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汶
相關專文 Essays


時間與身體的淬煉—賴志盛這個展
 
文 / 陳湘汶

一筆成風景

走近賴志盛個展「這」,首先映入眼簾的誠品畫廊櫥窗內,並排著七個小型的顏料罐,藝術家直接將壓克力顏料挖出並且塗布在圓罐上,內容物與包裝品產生了內外倒錯。同樣地在〈素描未滿:盒子〉與〈紙箱Ed. 1/3〉翻轉作品與包裝的定義,當作品紙箱成為類似雕塑基座、紅色顏料繪於畫作包裝盒上,這個外翻的動作並不是內與外的二元思考,賴志盛的作品是為指出一道輪廓著現實的邊緣路徑,他在紙箱的12條直角邊上留白、素描一張素描紙,邊界之內的真實將了然於每個人的內心。

如何用一種顏色、一支筆畫出原寸原色的展場空間?賴志盛在四年前的個展用〈原寸素描〉向我們解答。那麼如何以一個筆畫繪成兩幅畫作?這次賴志盛持起畫筆在既有的展牆上由最高處向下一氣呵成將牆面一分為二,便成了兩張白色的畫作。他用最簡的方式翻轉現實的認知,毋說是例外於現實的,我更覺得是那些作品它們從來就是既存的,而賴志盛不斷動作的手勢使他們顯露出來。就像有名的〈鴨兔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鴨是兔皆為心智主動認識的結果,而我們當然可以視〈兩幅白色畫作〉為「一條直線」,端看我們觀看當下的條件,而當大眾皆為某些單一的觀看規範所囚限的時刻,藝術家的職責便是以其畫筆割破障眼的屏幕。

「這」展中有一件可以譬喻為穿越時空的蟲洞的作品〈無題之後〉,耗費了大量的工時、人力,逐漸從2015年6月的當下反推著時間的巨輪,一層一層剝除六年來各檔展覽在那片牆上的印跡,乳膠漆、水泥漆、繪畫顏料。隨著勞動時間的推移逐漸顯露出多層不規則的色塊。原只用手拿砂紙而後變成磨砂機工作,成為對誠品畫廊展覽史的考古現場,這項考古工作的曾為挖掘到最早的開幕展「林明弘個展」,同時也保留了其他藝術家在這片牆上的印記,每層不到1公分的厚度,卻也各自保存了畫廊數年來的記憶銘刻。

要寫一張剛好60分及格的考卷,你必須知道所有的正確答案

賴志盛在自述裡寫下一句話:「我的創作在哪,我創作了什麼?如果有一個動作可以形容它,那該像是某個鬆手的瞬間。」然而在觀看過他的作品後,我認為他的創作更像是藝術家的手與空間/時間恰巧達致力平衡的狀態,兩物相互作用力的情況下,他的作品總是用最靈巧而精準的姿態迎向它即將向觀者展現自我的一瞬,時而用隱而不顯的細線包裹起整個空間、時而用反覆磨拭的動作蠶食牆面和地磚,在不同的狀態下他施以不同的力道──但同樣都偏執地累積大量動作──以達致完美的平衡;至於「鬆手的瞬間」則更能夠描述觀者在閱讀賴志盛展覽時的狀態,鬆手的瞬間將無可避免地受到重力的吸引,然後下墜,「這」展首先用一道雙向開的「門」將展場隔成似是而非的兩個區塊,接著一塊巨型壓頂的〈這〉直接扭轉了畫廊展間的狀態,讓空間高度恰恰適合藝術家身高行走,更矮如我者忍不住墊起腳尖努力想碰到天花,而比藝術家高者則必須彎身以不舒適的姿態穿過展場,賴志盛善於打造一塊絕對領域。不論是上次於誠品個展中以簽字筆將展場內所有邊界和物件輪廓起來,但是觀者乍看之下像來到一個沒有任何作品的展覽;或是這次他直接打造重達一噸的量體,改變觀者在誠品畫廊內的身體感,每次我們就像是受到重力拖引,直接陷落另一個時空。觀展的最後,也許你可以再次回到第一個展間閱讀〈即刻〉,一個電腦畫面緩衝的無限循環影像,早已對我們提示了時間的懸置,時間跟空間向我們暴露其自身,這也就是賴志盛創作的本質。

藝外 2015年7月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