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以藝術家的身分光榮離去—台灣藝術家陳順築病逝
 
文 / 吳嘉瑄

台灣中生代藝術家陳順築,在10月24日上午 5點30分因大腸癌病逝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得年51歲。他原本11月在「巴黎攝影博覽會」( Paris Photo)舉辦個展「關於記憶」以及預計 2015年1月首次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轉生術」系列等作品的大型個展「石老石古山」,藝術家本人也永遠缺席。

陳順築 1963年出生於澎湖,1986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並且定居與工作於台北。大學開始,獨自一人在台北唸書與生活的陳順築,熱愛看電影,對他而言,電影是療癒他在台灣本島無親無故的斷根感之重要的精神糧食,也從此開啟他從事攝影創作的契機。由於長年的離鄉背景,再加上與世居澎湖馬公的家族情感緊密,「家族」、「故鄉」、「記憶」便成為了陳順築日後作品中重要的創作概念,始終不曾消散。

1990年陳順築舉辦其首次個展「影像 .潛像」,即以家鄉澎湖風景為題發表一系列攝影,正式踏入了台灣當代藝術圈。1992年,在伊通公園發表的「家族黑盒子」個展中,陳順築將其家族黑白老照片結合古董木箱子的攝影裝置,將尋常私人生命史的紀錄轉化為具儀式性質的悼念紀念物,拓展了台灣攝影的新格局。影像學者郭力昕便評論道:「對陳順築而言,一個取之不盡的主題,是不斷向內探尋那個私密的、閉鎖的個人經驗世界。那個一個可能充滿愉快記憶、也可以思之令人鬱悶窒息的世界,就像那一只一只密不透風的木箱子;它們對創作者可以是座神秘的、使之迷戀而又可能感到矛盾複雜的創作泉源,雖然他人可能不得其門而入。」(註 1)這段評論,正足以說明在探尋親密關係與自我圓滿的驅力下,陳順築創作中所呈現出的那種稠得難以稀釋的生命故事濃度。由「家庭黑盒子」所展開的影像實驗開始,陳順築發表了一系列攝影裝置作品,如「集會.家庭遊行」(1995、1999)、〈金都遺址〉(1996)、〈花懺〉(2001)、〈四季遊蹤〉(2004)等等,其中,「集會.家庭遊行」與〈花懺〉更成為一種地景裝置。

至2009年加力畫廊「記憶的距離」個展系列到之後發展的「路迢迢」系列(2010)與「殘念的風景」(2011)等,陳順築的影像創作拓展了另一個重要的方向 —他開始挑選與整理他過去的一些底片攝影作品,其中許多並非是刻意拍攝的照片。這些系列以黑白影像為主,呈現高度反差、粗顆粒與模糊失焦的曖昧影像特質,陳順築便曾說過,這些膠卷底片影像較接近生活與情感,在數位影像時代裡,重新回顧與整理這些影像,是他對於在底片式相機中頓挫、張望,安心地慢慢觀看和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眷戀與嚮往。而鄭慧華便認為陳順築這些影像所表達的是:「生活難以描述的即『生活自己』,陳順築所試圖『框架』和掌握住的,也正是其自身的『無可掌握和稍縱即逝』。」(註2)

去年罹患大腸癌後,陳順築仍念茲在茲自己的創作以及忙碌張羅個展相關事宜,積極地面對生活與創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從未消沉意志。儘管藝術家對抗生命風車的願望落空了,然而他光榮地以一個藝術家的身分瀟灑地轉身離去。

(藝外雜誌2014年12月號 p32)
----------
註1:郭力昕,〈「家族箱子」裡的攝影與裝置:陳順築〉,網址: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599/1338(擷取日期: 2014.11.18)。
註2:鄭慧華,〈曖昧日常中的生活詩學 ─陳順築攝影系列「迢迢路」〉,網址: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20/1002/282(擷取日期:2014.11.18)。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