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越域,真的越域了嗎? | 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文 / 吳嘉瑄

第六屆的數位藝術節「越域」,官方版的策展論述透露了兩個層面的訊息,首先是就展覽本身的策展概念來看,「越域」一詞一語雙關地既暗示了追求逃離框架限制的自由(這也可說是一種對於未來改變的想望)之意(越獄),同時又隱含了跨領域的意涵,這裡所謂的跨領域,指的不僅是指跨媒材、技藝領域的,同時也是跨時間與地理空間向度的「數位域」概念——亦即,在數位域裡的「越域」,意指一種「翻攪、改變、重新組合、創造新物」的運動過程,數位藝術節透過各種向外連結、分享的運動,串連並蔓延起無數的數位藝術地下根莖據點。回顧過去六屆,從去年第五屆的「CLUSTER串」延續至本屆的活動結構,可以看出數位藝術節試圖做大格局的企圖心。

然而另一方面(或許這可能才是最有趣的),論述中又另外說到:「面臨資源限制的窘境,形成碎型結構的活動型態」,卻諷刺地明白抗議了執行單位:數位藝術中心對於數位藝術節舉辦至今面臨長官不支持、情勢越來越險峻的無奈——數位藝術節每年都需台北市文化局約800萬的補助經費,今年卻硬生生地被台北市議會砍了一半,如同上述,數位藝術節在作法上因此轉進為「形成碎型結構的活動型態」尋找活路。對照去年的數位藝術節,今年雖然在活動節目設計的結構上基本不變,但數位藝術中心卻改採以「發包」的手段——活動層層外包出去,請不同單位贊助或協助,像是搭著文建會的數位藝術表演節順風車聯合宣傳與籌辦某些活動、國際邀請展部分更是對外公開招標徵選策展人——來抵擋本屆資金與資源不足的缺口,甚至,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都動用了私人資金來解決部分問題。而多頭馬車執行的結果,便是造成更多的人事紛爭,以及外界「眼花撩亂」分不清楚活動差異何在的觀感。

這本屆經費被離譜的砍,並非是單一偶發事件,未來是否持續惡化誰也說不準。任何官辦的藝術活動被砍一半的經費補助,對於執行單位與藝術家而言都絕非願意看到的結果,而說穿了,這個事件終究還是政治問題。回顧過去六屆,誠如論者王柏偉在去年觀察數位藝術節的文章中指出,數位藝術節一直以來受台北市文化局政策與經費補助上絕對性的支配,從歷年來的台北數位藝術節一直未能在舉辦的時間與舉辦的地點上固定下來此點來看,便說明了「數位藝術節本身並未被獨立地思考,相反地是要配合市府其他的政策性需求來做彈性的調整。」(註1)連續兩屆選擇剝皮寮可能有著各方面的考量(租借預算、場地知名度以及可能帶來的人潮等等),但就是沒有回歸數位藝術呈現與觀看等美學與技術問題上做考量。對於藝文活動,執政者長期以來的心態其實就是「有給錢有辦有交代就好」,其他周邊配套就視到時情況(可能也視誰是長官、有無選舉效益而定)決定,像是今年文建會的「數位表演藝術節」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例如活動招標出去後,卻發生活動舉辦時間未考慮周全,因而發生適逢百年慶祝活動期間,場地難尋,執行單位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在百貨公司舉辦,活動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儘管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鄭美華也認為「發展數位藝術需要足夠經費」,但她卻還是只能消極的「呼籲市議會審查明年度預算時能維持800萬標準。」難以提供積極的協助。

眼見著數位藝術節好不容易累積多年經驗,在其美學版圖上畫出了基本藍圖,卻又偏偏一直遭遇最實際的生存問題。看來,王柏偉去年對台北市文化局應該深思的「縮小台北數位藝術節在數位美學經濟上的允諾,不然就是擴大來自政策與資金的想像」(註2)的呼籲,輿論應該持續拋出問題喊話,但仍不免擔心,在向來政治先決(執政者皮痛肉不痛)、只問政治建樹的台灣藝文環境裡,這是否終究只是「狗吠火車」?

---------------------
註1、2:王柏偉,〈國際視野、地方格局: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藝外ARITUDE》16期(2010.12),台北:藝外雜誌社,頁XX、xx。

(p065-067,藝外27期。2011.12)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