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聖閎
Wang Sheng-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為了等候______的到來,焚而不毀:蘇育賢「花山牆」短評
 
文 / 王聖閎

等候________的到來。

它究竟是什麼?難以言喻。雖然藝術家貼心地以「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迎歸樂國家」的政治性改寫作為提示,於是我們得以快速填補這個空缺,從超越性的輪迴轉世及靈魂擢昇,重新對焦至現實感明確且意義清晰的「西方」與「國家」層次。但很顯然地,真正的________其實是不可言說的,至少影片中身世成謎的自焚者從頭到尾都未說出口。或許,在那樣的混沌時局裡,說出口的人只能如自焚男子一般選擇縱身明志之火。既然深切的想望已燒鑄粹煉,與晶體般的魂魄融接在一塊,似乎也就無須再多言…。抑或者,________的空缺是如此巨大,纏結其上的情感記憶太過錯綜複雜,以致於,如今我們只能再次寄望藝術以重新圍繞它、量測它、逼視它。

暫且擱置對這偌大空缺的無盡期盼和無解欲求,至少我們先等到了一個表達愈加成熟、情感愈加濃烈的蘇育賢。表面上看來,「花山牆」一展裡那些僅僅焚化至中途便搬至展場裡的紙紮屋殘骸,延續的依然是他早先在「Oopject:哎呀的物件展」裡發展出來的「未完成」美學;關注著「…在“板牆上完坯土卻沒有上漆”,你很難說那是一面牆壁,頂多只能說是“邁向牆壁過程中的板牆”。於是,更明確地說,這些作品有點傾向“沒做完”但卻感覺“比做完還好看”,這種感覺有點“哎呀”。[1]」但事實上,「花山牆」已逐漸遠離原來這面重視「觀念性過程」大過「精緻化」、「作品化」成果的粗坯板牆,也逐漸擺脫總要在「沒做完」的感覺平面上,創造出「比做完還好看」的模糊間隙與微分差異。因為即便是《花山牆》裡最不起眼的紙紮人偶或物件──儘管藝術家仍將它們刻意停留在形而下的物質世界裡──都已展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感性思維。簡言之,那不再是致力在真實的外皮上「加掛」一層滑順薄膜的感知操作,也不再是執著要在極為冷感的物件表層上,不斷推擠出一些微小感覺團塊的創造性工程。扼要地說,從象徵物件的鋪排揀選,到紙紮人偶對話的中英翻譯推敲,《花山牆》的細節無一不是精心設計的結果,為的是使作品真正能夠承載在地宗教祭儀與庶民生活的豐富意涵,以及台灣在民主政治追尋過程之中,必然得嚴肅面對的情感厚度。在《花山牆》裡,即便是紙張層疊黏貼而成的素樸魂身,也都透過敘事者溫文儒雅的台語唸白,那一句又一句的「金水!」、「金好看!」,榫接回一個由語言政治與歷史記憶繁複交織而成的美感體系。在此,悲愴的激情不再微縮成曖昧的癢或莫名的「哎呀」,而是重新被藝術家塑造成一座得以留存激烈情感的紀念碑體,一座以火焰燒鑄而成的影像碑體。

火焰,是《花山牆》裡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物件皆需通過火焰的洗禮,經由嚴謹的儀式啟動從物質界擢昇至靈魂界的轉渡過程。可是蘇育賢似乎無意給予觀者任何輕易上升的精神渠道,相反的,所有事物都停留在一種刻意懸置的「中途」狀態裡。且不說展場內,那些本應徹底焚燒殆盡,卻在燃燒到一半便撲滅的紙厝,影像本身也陷落在一個永無止盡的中途:在藝術家意有所指的安排裡,自焚者坐著魂轎來到前塊厝,在此等候「國家的到來」。然而他卻始終停駐在這陰陽、生死交界之處,直到影片末尾的焚燒祭儀,都未能再踏離半步,抵達那從未顯現的「彼岸」。我們與自焚者一同等候,期待嶄新世局、淨土或理想之國的到來,然而這終究不像2012年臺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Hannah Hurtzig在《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裡所給予的明晰意象,現代性從來不會如飛機班表一般準時抵達。而所謂的「等候」,就只是無限延長的慢鏡頭,如片頭初始,透過火光與塵煙不斷望見搖曳的樹影,卻盼不到任何光明景象。於是我們開始明白,縱使腔調端正敦厚的說書人如何一一細數紙紮屋厝內外的精彩細節,將故事訴說地如何引人入勝,《花山牆》依然是一個扁平、無縱深,沒有遁逃出口的封閉空間。隨著片尾逐漸高亢的文句:「火燒的山、火燒的海、火燒的厝,從火焰裡面望出去,盡是一片火燒的景色,一片火燒的榮華富貴。」自焚者的魂身再度被火舌吞噬,其等候的身影卻沒有真正搆到「最高的地方」,而是永恆懸停在《花山牆》所羅織的詭譎影像構造裡。

從影像與文字的敘事,以及巧妙縫織其中的種種殖民史痕跡與政權隱喻來看,這「一片燃燒的風景」所熾烈映照的,確實是一段欲求國家主體而不可得的徒勞敘事。正如同面對________卻全然無法出聲、徹底失語的紙紮人偶,訴說著曾經深深刻畫在許多人身上的殘缺主體化經驗: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不過,我們恐怕不能據此快速地將《花山牆》視為頓挫經驗的單純延續。因為它真正引人深思之處,並不是那些顯而易見的細緻參照和象徵,而是它通過影像敘事所打開的嶄新政治空間:在這裡,以當代影像為獻祭,真正焚而不毀的事物再也不只是崇高的國家想像或土地認同;年輕的藝術家藉此逐漸駛離私我感性經驗的「小政治」層次,並大膽步入足以回應眾人情感與記憶的「大政治」領域。在這裡,透過從物質界到靈魂界的轉化昇華,蘇育賢重新為自己找到一個能夠連結其父執輩之政治想望的藝術形式,以及一個與更為廣泛之庶民生活經驗,展開深刻對話的全新契機。

《藝外Artitude》,47期,2013.08
-------------------
[1] 詳見蘇育賢2010於耿畫廊所策「Oopject:哎呀的物件展」論述:http://blog.roodo.com/chianglun/archives/13254371.html(參照時間2013/7/10)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