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潔
Yu-Chieh L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郭俞平
 
文 / 李雨潔

《昨日有多真實》展出了郭俞平2013-2019年的作品,在這期間,她不斷建立與解構象征自己主體精神結構的空間,在宏大敘事的表面之下植入一種較難捕捉的身體性。入口處的灰色空間中的視覺語言是明確個人化的,包括兩張有強烈自我指涉的紙上繪畫——卵作為生殖的形象以及火作為欲望的隱喻都是誠實的自我揭露,她的裝置卻要隱晦得多。展間的中央是她從2016年就開始的作品《睡著,夢著,在昏熱的沃土》(2018),這是一件披在類木筏結構上的地毯,而地毯長出了狀似船桅的枝椏。姿態很不安分的這艘“筏”過去兩年曾停泊在台灣的幾個展場,在即將散架之時藝術家就決定停住,將洪流般的情緒包覆在這個結構當中。郭俞平花了三年拆解這塊地毯的經緯,將松脫下來的毛線重新制作成散落在地毯上的實心毛線球。這件透過身體行為以及減法作成的雕塑,每次展出的面貌都不盡相同,地毯上因拆解產生的“凹洞”視覺化了生命的耗費。配合裝置的是一段低調的錄音,包括藝術家拆解地毯的勞作聲音,還有她要求一位表演者在一天中執行憤怒、哀傷、愉悅等種種情緒的事件錄音,來重演藝術勞動中的情感與思緒。在此,郭俞平將自己的身體勞動與她者的情感重疊在一起,將存在主義式的自我探索做表演性的延展,而這也是一種自我批評,藝術家的感性有多少可以透過視覺、聽覺和行動被翻譯以及傳達?

觀者可以隱約聽見隔壁展間發出的微微流水聲,儀隊操練的踏步聲,這些聲音帶給白盒子空間戲劇張力及懸疑感。藝術家將她的主體與精神性空間化,並與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中對家屋的詮釋做連結。巴舍拉認為人的感情與記憶投射在家屋的不同角落,垂直上升的閣樓空間是理性所在,而地窖是房子中黑暗的實體, 是埋藏瘋狂的地方。郭俞平一直往地下試探,這便是觀者在踏入第二個展廳遇到的:在錄像《延遲與凹洞》(2013)中,藝術家將兒時住的南投中興新村的家屋空間縮小重制,以慢鏡頭拍攝,特意做出半廢棄的樣子,比如二樓的斑駁墻面,而電燈壞掉半掩的一樓書房對著地上挖到一半的地洞,這個凹洞呈不規則形,樹枝以及土塊下冒出一段被閹割的水管——如果這個洞象征她的匱乏(lack),這個雌雄同體的部件揭露了什麽?沖破了什麽邊界?

郭俞平一直在處理“洞”作為主體精神與外部空間的連結,同一個展廳中的中興會堂模型(《一覺醒來》[2019])是凹洞的反面——地面上的紀念碑。眷村試圖覆制的是西方現代性理想,是線性的、父權的、殖民的,它像一塊人工奶油蛋糕,透過視覺上的不可口強調自己的存在,它壓制欲望與個人敘事。而漏水是台灣多雨的共同記憶 ,水匯流入高台下面的池塘,池邊的幾件陶燒有性器官的隱喻,一隻淺藍色的鵝帶來童話感,它也代表陰性身份,這些細節擾亂了國家主義的敘事。在冷冽的禮堂空間外,特別設計的橘紅色光帶給白盒子一種回憶的溫度,展廳角落兩個交疊的螢幕重覆播放著儀隊在展間中的演出紀錄《雙重閱讀》(2019),身著禮服的年輕男性圍繞著縮小版中興會堂進行機械式的表演,形成一荒謬的圖景。儀隊是國家權力的展演,也是我們對於國慶與觀光的共同記憶,藝術家的弟弟是職業軍人,如此她又企圖將我們拉到微觀歷史,透過個人與社會的拉扯去凝視冷戰。


從具有強烈個人化指涉的空間到國家(反)紀念碑的重建,藝術家的語言掌握得恰到好處,當上升空間的制度與模式被視覺化了以後,下降空間(即凹洞)中的精神性才凸顯出來,它們必須互為表裏,避免與既定的政治論述合謀,或失去感性聲音。藝術家除了以身體政治解構國家機器,也用展覽的潛台詞給自己下了一段評註:唯一真實可感的是捕捉身體以及意識勞動時感到的徒勞。

原文2019刊載於《藝術論壇Artforum》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