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Wu Mal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盪-吳瑪悧個展之策展準備與思考
English
文 / 黃海鳴

它既非單純個展,更非單純回顧展,而是一個試圖介入高雄、介入旗津、介入美術館的一個集體的、深思的、有實際啟發作用的藝術計畫。

前言:


這是一個很有企圖心很有結構的展覽,也是非常困難的展覽,原因有幾個:第一,吳瑪悧有許多重要創作都是在真實空間中推動的大型藝術計畫,既無法搬進美術館展覽,也無法複製。那麼要如何組裝成有能量的展覽?第二,吳瑪悧本身除了是一位重要的隨時代不同而有重大改變但又具延續主張的藝術家,她本身就是大策展人,或更精確地說,是許多持續進行的藝術計畫的核心推手。我個人認為最後面的這個腳色還要超過單純的策展人。要為這樣的一位全能的有其獨特美學發展脈絡的藝術家策展當然有其高度的難度。我如何彰顯這方面,而有實質的貢獻?第三,我了解越多,越是發現「盪-吳瑪悧個展」這個展覽,其實主要還是一個試圖介入高雄城市、介入旗津以及介入美術館的一個複雜的、希望有實際作用的集體藝術計畫,我如何讓這個方面更加的明顯並且具有一定的功能?

這個展覽與其是藝術家個人創作的回顧,不如說是台灣先前幾十年發展狀況的回顧,她過去的作品經過重製、組裝、詮釋之後,與當下社會的關係更為密切,並且給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及提問。這不光是一個被邀請進來的好展覽,而是一個與美術館有一定程度結構性合作的展覽,妙的是有合作也有一些緊張關係,美術館一方面被這個特別的展覽介入而產生不同的能量,但也同時是複雜關係中的擔任中介與調和者。

一、展前的大量研究工作:

(一)展覽部所推動的三場公開專家對話:


在展覽很早以前,非常有想法的館長、藝術家以及美術館內部團隊已經有一定的想法,並且陸續推動三場公開的專家對話。第一場:前衛異果-知識體系的解構。第二場:超級瑪悧-從體制的對立批判到催化多元社群互融。第三場是永續的家園-生態與環境的系統研究。

當然這也大約確定了展覽的三大核心成分:一、前衛異果-知識體系的解構:瑪悧對於引進歐美前衛文藝思潮有重大貢獻,從1995參與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裝置作品〈圖書館〉,與在義大利畫廊個展《書寫》(Scriptura)的作品中,透過絞碎世界經典名著提出藝術知識論基礎的反思。二、超級瑪悧-從體制的對立批判到催化互融:在抵抗與衝撞威/父權的年代,瑪悧跟隨著台灣婦女運動將「陰性思維」帶入陽性社會,將包容、互為主體、合作、時間性與感受性的覺知的養分,逐漸形構出「與社會交往的藝術」的樣貌。三、永續的家園-生態與環境的系統研究,包括高雄美術館也變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我個人認為永續家園是終極目的,但是需要透過溫和堅毅的介入旗津、介入美術館,介入高雄,進而以更龐大架構,介入台灣藝術生態,或美術館機制。因此需要一個複雜的能產生實際作用的集體藝術組裝計畫。這其實還可以繼續發展。 這展覽當然有其回顧的成分,透過導覽手冊幾張精彩的配圖,甚至傳達投射了面對各種動盪的感傷,但是基本上,經過組裝重新詮釋之後更多的是投向未來的企圖心。這也是我希望著力最多的部分。但是為了讓具體作品物件很少的這個展覽有更大的效用,就必須理解那些不是立即可以看得見的元素,於是我又做了一些觀察與研究,並不嫌麻煩的分享讀者。

(二)幾個重要展覽背景脈絡研究

1.高雄港市發展的歷史與問題

日治時期,高雄港以及高雄市塑造成其殖民勢力向東南亞擴張的基地,1940年代後,同時基於南進政策需要,日本人開始以高雄作為工業發展基地。

1945年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基本上延續過去。1970年代十大建設中有5項與高雄有關,分別為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大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都大幅加速高雄的發展。高雄地區曾經在 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創造了重要的工業先鋒地位,由於兩個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以及國家重化工業資本的大量投入,創造了高大雄偉的國際工商大港灣都市與工業大港都的意象。

但是經歷半個世紀,整體都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勢在必行,至於高雄港的轉變,也一如都市演進過程。工業高度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汙染、水質不佳與水體汙染、綠地不足,都成為高雄港都居民的殷切期待;文化水準的再提升與山、海、河、港、產、城等六大要素的複合型獨特海洋都市特色尚待建構。

