵收搬遷,無罪的藝術家在老街牆上直接作畫,玻璃盒裝電梯與敲掉重砌的拱門,正如莊盛博所說,在老街鄉土教育中心有個展示名為「牆的表情」,他指了指最下緣說:「應該再加一個『無情』。」電影霸佔了老街,藝術家取代了常民文化,黃適上說:「店家效應很深,但其他像服飾店家只是看著人口流動,而我們從小看到大的底層文化還是一樣在原地,被關在角落出不去。」

但話說回來,文化局也不是不知變通,在倉卒的時間內,找來了黃適上打算將古山園的展覽挪到剝皮寮展出,但急就章與提供展場過小,讓黃適上拒絕純粹去消耗預算;而另一方面,台北市文化局主任秘書曾經在接受民視異言堂「性‧暗巷‧背包客」訪問時,提起古山園的社區營造,認為這個文化內涵的場域經驗,「絕對是可以不斷地複製」,由點而線面,成為艋舺的街區印象。此時我們也就了然於心,倘若文化在文化局官員眼中是可以直接移植複製的,難怪剝皮寮老街對面的永豐銀行此時也換上了「新」的假舊衣,直接數位複製成舊的街景文化。在這個速食的消費的「文化」謂為王道之時,無怪乎老文史工作者葉昌嶽先生會突然默然地脫口而出:「地方也是一樣,人也是一樣,老了就無用......」

最後僅以一則《中國時報》在今年2月19日的舊報導「剝皮寮夯 郝龍斌現場發紅包」文字段落作結:
文化局表示,光是大年初一剝皮寮湧進兩萬四千多人次,十一月底至過年前,剝皮寮吸引廿三萬人次,郝龍斌說,市府與電影工作者合作創造的佳績,而且「西區軸線已開始翻轉」。

(破週報復刊601期 2010.3.12)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