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一個未完成的概念圖示—關於徐瑞憲的個展「城市風景」
 
文 / 吳嘉瑄

精準到位的機械動力裝置形式一直是徐瑞憲創作辨識度最大的一點,而這樣一種通常被藝術家本人用以解釋譬喻生命以及其個人生命經驗的擬生形式,在「城市風景」個展中的使用被大幅縮限,而改採以「圖示」的方式做呈現。「圖示」形式的操作,意味著徐瑞憲意欲將某種抽象的普遍性概念以一種圖像的方式做簡化的摘要說明,也就是這六件裝置作品都被以「附屬於某個普遍性意義下之「風景」意象概念整體的構成局部」的方式做處理。

徐瑞憲對於這個普遍性的城市意象概念的圖示,設計重點之一來自於三個城市建設過程中所必定出現的工程景觀:搭建高樓的工程吊臂〈城市風景〉、破壞地質結構的潛盾機正面鑽頭面〈看不見的風景〉,以及高架道路橋梁柱體結構〈高架之城〉;並且皆以等比例的尺寸縮小製作。〈城市風景〉被以一種360度全景視野的方式呈現;懸掛在牆面上的〈看不見的風景〉則模擬機械運作狀態緩慢轉動;而〈高架之城〉柱體結構上以數百顆專業螺絲固定結構,並在上方柱體處向牆面投影一幅模擬高架道路視野的畫面——人工與自然景色的影像不斷交錯,刻意縮小的尺幅則暗示了被人工風景逼近且逐漸被侷限的自然風景。透過這三件表現縮小或局部的工程景觀的(機械)裝置,徐瑞憲摘要圖示了「人工化」這個存在於各個城市中的普遍性概念。對此,觀者並不難理解藝術家的意圖究竟為何——這些工程景觀最大的意義,並不只是作為城市內部的風景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一種未完成、過渡的狀態。也就是說,它們仍在生長、變化著,這樣一種未定型的狀態指涉了某個可預期的「未來」,而這個即將擁有高樓與高架道路等高架空間以及地下空間的「未來」,即是城市它即將擁有的風景之一。在這個意義下,與這些裝置作品位於同一展場、一張畫於1990年代描繪垃圾滿布於淡水河面的風景畫〈台北河川系列——城市之河〉,則暗示了徐瑞憲對於這些城市大幅擁抱、但卻可能難以擺脫的人工風景及其帶來之負面未來的焦慮。

然而顯然地,徐瑞憲並不想處理這樣一種僅是圖示城市(未來)人工風景的問題,因而他還設計了三株榕樹這種常見於城市內的枝葉模型〈城市角落〉,用以與三件城市工程景觀作品一同圖示出「人工/自然」這組二元意義,並且更透過對於作品呈現方式以及觀看動線上的設計來做加強。首先,〈城市角落〉的尺幅與裝置作品相比遠遠來得微小,並且被塗以與展場空間牆面相同的白色。接著,徐瑞憲運用伊通主要分為兩層樓的展場空間,將〈城市角落〉之一放置於伊通二樓展場的兩個斜對角的角落,之二則是鑲嵌於二樓通往三樓的牆面轉折處上;而三件城市工程景觀圖示的裝置作品則都安排在三樓展場內。也就是說,按照道理觀者會先看到兩株放在二樓展場的〈城市角落〉,才會看到三件裝置作品。但是,二樓中兩株刻意尺幅縮小、並且塗以與白色展間相同的「偽裝色」植物模型,顯然也被徐瑞憲計算好了容易被觀者遺漏,而這種結果正是他所想要的。換句話說,他設想了一個多數人經常會發生的普遍性觀看經驗,亦即觀者走進二樓展場並不會注意到躲在角落的植物模型而認為是「空無一物」,因此並不多做停留隨即往上走,並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三樓的作品上;但當觀者準備往下走時,卻會注意到樓梯牆面上的植物模型,進而依循著二樓斜對角動線所給的暗示依序發現其他兩株〈城市角落〉。

至此可以看出,徐瑞憲透過作品與作品以及作品與展示空間關係兩個層次上的設計,隱喻城市在接近於宿命論不可逆的悲觀路線上變化前進,而人也因此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然。若就此來看,儘管三株〈城市角落〉並不如其他作品因為繁複費工的細節而搶眼,但因為造型反差過大以及讓觀者出現不預期獲得而獲得的心理,而加強了觀者理解藝術家陳述他對於城市風景的看法——無論城市如何展現它巨大的人為力量,簡單的生命(自然)才是真實而可貴的。因此可以說,〈城市角落〉才是這個展覽中意義最為深刻的圖示物件。

(藝外雜誌,55期,2014,4月)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