2.美術館與高雄城市轉型的關係。
一向關注高雄美術館的發展,從李玉玲館長接任職務,就注意到推動港市合一的陳菊市長對於美術館的期待。再從高雄市立美術館幾年來外部內惟生態園區、美術館內部空間的建設,以及內外機構的連結關係、幾個系列展覽內容、日常的藝術推廣教育扎根等等,都可以看得出美術館經營方向與高雄城市轉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館長表示,這來自於個人獨特經歷所啟動的自發性,所以雖然非常辛苦但卻是樂此不疲且成績卓著,從這也能判斷高雄市立美術館所呈現的啟動社會改變的後博物館的屬性。其中由館長親自策畫的《靜河流深》是其中非常經典的展覽,透過非常安靜詩意的水意象來轉化高雄的城市想像。本人當時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展覽本身,以及高雄美術館內部外部空間運用的可能性。另外,我認為《盪-吳瑪悧個展》雖然規格小很多,但是和《靜河流深》大展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連性,當然發言位置是不同的。

3. 旗津的區域隔離沒落的研究:
根據學者的研究旗津衰敗的主要理由是因全球資本主義的分工需求,對於當代貿易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促使中央政府透過一步一步的方式逐漸整合和收編它的空間。於是在發展主義之中,空間為符合國家總體規劃與資本主義的貿易空間,成為可以任意被規劃與犧牲的空間,最終卻使其內部產業支離破碎,形成了資本主義中地理空間發展的不均現象,也在歷史過程中走向更為依附、依賴的邊緣位置。

旗津曾經是高雄城市發源地,曾經是重要的漁港,但是現在已經沒落。旗津當地有高雄港港口用地、海軍軍區用地,也有從大陳撤退的居民的聚落用地。旗津受到建物面積影響,地區發展受限,加上年輕人因為外出工作,落籍他鄉,人口的高齡化很嚴重,一家人口常常只剩老人,這裡也是外籍新娘人數較多的地區。

在策展剛開始階段已經注意到由於吳瑪悧的實體作品很少,並且很多並不是以高雄為背景的創作,也因為知道她在旗津持續蹲點帶著她的學生發展藝術介入計畫,因此也強烈主張旗津需有更高比重,也可以和一般思考的高雄港市轉型,有清楚的區隔。

4. 藝術計畫中的跨領域社群動員與機構合作

除了注意瑪悧社會參與藝術計畫所表現的務實理想性,也關注到她是如何持續動員各種力量,包括政府機構、美術館機構、學校機構、地方文史社區營造組織,以及地區民眾等共同進行藝術介入社會環境生態的運動能耐。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以及吳瑪悧以協同策展人身分與時任V-A-C基金會藝術總監的義大利籍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的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做為一個生態系》。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重要項目及動員的人力組織機構等包括:1.〈樹梅坑溪早餐會〉:執行團隊:吳瑪悧+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團隊。2.〈村落的形狀─流動博物館〉:執行團隊:黃瑞茂+蕭又齊+高鳳鎂+陳正庸+吳文銓Studio407(淡水社區工作室)等淡江大學建築系團隊。3.〈食物劇場─社區劇場行動〉:執行團隊:容淑華+ 余昕晏 + 陳依秀+ 沈佳潔等北藝大團隊。4.「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執行團隊:張惠莉+辛佩津+竹圍國中。5.〈我校門前有條溪〉:執行團隊:蕭麗虹+竹圍國小、國小自然、社會科學老師 + 社區居民。在這樣的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食物在這種社群環境藝術動員的重要性。

另外,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做為一個生態系》這個生態環境藝術計劃就參與者的配置與動員也是非常值得關注。《後自然:美術館做為一個生態系》,以「創意實踐者」的特質做為邀請參展的主軸,讓參展者不僅限於藝術家,更包括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社運團體、自然生態保育社群、作家與小說家等等成員。藉由來自國際藝壇與各領域的作品互相激盪,詮釋本屆關於「文化與生態系統共存發展」的思辨。

作為台灣協同策展人吳瑪悧更特別強調《後自然:美術館做為生態系》中的四個子題包括1. 「後自然」、2.「後人類」、3.「後殖民」以及4.「後博物館」。最後的「後博物館」指的是美術館在城市需要扮演「文化發展的領頭角色」,把環境這個全民議題帶入美術館推動共同討論,也是身處當代的我們,有必要去做的一件事。這個把美術館當作城市生態系推手的思維,當然也是高雄美術館所需要。

