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以歷史之眼觀悟生命—郝量首次個展「窠影記」
 
文 / 吳嘉瑄

人生是一場夢,所有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夢裡的夢。——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無疑地,中國八○後的年輕藝術家郝量其水墨作品是引人入勝的——郝量總是在一片晦澀黯淡色調基底,如最淺的灰色中去開展創作,因而遠看他的畫也總是渾沌不清,而必須走近端能看出幾乎隱沒其中「含在裡頭」的細膩工筆技巧、奇特的主題,以及繁複而裝飾性強烈的主體與細節;並且,這些精密細節所致力的,一如幽幽然的野史志怪傳奇,是它們交雜瀰漫出的神祕怪誕氣質。這些讓人觀畫玩味再三的原因,來自於郝量藝術上開放而獨特的取法古人之徑——有顆「老靈魂」的郝量,自幼便接觸大量的中國古代書畫,並熱衷鑽研於中國各代繪畫理論與風格,例如高古重彩、宋人山水、工筆畫等等,工作室內滿滿都是他四處蒐羅而來的古典書籍與複製畫冊;就讀四川美院時師承水墨名家徐累,更是扎實練習過各名家畫風,詳細瞭解畫中每個部位的結構。而後在此基礎之上,郝量又將研究對象拓延至西方藝術基礎訓練的素描、以及15世紀以降的法蘭德斯畫派如波希(Hieronymus Bosch)等人的怪誕風格、中世紀拜占庭、文藝復興、波斯纖細畫(miniatura),以及早期巴洛克等古典傳統。

一如傳統水墨創作者經常得面臨的「當代性」問題,郝量認為,「所謂的當代性,應是在於創作語言體系結構、思維上的,而不是只在形式內容上打轉。」換言之,郝量認為他糅雜著東西方藝術形式風格的深厚鍛鍊,並非只是作為支撐起作品形貌的骨架,而更像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藝術家沿著歷史之流,撿拾起古人精粹而另闢變異古人之法,將其對於生、死、神、形、實有、虛無、甚至是藝術、科學等二元辯證問題的思考,深化為豐富的藝術血肉。首次個展「窠影記」中的「竹骨譜」、「移用解剖學」、「神學與進化論」、「軀之秘」、「犧牲」、「搜山圖」、「地獄變」等系列,便是郝量有系統地演繹此套思考方式的成果。

圖譜式(如對比、集合)的形態考察,是郝量近期新作中獨特的慣用形式,自成一格的圖像儀式感強烈,其中,郝量對於骨骸、骷髏又有著異常的興趣。對於篤信佛教的郝量,其早熟之對於有形萬物終究要歸於無形之無常、空與幻滅的生命觀悟,徐累便分析道:「普通的面容是『有』,到了只剩下骨骸的『無』便徹底『大同』了,這證明了人只在表面上是人,揭下皮膚,去掉肌肉,這才回到宇宙的本來。」(註)這番話即可作為郝量創作中應用圖譜式形態考察、並善用骨骸與外在皮相內容特點的最佳說明。這樣的形態考察其實就是一種開始與終結之間的對話,例如14件以對開頁形式創作之考察外貌結構相似的竹骨與人骨的「竹骨譜」系列,便是從竹之生與畫著《聖經》裡象徵生命誕生的人骨造景開始,一步步圖示並對比出生命枯榮、人也無法例外於其規則的過程。

同樣隱喻此種意涵,三幅「軀之秘」系列則頗為有趣——白描的花籃與人物既是實在的外在,同時也是以輪廓鉤勒出的虛無;另一方面,若將「軀之秘」系列與郝量為其所作的類透視素描對照來看,則又可看出形體內(素描)與外(白描)簡潔的對比,在視覺上更為強烈。

「現實有時是虛幻的,看不見的(神)才是恆定的。」郝量對於實有與虛無的思考,在三連幅的「神學與進化論」中有了另一種詮釋,尺幅皆異的「神學與進化論」,表明了作品在形而上(神學)與形而下(生命進化論)意義的相互映照,此不僅暗示在尺幅大小上,同時也反映在其絕妙的觀看解讀方式上——左幅花園中難以辨識、象徵「看不見」(空,形而上)的白描兔子,同時作為了中幅象徵形而下的肉身之軀的對比,以及與右幅頭上有著光圈的聖人(神聖精神、形而上)的類比。

而另一種集合式的圖譜式形態考察,則是集合了28件小件作品的「移用解剖學」系列,此系列顧名思義即是郝量運用西方人體局部結構解剖圖,以及類X光片的透視形式,以人體內部各種結構系統(猶如一個小宇宙)來闡述他對生命的觀照,頗有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圖像辯證的味道。

註:徐累,〈郝量的幻戲譜〉,《窠影記——郝量》畫冊,台北寒舍藝術中心,2011,頁84。

(藝外2012.1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