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迷走廢墟之中,見證現實: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展於威尼斯
 
文 / 吳嘉瑄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面對這些隱藏於真實世界下的廢物世界,對應於我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它們的存在從某方面來講,甚至比真實世界還要「真實」,比完美之物還要「完美」,「殘渣」概念建立於一個相對性意義之上並與真實人生周旋。
——姚瑞中

參加今年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的「當迷走成為見證: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展」,由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副教授羊文漪策畫,以七個主題:原住民建築遺址:屏東魯凱族舊好茶社、前清家居民宅:澎湖望安花宅聚落、二戰前西式洋樓:金門僑鄉豪宅、日本殖民時期產業遺產:十三層水湳洞選煉廠、戰後閉鎖禁錮空間:綠島綠洲山莊、「泰源事件」迴響:〈萬萬歲〉錄像創作、觀光休閒渡假村:三芝飛碟屋,安置從姚瑞中發表過的台灣廢墟攝影作品(註1)中選出的24件影像及錄像作品。對羊文漪而言,姚瑞中的創作以其具有「雙重死亡」特質——攝影作為「此曾在」(ça a été)的再現,其就已是某種「死亡」之物,而廢墟也是文明死去的遺留物——的廢墟影像,「曾經從頭至尾經歷也背負他人所未見所未聞也未知的一種生命神秘重大訊息」(註2),不僅作為他抵抗國族寓言框架的手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現實(現代化)的時代遞嬗。因此,展覽欲藉由姚瑞中此特殊的創作表現,除了觀照台灣一個世紀以來的演變,並且擴延思考後建築時代中廢墟如何可能在現實中生產生其正面意義的課題。

展覽以「當迷走成為見證」、「前蚊子館影像紀事」的說法定調,暗示了廢墟影像的意義在姚瑞中創作中有了重大轉折。大體而言,無論是早期身體測量或佔領行動的攝影紀錄,或者是那些從1991年起至今累積上萬張的廢墟攝影創作,姚瑞中呈現的是一種兼具「作者」、「旁觀者」(spector)以及「行動者」三種身分的視野,並且透露出藝術家以「我在,我在,我在」(註3),亦即一種見證式「在場就是立場」(註4)的性格。或者可以這樣說,「參與」是姚瑞中創作特殊性之所在,也可以說,這樣一種「參與」在姚瑞中創作中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實踐。而「廢墟」作為其實踐「參與」的重要經驗依據,姚瑞中所展現出的,是一種「遊蕩的身體」(註5)——對此游崴便認為,姚瑞中「這種『詩意的漫遊』總是在一個『缺乏詩意的威權體制』之凝視中,才生產出它的價值。在基進的層次上,『可流動的邊緣』於1990年代台灣其實是一個可以辨認的、反文化的戰略位置,而廢墟這個『人造卻又無人跡』的基地就是它的絕佳隱喻。」,同時也更是一種「行動的身體」。

這種「行動的身體」所關心的,與其說是關乎行動者的,毋寧說是去探問「該如何行動?」更進一步的問題則是:「行動之後能創造出什麼之於藝術或者社會的意義?」,針對於此王柏偉認為,當藝術行動不再將行動放在「行動–行動者」的關係軸線上,而能放在「行動–不同的社會關係」——即是希望藉此能開創某些新的關係可能性之上時,那麼行動便不再只是一個創作主題,而是一種「關係圖示(schemata of relationship)的沉澱物」(註6)顯然姚瑞中也意識到此一當代藝術所迫切關懷的重要課題,因而他在對於廢墟所做的行動處理有了重大的轉向——其成立「失落社會檔案室」(LSD,Lost Society Document),與台灣跨校跨系藝術學生共同完成200多件台灣公共設施踏查,並出版三冊「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藝術行動計畫成果。就此來看,姚瑞中與LSD的行動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關係,並再以此進一步地質變了廢墟影像在其創作、甚至藝術中的意義。王聖閎在觀察姚瑞中與LSD的影像踏查計畫時,便評論姚瑞中與LSD即是依憑攝影此種能夠以檔案形式在影像與現實景觀之間產生辯證性力量的方式,「展開重新編之破碎的地方性,以及贖回在地經驗的沉默檔案化工作……透過一種人類學式的影像田調實踐,恢復攝影凝視、見證現實的能力,並藉由破滅現代性的幻象,重擊既有的社會體制。」(註7)換句話說,作為某種「過去經驗空間」(註8)的「廢墟」(影像)不再只是藝術家據以放置其個人文化戰略位置以便對體制做某種抵抗之所在,而是擴大成為他著眼未來可能何在、因而致力創造「文化性文本」(literarische texte,註9)的基礎之一。由此來看,對照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家中小城市:台灣製造」展覽中歷史與記憶斷裂之摘要圖示化的「家居」景觀,姚瑞中的藝術行動與由此累積出的成果(廢墟影像紀錄)或許給出了更形深刻之對於台灣在地現實(無論是否已然逝去或來到)的關懷與想望。

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平行展
當迷走成為見證: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展
6.7~8.30 威尼斯「慈悲聖母院」
-----------------------
註1:包括「以屍骸構築的文明,1991-2011 」、「遠離家園,1991-2011 」、「西線無戰事 2003-2011」、「神偶繞境,1991-2011 」等四個系列。
註2:此處引自出自羊文漪策展論述;而關於她的解釋,也整理自與羊文漪的訪談紀錄(2014.6.19)。
註3:鄭慧華,〈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網址: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32/139/30(擷取日期:2014.6.19)。
註4:游崴,〈人在廢墟.姚瑞中〉,網址: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32/132/30(擷取日期:2014.6.19)。
註5:同上。
註6:王柏偉,〈行動、行動者與行動主義,兼論行動的展示問題〉,《藝外ARTITUDE》49期,2013.10,頁56。
註7:王聖閎,〈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藝外ARTITUDE》43期,20134,頁50。
註8:王柏偉,〈從藝術到文化:姚瑞中如何打開「萬歲―山水」?〉,收錄於姚瑞中「萬歲山水」個展畫冊,網址: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longlonglive.pdf(擷取日期:2014.6.19)。
註9:同上。

(藝外雜誌,58期,2014,7月)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