吳瑪悧不光是被邀請來高雄美術館展覽,也包括較高層次的互利合作關係,這並非一拍而合。吳瑪悧來到高雄從事教職多年,其中還包括燕巢斷層帶、鹽埕銀座、鳳山曹公圳到旗津灶咖等地方的幾個個藝術融入社區的計劃。另外,在高雄美術館空間大改造之後重新開幕展《靜河流深》中,旗津灶咖是被連結的外部展覽。

就我個人的觀察,雖規模較小,《盪-吳瑪悧個展》與《靜河流深》重新開幕大展之間有深厚的連續性,當然又有十分有趣的差異─發言的位置的差異。這也是在策展中需要特別關注,也是需要細心拿捏的部分!

二、展覽中交織纏繞的敘事路線的思考:
這個交織纏繞的敘事路線的思考,一方面能拉出個別作品間的緊密關係,更要保證
作品與整個美術館內外空間結合成為緊密且相互增強的整體,這樣才能保證這個展覽或藝術計畫才能夠與周邊高雄的大環境或特定區域產生複雜緊密的雄辯的對話。

大廳
〈超級瑪莉〉
:超級瑪莉沒有任何不必要的配件,沒有華麗的車身、只有自走的兩個輪子。吳瑪悧她曾說〈超級瑪莉〉就如同她的自畫像,保持高度自由精神,因介入不同空間及因應時代轉變而產出與之相對應的作品。我覺得她低調,但隨時警覺隱藏的問題,這正是她的行為模式。

〈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這件互動式作品以邀請的姿態,再次向觀眾提問,我們追逐什麼夢想?以前曾經期待烏魚群的到來,當下面對不確定時代大家能夠有怎樣的期待與夢想?提問也是瑪悧的重要手法。

104展廳
〈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
:高雄除了有因為城市重、化工業產業的特性而造成空氣汙染,另外例如高屏溪水也曾經有過嚴重汙染。高屏溪污染已經有所改善,愛河的整治更是有目共睹,美術館基地原為灌溉埤塘,經過精心整治, 新的美術館與內惟溼地公園緊密連結在一起,並往周邊的城市滲透。土地作為所有的基礎,土地應該還包括空氣、水以及各種讓各種事情得以順利健全發展的背景條件。在現場難窺全貌,到二樓迴廊就能豁然開朗。這個延遲是有建設性的。

〈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在巨大的〈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旁邊轉角安排了〈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這件輕且重的作品,並在旁邊書架上放了〈末世松茸─在資本主義廢墟中生活可能〉這本書。

松屬植物與松茸,它們通常是第一個登陸「廢棄地」,直到它們與環境互動留下的一切,讓土壤變肥沃後,其他的闊葉植物才會登陸該地。因此,我們可以將復育松茸看做是修復土地與森林的一項工程。在這裡延伸為在資本主義廢墟中或是在被粉飾的資本主義廢墟中的生存智慧。

吳瑪悧在展覽中沒有明白直接的表達對抗資本主義的態度,但是將這本書放在〈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這件最重要的作品旁邊,讓人產生很多的思考,包括整個高雄發展的問題以及旗津發展的問題的思考。

105展廳連接二樓迴廊前段:
〈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
:在迴廊上升的台階上安排了這件作品,巧妙模擬溯溪身體經驗的同時,一方面說明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廣大流域幅員,也自然連接到接下來的〈樹梅坑溪計畫空拍影像〉

〈樹梅坑溪計畫空拍影像〉: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緣起於淡水竹圍樹梅坑溪水泥的遮蓋、農藥、豬隻糞便、家庭汙水等等生態問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行動〉也關係到強大的社群動員能力,本文中做了一些必要的說明。另外,作品所在位置的窗戶可以連結到美術館戶外內惟園區。而園區的種子又連結到稍後的〈如菌絲的美術館-種子計畫〉,而能滲透擴散到高雄城市。

迴廊中、後段:
〈新莊女人的故事〉:巨大的紫色暗花布匹中隱藏了無數紡織廠女工的心聲,回應了這個展覽的「盪」的主題、特別是家庭的動盪的主題
、女人在社會中的弱勢,卻須要承受家庭的重擔,強調女性可以是強者,女人也更需要聯合在一起改變環境。這在後面有更多的著墨。

〈如菌絲的美術館─種子計畫〉:這是第一個總結的位置,靠牆往樓下俯視,可以看到〈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以及《末世松茸─在資本主義廢墟中生活可能》這本書。在另一邊靠牆的展示櫃中展示這些含有有機物的土壤如何進到美術館、如何從內惟園區收集種子,以及使用樓下的土壤及園區的種子,如何將好生態擴展到城市周邊。

