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琳
Wang Yung-L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畫布與色彩間的平行宇宙──王璽安的觀念繪畫
 
文 / 王咏琳

王璽安也許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年輕世代最有趣的畫家,他除了創作外,同時撰寫評論,亦策展。繼2009年個展《視線的零度》,王璽安去年於「就在藝術」所舉辦的個展《深邃的盒子》展出多幅平面繪畫、裝置,與一件聲音作品獲得良好的迴響後,於今年二月南海藝廊又與多位有長期繪畫經驗與訓練的藝術家,如:高雅婷、林冠名、黃琬玲 曾雍甯、廖震平、謝牧岐、鄭乃方等組合、共同策劃了一檔《0度平面》,透過粉刷空間、也透過上漆與繪畫的雙關語 (painting),提出一種這是種低微物理的佔有,利用色彩以及塗色的行為將空間轉化為畫布,以此提問了人們對於藝術觀看的虛實空間問題。

另外一方面,王璽安在策劃與評論方面的長材也如實地展現在其創作上,從大學到研究所他一直受的是台灣藝術學院的繪畫專業教育,不同於多數畫家把繪畫當成創作手法讓事物入畫或是訴諸個人經驗,王璽安則將創作這件事情拉到思想層面,去思考現實與畫作的交互關係,如何透過繪畫這樣的感性觀念去創造更多思考基礎與操作的可能。也就是說,與其考慮繪畫層次上所能提供的,像是畫得「真不真、像不像」或是各種抽象語彙的表達外,藝術家一直在想的是:繪畫還如何可能,藝術是否能透過筆塗這樣的動作去生產新的概念與意義。他就像個思想家一般不斷地去挖掘、去考究繪畫與對象物間交互關係的辯證,這些問題包括:畫布上留白的程度,光線的運用與折射,顏料在堆積上如何透過材質的作用去交融以及平衡,甚至是繪畫在白盒子空間上展呈的視覺經驗。

在這個思維之下,作者試圖在繪畫上提出的是「觀看」和「畫布空間深度之於繪畫」的兩種重要命題。他認為觀看繪畫時,作品與觀者間的互動關係在觀看中已經被建立,所有事物當畫下的瞬間已經成為對象物的象徵,他並不考慮所謂議題性高的題材,而是讓繪畫單純地回歸繪畫本身,讓材料跟畫布的量體與構成意義去對話,讓顏料的縫隙與特意的留白創造畫面空間的深度,接著,與其去具體地再現事物,藝術家選擇畫下的是他對某個對象物所存的記憶,比如說:天空、星星、樹。也正因為這些被描繪之物都是這般的曖昧、廣闊很難以確切指涉,這樣的特點讓他的作品兼具具象與抽象層次上的觀念。

有趣的是,在王璽安的作品中有個關於「現代性」未決的問題,這也是他的作品為什麼看來很簡單、有種古典的氣味,卻又很晦澀很前衛的關鍵。所謂在現代性未決的探索上,指的是他的畫作看起來很理性,在表現性上很低調內向,但其中一直有種難明的趣味性是在挑戰繪畫中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例如:平整、細緻等等,任何對於畫作可以立即判斷的詞彙。說真的,他的作品跟寫實沒什麼關係,卻用極為低限的主題指涉去再現視覺上的真實,他藉由去描繪「光」、描繪「逝去」、描繪「時間」去解構平面與顏料與題材上的限制。其四件新作分別為:〈紅色裡的光〉、〈綠色裡的光〉、〈天空〉、〈格外紫色的光〉延續先前個展中對於光的奇想,留下與畫布極為相近材質的白,透過覆蓋以及色彩堆疊去打開觀看畫布上視覺的深度,讓平面的畫布空間獲得縱深以及延展。然而,藝術家在畫面上特意去運用對比的色彩去製造各種線條的邊界,隨之我們透過這些十字型的、米字型的、窗型的工整線條看見它們後面有個無垠的,難以觸及且未知盡頭的深邃景象,你的視覺中心會自然地越過第一層覆蓋在最上面的形狀,就好像這些層層疊疊的顏料與色塊雖然聚集、交錯在同個平面上,卻出現了一種多重維度的穿越力量,如同物理學所提出的「平行宇宙」一般,在畫布所創造出來的框架中,他們各自獨立,各有意義,各自有不同的時空,卻又微量干擾。

回頭說來,在這個當代繪畫逐漸訴諸個人經驗、喃喃自語的時代,讓繪畫自有一套在觀看與交易上的市場結構。然而,也許所謂的繪畫藝術不應只是停留在技法、似真的程度,而是應該在觀念上具有能力去打開時代觀的進展,畢竟藝術與美學所參照的價值有極大的部分是在意義價值與思考的辯證上,在我認為,這也是藝術性最彌足珍貴之處。王璽安的創作巧妙且聰明地讓繪畫在藝術形式的層次上不是只以物質化的方式呈現在世界的面前,而是透過顏料與材質的交互作用去拆解畫作的表面問題,讓思考的軌跡可以深入觀看背後,提醒著我們「繪畫性」與「觀念」這種被遺忘的、且逐漸在這個時代消亡的重要課題。

(刊登於典藏投資,60期,2012/10)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