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琳
Wang Yung-L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方陣之間的引舞人──吳季璁牽繫影與舞的線索
 
文 / 王咏琳

藝術去邊界化的流動模式近來最常出現在表演藝術與聲音、視覺藝術的結合裡,「一當代舞團」的主要創作者蘇文琪在與聲音暨裝置藝術家張永達合作《城市微幅》後,持續創作了《身體輿圖》,邀請視覺藝術家吳季璁與聲音藝術工作者王福瑞共同創作。相較聲音創作本身即具感官特性的文本特質,視覺藝術如何從頭參與劇作創作,同時又能與其他視覺元素如燈光、舞者身體、服裝等各因素統整去做完整的規劃,變成一個啟人疑竇的問題。然而,在這個團隊中負責視覺呈現創作的吳季璁則試圖在這樣的合作中,提出了了另外一種藝術合作的參與模式。

●承載文人精神的媒體藝術

在國、內外有過數多參展經驗的吳季璁,於大學就讀美術系期間即從水墨創作轉往影像領域,而他思考影像的方式並不如錄像創作家拿著攝影機開發影像題材,而是將影像作為觀看終點,帶觀者回頭思考影像製作與呈現的實驗過程,例如:其曾手工製作一台投影機,透過燈光與其設計會微微轉動的鏡頭去呈現一片薄小的鐵絲網,讓壁面上最終投射的影像看來像是蒼涼枯冷的山河細部,而這件作品〈鐵絲網〉也讓他以22歲的年輕藝術家之姿獲得了台北美術獎。更早之前,其於2002年所創作的作品〈雨景〉,則是藝術家在不斷地試驗鏡頭與快門、光圈速度的狀況下,拍攝落於關渡橋頭的傾盆大雨,透過操作鏡頭之眼的機械時間延遲與物理特性,讓這片自空中落下的細急雨絲看來像是在空中跳動的水滴,吳季璁帶著這件作品首度出國參展,隨後入選日本森美術館的聯展,他的創作更讓他於2006年獲得英國盟代藝術獎(Artes Mundi)的提名與艾爾立克(Leandro Erlich)、艾提拉(Eija-Liisa Ahtila)、迪曼(Thomas Demand)等知名國際藝術家共同競爭。

●空間作為創作材料

其後,吳季璁舉辦個展,並轉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就讀,從拿著畫筆、念著藝術史、操作機械到開始設計結構、並且掌握大型量感的材質。直到2009年在伊通公園的第二次個展「水晶城市」,他再次運用自己設計的裝備著光源機械結構,將大量以塑膠盒製作的高樓風景將展場化為一座緩緩移動的光之城。同年,他於其玟畫廊舉辦的個展「小品」,則利用影像解構、並轉化了東方文人畫與美學,以一種宏觀角度去反詰當代媒材性與逐漸在這個時代迭失的繪畫性提問。有趣的是,吳季璁的作品在製作上一直都會有將空間因素放在整體作品中去思考,他在處理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的形式,而是透過空間的羽翼去發展形式最終呈現的範疇與作品尺度。在這個層次上,因地而異的空間成為了他的創作材料。此外,這樣的作品特性同時出現在其於曼徹斯特駐村時發展的作品〈灰塵〉,以及去年參與由王嘉驥所策劃的「視覺眩暈」一展的作品〈鏡子〉,前者是藝術家獨自在倉庫中玩著投影機與攝影機的影像反饋之間,利用光源將空間中的灰塵以大型尺度投射出來的影像,卻像是冷冽黑夜中的幽幽雪景,後者則於展場中利用氣壓與木作結構,以呼吸的節奏氣動牆面上平繃的鏡面紙,創造空間的扭曲與異質動態。

●解離自我的低限視覺基調

回頭言之,在《身體輿圖》這樣的舞劇案例中,在不干擾劇作特質與表演臨場觀看效果的前提下,具個人化創作特性的視覺藝術家如何與其他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創作,變成跨領域合作最大的窒礙。深知這個道理的吳季璁表示:「當一群藝術家一起工作,若『個人性』太強會變成一場災難。」於是,從合作初始,吳季璁與團隊的共識便是:舞台設計上去除複雜性太高的技術。特別在周安曼所撰之《身體輿圖》劇本中,出現大量表現精神陷落失常溺溺自語的口白,自我內在遊移與失控的邊界,再透過蘇文琪的肢體與關節的身體動作去追問生命的盡頭與死亡之示。

同時,由於舞蹈性格與劇作家的聲音口白都作為本劇的強烈元素,吳季璁嘗試將視覺藝術所參與的舞台設計的部份作為最低限的視覺基調,並透過這個基礎架構去彙整、進一步串連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將之保持開放,讓其他創作者的變因可以融合進來。在這個前提之下,吳季璁將舞台背板拉低,讓其與地板形成斜窄的角度,試圖創造如人的內在一般,可以極為開放寬廣卻又同時壓迫的舞台空間。隨之,在舞台低斜的白色背板布幕下,舞者所踏踩的地板是由藝術家利用三只大面的鏡面紙懸空繃緊於舞台的木作結構,隨著舞者的腳步與身體重量,再透過燈光於地面與白色布幕的多重反射,舞者身上與身後出現了距離與型態不同的疊影,他不僅藉由這個舞台裝置直接影響、連動到整個表演上的個人面向,亦藉此隱喻此劇主角在意識層面上徘徊的自我幽影與不停歇的自我詰問。

●正視創作意圖之外的意外

對於視覺藝術創作者而言,當他們面對材料時,必須透過身體與直覺去生產,具現腦內風景。然而,吳季璁談及自己的創作理念時,淡淡地說了一句:「要放手。」藝術家認為其創作的作品,很多時候是藉由實驗過程中不可控制的意外而成的,而這些創作意圖之外的意外,在更多的時候,它會自己發展,藝術家認為這亦是創作自由與創造性的核心成分。所以,吳季璁在這個團隊共同創作的功課之中,思考的是如何在不干擾其他藝術家創作的同時,除了空間與光影的調度外,亦依舊在舞台的呈現與設計上緊緊扣著自己本身的創作思維根本的特質──敏感與詩意,另外一方面,吳季璁的作品一直有種關乎自我又遊走其外的飄忽性質,其也將個人化的創作獨白(monologue)間的兩極推往極致,既保留原始的基本創作經驗與閱讀空間,並且開放由其他藝術家加註與詮釋,發揮舞台在功能上作為創造真實與幻想空間上的完整,如同《身體輿圖》探問生命著如何將自我與外在交錯、個人本質與對世界的認識如何混合、並且糾纏著。

(刊登於藝術收藏與設計雜誌2013/5月專輯《謬斯的舞慾5》Choreography)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