被絞碎的〈巴魯巴〉:曾經發揮重要啟蒙功能的當代藝術教科書《巴魯巴》,隨著時代的進展,也需要重新思考修訂。吳瑪悧告訴我們,更多的經典都需要重新檢視。圖書區:這裡收集了吳瑪悧自己寫的、自己翻譯的或主編出版的藝術書,讓觀眾可以在裡面舒服的閱讀,或具有批判性的解構的閱讀。把美術館和圖書館結合在一起,傳達了知識越來越重要,美術館需要透過不斷收集、建構、更新甚至解構再建構的知識系統,來面對劇烈變化被人類所扭曲的世界。

〈偽裝-挖土機〉:小小的作品卻是一個回馬槍、大哉問!要改變相互交織的美術館體制談何容易,我們真的要去改變?還只是做做樣子?

回到一樓105室
在這裡吳瑪悧把美術館的白色空間拉到高雄港口旁邊沒落的老漁港旗津,並透過巨大投影,連結到一水之隔的高雄港、高雄市而產生強烈的對比,這些都是經歷過最大動盪的區域。

〈盪2023〉:一進到105室就看到相對的一組鞦韆,一個是單獨的鞦韆, 另一個是用A型架支撐的較大的鞦韆,上面重疊地擺放著一般老式的碗盤,只要稍有搖動就會掉落且摔碎在地上。這馬上連結到家庭的動盪,而最大的動盪可能是遇到國家衰亡、戰爭等不得不舉家或局部逃難或遷徙另求生路的狀態。這組作品和旁邊的〈帝國的滋味〉、〈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幾乎連成一體的。

〈帝國的滋味〉:六位在不同年代移居旗津的「滋味」提供者,他們的食物與遷徙的故事就像高雄這座城市或台灣的集體小縮影,因為帝國的戰爭、因為全球化,為了求生,他們來到這個地方。〈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最有感的味道,可能是因戰亂因遷徙而不可能再享用的故鄉的菜或媽媽的拿手菜。味道和遷徙和美好事物的消失有密切的關係,但也包括艱苦中求發展的例子。

〈小甜心〉:放在展廳的另一端角落,大量泛黃的黑白小孩童照片,很像是一些戰亂中的犧牲者,再仔細看名字,這些孩子長大後都是影響著整個國族與世紀的名人,這件作品與中間的〈盪〉、〈帝國的滋味〉等等,都能產生連結。

看完展覽可以坐在那個空著的鞦韆上仔細思考整個展覽,我想鞦韆上的思考者位置是這個展廳的核心,甚至是整個展覽的總結。導覽手冊的配圖也很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

結論:

這個展覽有非常強的策展執行團隊,我做為策展規劃團隊的中期統籌,也是長期的文化觀察者,在這裡試著較為整合地提出我對於這個展覽的準備、理解、想像以及思考,這篇文章當然是希望這個展覽有更強的後續能量。

這個展覽的前半部傳達了藝術家的美學思想的演變,以及透過〈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清楚告訴我們要在平凡生活中找原因及方法,傾聽大眾的痛苦與期望,並且動員大家共同促成集體與個體生命的安適,透過〈超級瑪莉〉告訴我們藝術的定義與做法沒有什麼一陳不變的成規。而吳瑪悧的美學態度更著重社會的改變,創作其實成就在社會、環境與人群之間。我覺得〈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要告訴我們,如何去除有害的東西或是制度等,並將它轉化為有利的條件。所以才會有〈偽裝-挖土機〉這件作品,你是要搞真的,還是裝裝樣子。

藝術不是成就個人才氣,藝術也不光是揭露問題,而是要與渴望改變的民眾、各種跨領域專業者,甚至是公私機構的合作去起動一些重要的事情。特別是與機構合作這個舉動,在以前對於擅長社會觀察與批判的藝術家來說,幾乎就是個大禁忌,但如果沒有某種合作關係如何去改變?不過高雄美術館本身也在自我的改造過程上,這倒是像某種的共謀。

不要小看微小的改變!改變需要走很多彎道,需要累積以及大量的群眾參與以及各種的合作!吳瑪悧不喜歡明說,她創造鋪陳了相當的條件讓大家去思考,並且可以延伸得很廣很遠。我認為,在展覽中最後的一件作品是鞦韆上的思考者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
盪-吳瑪悧個展
2023.03.11 - 2023.07.02
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策展團隊/黃海鳴、崔綵珊、田倧源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