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偉
Wang Po-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封閉系統與開關迴路:Lawrence Malstaf的《實境觀測台(Nemo Observatorium)》
 
文 / 王柏偉

門是個真的象徵,它首先是一種可以用交叉(das Kreuz)來表示的象徵,並且藉此來將開與關相互交叉,並使得人們的通道能夠被認識到。一旦我們意識到這樣的一種可能性,那麼從這時起我們就能夠使門的兩個動作相互關連起來,並實現這種被稱為開關迴路的東西,在其中,一旦開關閉合了,那麼某種事物就可以通行了,而一旦開關斷開了,那麼某種東西就無法通行了。自從這一刻起,計算(Kakül)這門科學就過渡到電腦技術的實施。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機器,它能夠自行運算,也就是能夠計算總數與積分,並能完成人類迄今為止認為其思考中最為本質的所有奇蹟,那麼只是因為人們所描寫的那種美麗的電子妖允許我們建造一種開關迴路,這種開關迴路自行打開又自行閉合,也就是自行斷開又自行重新連接。所有這些都是那些在資訊式的門中被給予的事物的功能。
—Jacques Lacan,《Seminar II》

在門與開關迴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如果我們要為資訊科學的開端找個當代的起點,並宣稱這是「數位」與「電學」的合流的交會點,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希望探問以電力供應為基礎的數位運算設備在何時被構想出來的,那麼克勞德·夏農(Claude E. Shannon)在1937年於麻省理工學院所提交的碩士論文〈中繼和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ic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必然是當之無愧的初始。在這篇論文中,克勞德·夏農將數學上符號邏輯對布爾代數(Boolean algebra)的討論與當時最常見的、用於電話線路交換機的開/關兩者相互等同,並將符號邏輯學上的真/假值分配給電路系統的開/關,同時,夏農以0/1的方式來對這種「非此/即彼」的邏輯加以描述。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用現在的方式來說的話就是:克勞德·夏農完成了電路的「程式化」。

「程式化」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將某個我們現在或許可以泛稱為「硬體」的對象物以數位的方式來加以表示,並且將這個「被程式化了的硬體」與其他同樣也被程式化了的硬體在數位運算的層面上彼此結合,也就是讓這些被程式化了的元件以「模組化(modularity)」的方式成為可以不斷被其他元件所替換的單元,在這個位置上,不管硬體是以鐵、以銅、以矽、以肉、或以DNA…等等這種種不同材質所構成的都無妨,因為它們在數位的層面上都是可以相互替換的,或者我們用更為詩意的方式來說︰縱使它們的肉身截然不同,但是它們都有著美麗的數位靈魂。

如果我們在這樣的關照下回頭來看勞倫斯·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的《實境觀測台》(圖一、二)這個作品,並注意它在操作上的過程,我們會發現,我們首先得穿越一個物理性上「真實的」門才得以進入這作品所設置的實體空間之內,並且當我們在作品中的椅子上坐好就緒的時候,我們必須按下設置於椅子旁的電源開關(「電學意義下的第二道門」),以開啟這整個保麗龍微粒被強風所帶動的漩渦般風洞裝置。很明顯的,從作品的操作性設計可以看出來,本來藉由透明的壓克力板所圍起來的、透明的物理性空間,只有在內部觀察者啟動電源開關製造旋風效果的那一刻起才變得模糊了起來。

或許我們沒有注意到一個首要的弔詭:只有在(一)門是關起來、(二)我們啟動電流開關,將電流迴路封閉的時候(也就是在門與電流兩個層面上雙重封閉的時候),整個風洞式漩渦機制才得以啟動(打開),換句話說,就像Jacques Lacan所指出的:只有在開關機制上執行了封閉的動作,某物(在我們這裡是整個作品)才得以通行。在這個意義上,不僅揭櫫了象徵層面上立基於電學開關迴路上的數位式「系統的封閉性/對世界在認知上的開放性」形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在操作上是具有執行可能性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可以「在工程上加以實現的」,對於十九世紀以前的人來說,這樣一種將「世界」以技術性媒介固定下來的方式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他們所能想像的世界,只有在聲音、文字與符號這些媒介中才比較能夠呈現出複雜的樣貌。

不過,更進一步地觀察導致我們發現,當我們啟動系統,將自己以系統內部觀察者的位置向外觀看的時候,我們總必然遇到「不透明性(intransparency)」的問題,縱使是位於作品外的觀察者(其實我們都忘了我們這些看似具有外在觀察者身分的觀察者其實也是處於另一個封閉的觀察系統中)想要一探系統內部的究竟,也會被這層層舞動著的保麗龍微粒所隔絕,對歐投·羅斯勒(Otto E. Rössler)這個物理學家來說,這就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從內部的觀點來觀察」,他以「內生物理學(Endophysics)」來命名這樣的特質。這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常會聽到的,「我們總帶著有色的眼鏡來觀察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如同本世紀的物理學發展所證明的一樣,我們的所有觀察,不管是觀察世界還是觀察社會、不管是觀察他人還是觀察自己,任何的觀察都帶有「系統」的特質,也就是說,所有的觀察都是戴上有色眼鏡的觀察,沒有任何一個事件或事物(包括自己對自己的觀察)是透明的。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能想到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過,「他人即地獄」,也能理解為什麼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為什麼一直在問「我是誰?」卻又遍尋不得他的答案。

勞倫斯·馬斯塔夫《實境觀測台》這樣一個有趣的作品設計從實體上給了我們一個美妙的例子並簡要清晰地表現了諸多理論上的問題。

(全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