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踏入禁忌的國度—張乾琦「脫北者」、「在緬甸的日子」個展
 
文 / 吳嘉瑄

我們贊成和平與穩定(We favour peace and stability)
——緬甸官方宣傳標語「人民的願望」(People’s Desire)之一

台灣至今唯一一位著名國際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會員的攝影家張乾琦,2月同時舉辦了兩個個展,展出他近四年來跟著北韓政治難民以及進入緬甸的兩個紀實攝影系列與錄像與聲音裝置作品。

張乾琦創作中處理的,總是圍繞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的生存問題,特別是「離散」主題上,許多作品的背後都有著一段不堪的故事。從早期1992年開始記錄台灣精神病院龍發堂的「鍊」(The Chain)系列,一直到拍攝紐約中國偷渡客、至今花了18年仍在進行中的「China Town」系列,以及2005年的「囍」(Double Happines)系列……都看得見張乾琦的作品人道關懷意識強烈。

開始於2007年拍攝的「脫北者」系列,來自於張乾琦接受《國家地理雜誌》的委託而拍攝了此專題,他跟著一群被稱為脫北者的北韓難民,花了九個星期從中國東北一路冒著被中國公安逮捕,遣送回北韓勞改或處死、並牽連家人的風險,歷經千辛萬苦才輾轉抵達到泰國,最後這群脫北者透過韓國大使館向泰國移民局自首,以非法入境罪名入獄,出獄後便遣返至南韓並取得居留權,徹底脫離北韓。這段驚險過程,在錄像作品〈逃離北韓〉(Escape From North Korea)中,以一個脫北者第一人稱的口吻,緩緩道出自己與同行的脫北者們這段充滿恐懼、攸關生死的辛酸逃亡。生存與否的恐懼便反映在這些北韓難民面對鏡頭而無法曝光的身分,張乾琦說,唯一能曝光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因為她的家人都已經逃出。

2011年,張乾琦再度重返北韓繼續此系列的拍攝,這次主要拍攝一些事先經過北韓政府允許拍攝的「觀光性質」的風景,「我們幾點要去哪、要做什麼,幾乎都要他們同意。」,這些經過控管才得以與世人見面的風景,一派莊嚴、肅穆,還帶著幾分乾淨與優雅氣味,與脫北者亟欲逃離祖國故鄉的狼狽不堪對照,更形諷刺。

2009至2011年完成的「在緬甸的日子」系列,張乾琦則拍攝了緬甸少數民族反叛軍基地、2008年「納吉斯」風災重創的災區村落、愛滋醫院等等許多被限制攝影範圍的敏感地區,以及大城市中的生活街景如紅燈區等等少為外界熟知的緬甸面貌;並且還三度採訪了著名的緬甸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同樣對於人民生活控管嚴格的緬甸,張乾琦說,在緬甸到處都可以看見、聽見軍政府的文字宣傳標語與政令廣播,「報紙背面都會有半版的文字宣傳標語;每個電台都可以不時聽見政令宣導。」而檢查哨也是一個「到處都是」的緬甸尋常景象,在張乾琦前往因為風災重創而被緬甸官方刻意封鎖消息的災區路上,便經過了19個各式奇怪的、有軍人也有平民百姓,甚至還有出家人站崗的檢查哨。

相較於〈逃離北韓〉作品內容存在一個「逃亡」目的的核心,因而以敘事方式來紀實的方式,題目取自英國小說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同名小說的錄像裝置〈Burmese Days〉,則以簡報的方式以呈現一幕幕緬甸的自然與人文景致,並穿插緬甸政府文字宣傳標語畫面。這樣的作法,儘管不像〈逃離北韓〉那樣以故事引人入勝,具有使觀者陷入「與主角苦難同在」的悲情程度,但其平和、較為中立的觀看角度,卻也使得觀者對於緬甸的現況可以拼湊起較多的整體印象。

聲音的呈現是張乾琦這次兩個系列的重點,這也是張乾琦近年來創作上除了採用錄像以外的另一個改變。他在〈Burmese Days〉中放入細微的相機快門聲,以及聊著修憲、選舉話題的竊竊私語聲,試圖讓這件簡報式、影像感稍具扁平的錄像作品立體化。此外,兩個展覽的現場都播放了背景聲音,「脫北者」播放的是著名北韓主播李春姬播報警告南韓和美軍聯合演習的新聞內容、北韓旅遊嚮導向旅客解釋「三十八線」典故,以及北韓人民大合唱〈阿里郎〉等曲目。而「在緬甸的日子」則有一段電台廣播政令宣傳之前的音樂,彷彿一縷淡淡飄香裊裊繚繞、並且滲透於展場空間內。

(藝外2012.03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