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藝術家的考察工作:關於「餐桌上的未來—家與藝術家」聯展
 
文 / 吳嘉瑄

「餐桌上的未來——家與藝術家」這個聯展可被視為是一個試圖處理藝術生產機制問題的努力,除了去測試在藝術認識與知識論上,藝術社群分子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落差可否透過何種方式而被縮限,也就是策展人王聖閎所提到的「語境斷裂」的社會關係問題可被如何處理之外,並且,也希望藉此打開另一種藝術家新的創作生產方式。

「餐桌上的未來」這個展名即暗示了此一展覽問題意識所可能蘊含的能動力——它一方面透露了主要參加這個展覽的藝術家團體「未來社」;另一方面則也強調出某個透過這個展覽所可能觸及到的「未來」問題。在此,副標題「家與藝術家」其實是作為某種策展人在方法學意義上的提示,這從「餐桌上的未來」一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便可看出。這個展覽首先是八位藝術家各自原有的創作發表;第二個是藝術家的自我田調工作,除了藝術家對於自己家族親人故事的回顧外,藝術家透過幾個策展人訪談問題的爬梳,例如父母如何看待藝術家的創作身分、如何理解自己的創作內涵與思維、又如何理解當代藝術,以及藝術家自己會以什麼方式與語言對親人解釋其創作等等,來考察藝術家與一般人的社會關係;最後則是呼應第二部分,由藝術家製作一份獻給其家庭或特定親人的「禮物」。展覽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結構,就不得不提及促成這個展覽之所以成形的原因,亦即「餐桌上的未來」不同於一般議題導向的策展型展覽,由策展人「搭配」藝術家,而是相反地由未來社邀請王聖閎擔任策展人(註1),這樣一種先後順序的問題,即導致了「餐桌上的未來」何以出現第二與第三個部分。

藝評作為策展人
明顯地,王聖閎的藝評人身分應該是未來社之所以選定其作為策展人的主要原因,但無論未來社是否具有希望這個展覽不只是名單展這樣的意圖,王聖閎都試圖賦予這個原本極有可能「應該是」名單展的展覽一些超過其原本所具之意義規模的內涵,這從他邀請藝術家們從事田調工作與製作禮物這兩部分即可看出,原先由藝術家挑選策展人的方式,又翻轉回到策展人邀請/要求藝術家命題作文的議題策展模式上來。這兩種權力結構模式之間的翻轉,就說明了王聖閎在展覽介紹所提及的,除了尋常的策展人搭配藝術家的合作模式外,藝評人還能以何種方式參與藝術家的創作生產,簡單來說就是「藝評『還』可以做什麼?」,而藝術家又會如何回應的自我提問。從展覽結構來看,「餐桌上的未來」重點已經由藝術家們各自作品的階段性發表,轉向到副標題「家與藝術家」所限定的田調工作與禮物製作上,顯示展覽仍未跳脫策展人(這個角色無關乎是否是由藝評人擔任)讓藝術家命題作文的模式;然而,就王聖閎身為一個藝評人的角度來說,這個展覽的確可以為一個藝評人在藝術創作生產機制中,找到一個其可能發揮使力的位置。

這樣的轉向明顯呼應了王聖閎近年來所關注的藝術生產機制問題中,關於藝評與其他文字工作者遭遇困境的部分。他曾多次為藝評與其所涉及的文字書寫生產端在今日藝術系統遭逢的困境執筆撰文(註2),指出無論是藝術圈因為展覽過量導致思考疲乏因而難以閱讀藝評文字,或者是藝評在整個藝術職場中處於「相對少數」的劣勢狀態與待遇(包含經濟層面的),都讓藝評人難以維持自身的研究與寫作,他直言此一「失控的迴圈」「其結果當然是一個沒有檔案意識、歷史感薄弱的藝術世界」(註3)。我們可以說,「餐桌上的未來」一展主要成為一個藝評人試圖改變其在藝術生產結構中位置的實踐戰場,讓他曾經力陳的「藝評真的很重要」說法在此得以有展現其話語力量的機會。

藝術家與社會
藝術家的創作自述(無論文字還是話語)通常被視為是藝術家用以試圖拉近觀眾與自己距離的重要輔助作法,希冀藉此讓一般大眾得以理解作品。也就是說,藝術家無論使用文字或者話語,主要處理的都關注在自身創作之上。不同於此,「餐桌上的未來」的藝術家雖然也生產文字,但卻並非一篇篇他們各自的創作自述,而是被策展人限定命題的回家作業。對這些藝術家來說,生產一件「作品」(物件成品)並非難事,但要如何透過自己不熟悉的媒介(文字)與工作方式去做更多的思考,就讓這些藝術家花費頗多的時間準備與處理。對策展人王聖閎而言,「家」如同一社會關係的縮影,從中多少可以作為探測藝術或藝術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判準之一。但這項作業規定的目的,並非真的要去鋪陳出藝術或藝術家與一般大眾之間的距離(或者鴻溝)究竟有多少,而是首先透過藝術家考察其生命經驗中最重要的交往關係之一:「家」的作法,去讓藝術家展開他們這項工作任務。在此,「展開」這個動詞應該就是策展人策畫此次展覽主題的最大目的——藝術或藝術家與一般大眾之間的語境斷裂問題,首先可透過藝術家「跳脫只專注做自己的事」這樣的狀態與格局,而能做更多「不只是自己的事」(註4)。因此,對於親近的家(親)人的田調考察,就可被視為是將藝術家導向去走近一般大眾的初步嘗試。

或許正是在這樣的意圖以及藝術家與策展人達成的溝通共識之下,藝術的未來才有可能逐步來到。

(藝外48期2013九月號)
------------------------
註1:這樣的策展模式也可在「關渡雙年展」由十個藝術家邀請自己個展的策展人規則中見到。
註2:請見王聖閎,〈失控的迴圈〉、〈那些被丟進字紙簍裡的史與評:〈失控的迴圈〉後記〉等文,網址: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633。
註3:王聖閎,〈那些被丟進字紙簍裡的史與評:〈失控的迴圈〉後記〉。
註4:請參考王聖閎,〈再過剩的藝術家生產線之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藝術家》,460期,2013.8,頁128-129。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