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偉
Wang Po-We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風格與認知模式:Tobias Rehberger的《膚淺》
 
文 / 王柏偉

替代性在兩個層面上同時起作用,在技術層面上,每一種硬體不言可喻都只能用另一種硬體來替代,[...],然而在邏輯的層面上,就材料在可程式化的儲存來說,每一種硬體恰恰好都能夠用軟體來替代。—Friedrich Kittler

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美術館於今年間展出托比亞斯·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的作品《膚淺(flach)》,在這個作品中,托比亞斯·雷北格以多樣化的塗鴉模式鋪滿了法蘭克福應用藝術美術館大大小小的牆面,對托比亞斯·雷北格來說,這次的展覽不僅是在「應用藝術」的名義下將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街頭塗鴉引入美術館內,而且還可以視為是以圖像學方式系統性地分析塗鴉風格的首次嘗試。

托比亞斯·雷北格於1966年生於德國埃斯林根(Esslingen),1987年至1993年就讀於德國國立法蘭克福造型藝術學院,於求學期間師事湯瑪士·拜勒(Thomas Bayrle)與馬丁·吉本貝格(Martin Kippenberger),現任同校副校長。

於2009年以《你所愛的,亦導致你哭泣:咖啡廳吧室(Was du liebst, bringt dich auch zum Weinen: Coffee Shop Bar)》這個作品拿下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托比亞斯·雷北格堪稱當代橫跨藝術、建築、設計等領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除了有實用上的價值之外,通常還具有強烈的設計感與藝術性。這個獲得金獅獎的作品後來在德國巴登-巴登邦立美術館(Kunsthalle Baden-Baden)聯展《(Entre deux actes – Logo de comédienne)》時於美術館咖啡廳再度展出,托比亞斯·雷北格也因為空間的不同而重新設計了整體效果,並以系列的方式將這個作品命名為《你所愛的,也導致你哭泣(特許版)》。

追溯托比亞斯·雷北格的創作史,雕塑是他最早從事的創作類型,不過在經過1993年短暫的嘗試,托比亞斯·雷北格就已經放棄在雕塑層面上「製造新的象徵性形象」這個目標,開始測試「物」與「認知」之間的關連性。在1994年,托比亞斯·雷北格以《無題》這個系列製造了一系列的椅子、桌子與床,分別以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傢具設計師與設計工作室來加以命名,例如,Breuer、Judd、Aalto、柏林作坊(Berliner Werkstätten)、Rietveld、Jackson Pollock、Max Beckmann、Picasso、Josef Albers都是這個系列中不斷出現的名字,托比亞斯·雷北格甚至還以《雷北格斯特(Rehbergerst)》為自己的風格建立做了首次的量測,這個探測「作者」與「風格」兩者在觀賞性認知上連結形式的嘗試,我們可以說,直到1998年《Elizabeth Peyton》、《Ronald Jones》、《Olafur Eliasson》、《Antje Majewski》、《Wolfgang Tillmans》…等這一系列以藝術家之名所創作的花瓶出現之後就已經成熟了,此時的托比亞斯·雷北格幾乎已經可以信手攆來地使用一種被徵引之藝術家沒有處理過的材質來重現那個藝術家被大家所熟習的風格。

從1996年起,托比亞斯·雷北格擴大了這樣一種「風格」層面上的探測,開始從「作者之名」擴展到「人際互動形式」。不管是《不需要搶頻道,一起看,向後靠著吧(No need to fight about the channel, together, leande back)(1996)》、《抽煙、聊天、喝酒:與他的朋友一起抽煙(Smoking, talking, drinking: in smoking with his friends)(1996)》,還是《懶懶地躺著,甚至不需要為了看電視而移動,甜點、可樂與凡士林(Lying around lazy. Not even moving for TV, sweets, coke and Vaseline)(1999)》這一類的作品,我們都能夠看到一種描繪「互動性小生境」的嘗試,換句話說,托比亞斯·雷北格嘗試著將我們的人際互動以一個又一個空間脈絡式的單元給固定下來,這樣一些小生境隨著不同的物件擺置塑造了某種行動模式,而這樣一個測試,為托比亞斯·雷北格拿下2009年德國曼海姆美術館的黑克特獎(Hector Prize)。

以城市之生活空間作為背景、更大規模的嘗試也起於1996年。受到卡斯博·布斯曼(Kasper Bußmann)、卡斯博·科尼希(Kasper König)與佛羅里安·馬茲納(Florian Matzner)的邀請,托比亞斯·雷北格參與了德國明斯特雕塑節(Skulptur.Projekte Münster),並創作了三件作品。在「共生的都市主義(Symbiotischer Urbanismus)」這個概念下,最著名的一件作品,托比亞斯·雷北格在大學餐廳大廈頂樓平台上鋪上了大片正紅色的地毯,並間或稀疏地散置一些長凳或方形木箱,室內電燈透過薄霧玻璃向外流溢不慎強烈的燈光,並在建築物內外空間交界處設置簡單的吧台。整個建築物屋頂平台經過這樣簡單的更易,頓時從一個閒置空間轉換成交誼空間,對托比亞斯·雷北格來說,「共生」意味著寄生於空間中的個體能夠透過感知與價值層面上的轉換,在功能上轉化宿主(原來被設定為不同功能之建築或空間)原有之生境。他1998年為廬森堡城(Casino Luxembourg)當代藝術論壇所做的作品指向的是城堡原有的十八世紀法國凡爾賽風花園,托比亞斯·雷北格將原本配合皇宮整體對稱性幾何規劃摘植當季花卉的花園改以種植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並在其中安放了一個蒙德里安風味的座椅,類似的企劃案還有2001年為廢棄的煉鋼廠所設計的礦泉浴場,以及2003年的《如果你沒有試過你怎麼知道你不能飛(How do you know you can´t fly when you never try)》這個未能實現的企劃案。

這樣一種矛盾元素的利用後來成為托比亞斯·雷北格藝術作品中主要的特徵之一,他為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休憩空間,與2002年受德意志銀行委託在威尼斯所設計的《冰屋(Ice-House)》兩者,充分運用了「矛盾性」這個特質來轉換人們的認知方式。2000年夏天在漢諾威的舉行世界博覽會中,托比亞斯·雷北格將日式庭園微縮化,一棵以日式方式培養起來的松樹、簡單的板凳、白色的人工雪景,這樣一個與夏日德意志風情截然不同的一角被放置在世界博覽會的會場中作為休憩空間;與此相類似的,《冰屋》這個後來因為金融上的危機而並未落實的企劃案原本計畫在前海關建築頂層加蓋大型白色屋頂,並以此與聖馬可廣場上的許多屋頂相互媲美,托比亞斯·雷北格認為這個曾是冰河時期魚市的想像與海關所在地、私人美術館這樣的變革創造了許多功能上的轉換想像。

透過矛盾模式來形塑並改造風格的做法在托比亞斯·雷北格的手上被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純熟,不管是2007至2009年法國Mulhouse街道圓環中的馬鈴薯田所代表的都市道路/田園空間區別,還是2003年希臘雅典藝術學院的《都柏林橋(Pont du Blin)》雕塑所呈現的雅典/都柏林氣候差異、或者2003年為法蘭克福德勒斯登銀行相談空間所設計的室內裝潢中藉由不同城市的象徵性物件來創造的米蘭、東京、莫斯科、聖保羅、杜拜、紐約與新加坡風格,甚至是《你所愛的,亦導致你哭泣:咖啡廳吧室》這個作品,我們都能從托比亞斯·雷北格為德國慕尼黑瑪莉恩廣場這個地鐵站的設計上看出,他所念玆在玆的是一種感知層次上認知模式的轉換。

如果要以托比亞斯·雷北格之名來考察一種被觀察到的意義形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問:托比亞斯·雷北格迄今的作品所共同面對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那我們該從哪裡開始?跟我們的直覺一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策展人里奧提娜·科勒薇(Leontine Coelewij)也覺得理解托比亞斯·雷北格諸多作品的關鍵,就是去找尋藝術、建築與設計三者的分化所能立基的基礎。就此而言,我們如何歷史性地理解這樣一種藝術、建築、設計三者間的共構可能性以及它們的分化可能性?我們如何從這三者共同構成的界面來個別地理解托比雅斯·雷北格的作品?

我們可以這麼說,鑑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對物件在感知上的慣性,托比亞斯·雷北格企圖從感知這個根本的層次上轉換我們的認知模式,不管是透過濃縮不同藝術家的風格、創造互動的小生境、改變建築與空間的使用功能、甚至是直接以矛盾且不協調的方式凸顯空間脈絡的文化性與歷史性,托比亞斯·雷北格將本來被認為是附屬於「硬體」之上的固定特質與材質或客體區分開來,並將文化性與歷史性的感知層沈積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些經過長久時間累積下來的感知地層是我們社會附加在客體上的「軟體」,是我們透過某種認知方案(程式)所模寫的、事物的歷史。

(全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2010年11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