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紙‧天地‧月亮─淺談蕭麗虹近作《360°→180°→0°》 |
|
文 / 黃海鳴
背景:
在還未發展本文之前,先引一段文字作為藝術家蕭麗虹近作的背景說明(此段文字出自我尚未出版的《台灣美術90-96》的第三章─多元交織的藝術思潮拼圖的第五節─女性藝術家關懷、情慾與權力的空間),其中出世與入世甚至救世的衝突一直是她作品的特色、問題及魅力所在。
蕭麗虹(1946):90年後以陶藝造形趣味為主但又曖眛的符號,轉向更具體的社會問題的關懷。她主要的關心的問題似乎是人世間處處為財富、權力、名譽而盲目競爭,互相傷害的無明狀態。一方面用昇華為白雲、白淨荷葉等的象徵語言,來吐露逃離塵世紛爭的需求,另一方又非常入世地面對各種社會的病態及暴行,提出強列批評及控訴。
以上是我透過她96年以前的陶藝作品所做的觀察,之後我對她的認識有一部份是透過97年她在台北市立美術館228美展中展出的《烏雲遮白雲》的巨大裝置作品。她運用大量書寫控訴文字的透明片,裝置在美術館大廳高大的玻璃圍牆上,並配合了拆「透明片─黑雲」及將「透明片─黑雲」裝箱、封箱等的表演活動。其關懷領域不光是台彎228直接的受害者,還擴及地球上其他連基本人權仍得不到尊重的地方。在這作品中使用的是現場的空間以及塑膠製品,並沒有使用任何的傳統陶土材料。
另外,從更近的這段時間的觀察,知道她除了是「竹圍工作室」的主持人,為很多新秀藝術家提供自由的創作空間、並串連香港台灣藝術團體之外,還參加了許多改造整體台灣藝術生態的實際運動,例如:參加「文建會藝述村」規劃工作的國外資料的收集,參加「華山藝文特區」的爭取運動以及收集各國相關空間的資料,促成「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的成立,以及最近推動成立「視覺藝術協會」,為藝術家爭取權益等等。這些工作與她的藝術態度有直接的關係,其實這次作品的一些開創性的部份,就有一大部份是這段期間搭飛機來回於世界各地大量收集資料、參觀藝術村、工作室等的一個副產品。她的文宣中清楚的提到了,在辛苦出任務的飛機旅行中必須以看窗外天空的方式作為靜觀視覺禪修來平復紛亂的心,也就是說這次展出的作品多少有私人日記的性格,其中所使用的相片也是透過飛機窗親自用傻瓜像機所照的。
I.360°─外在的圍繞/困頓:
365天365份中英文報紙第一版,像鱗片一樣的貼在旋渦狀的非常女性化的透明薄紗圍幕上,中間放的是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上面還有一杯茶,這些是從藝術家的家中搬來,也是她平日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書房家俱,圍幕上貼著的中英文報紙的第一版,也是從作者每日所看的報紙中挑選出來的。
這件作品的標題上清楚的寫著:請任意撕下過去365天的報紙,自由了解之後,棄置場地面。這些字極為重要,由於這兩行字而帶來深度及多元閱讀的可能。
這件作品充滿了矛頓情結以及多元詮釋的可能:在報紙所拼貼的旋渦中喝茶,想必很難得清閒,假如高度專心喝茶,報紙也可以視而不見,假如習慣了每天一邊專心看報紙,一邊喝茶,那麼對世界及國家大事勢必認識深刻,但假如把這些併置的報紙隨意撕下隨便看看,看了就忘,那麼圍在四周雜亂令人氣悶環境就能逐漸疏通,想必逐漸馬上就能清閒的喝茶,但剪不斷理還亂,看著滿地報導發生在各處的各種問題的報紙垃圾真能清閒的喝茶?在壓力強大及雜亂的環境中,配小茶几及高腳直腰的椅子想必也很難清閒。
這件作品的基本意象是文字與影像的垃圾,相反的在第二件作品中,具有災難性的影像被排列得很藝術,很詩意,原先雜亂的大量的文字被濃縮成詩的語言。桌子的高度降低了,椅子改成放在地板上的圃團,不是喝茶而是悠閒的品茶,桌上一份報紙,報紙上放的是一本英文版的禪書,僅管這樣,矛盾情結仍然存在。
II.180°─藍天/黑地‧執著/逃逸的對比:
前面所說的那個旋渦本可成為一間圍著薄紗的女性閨房,但似乎從來不可能完成,從報紙垃圾旋渦中走出,到達另一個房間,牆上貼了另一組作品,貼近報紙垃圾漩渦的是一個「大圓環」,面對報紙漩渦的是一個開放的「漩渦線」。
「大圓環」中貼滿了各式相片,外圍以虛空間、天空、雲等內容為主,稍內圈則以住屋或工廠與草地交錯的地景為主,在最中央則以密集的都市建築為主。在這祖合中形成一種有趣的漸層,中間貼的是由上往下近看的城市陸地的各式相片,稍往外是從水平面往上遠望的天空及天地線的各式相片。遠望還蠻美的,但仔細看內容時,會發現其中大多是一些問題、危機及傷害,諸如:股市危機、印/巴衝突、芝加哥繼紐約之後成為兇案之邦、集中營、亞美尼亞/土耳其互控窮兵黷武、海峽兩岸緊張局勢、美/伊兩度開火、工業污染、核子污染…,連天空上漂亮的雲都可能是空戰時飛機留下來的凝結雲、核爆時的瞬間爆發的菌狀雲、飄浮在空氣中有毒的氣體…。這分明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界,作者在其中也點綴了少許的希望,例如:北愛爾蘭和平協議,三位獲頒獎…,及一片非常詩意的田園美景。在這個「大圓環」的構圖中,放的是問題、苦難、責任及一點點的希望。
在開放飛越的「螺漩線」構圖上,看到的幾乎都是自然的、廣闊的宇宙景觀:藍天、黑雲、白雲、太陽、晨曦、晚霞…。其中有創世記的典故,有太陽/地球穿過黑夜的寓言,每一塊黑雲都滾著銀邊,太陽只是暫時的被遮蓋…。此外還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句子:此中有心…欲辨真意已忘言…,逍遙遊…知天…無盡藏…,天地間靜閒人蘆,最後在往上揚,貼著黃昏美景相片的螺旋線上,作者寫了關鍵的幾個字: 幾時有明月,把酒問青天…,從西落眩麗的夕陽,又接聯到看不見但緩緩上升的姣潔月亮,一種看破紅塵、超越的意象,但也充滿了流落天涯孤獨客的感傷。
蕭麗虹以往都用陶來做作品,現在這件完全不用,是否有很大的改變?到這兩個系列為止,我認為還是繼續以前那個混合了人世間的「水平循環」與超越的「螺旋上昇」,並且還一邊上升一邊改變形質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歸納為以下的幾個階段:鋪在地上象徵人間大地的黑色的土壤→繞著圓形的大地無止盡地辛勤勞苦的人形灰色陶卷→白色的瓷片→更薄的瓷片→空白的牆壁─天。這過程與前述的「大圓環」與「螺旋線」組合,有某種程度的類似,但差異也是明顯的。
回到180°─「大圓環」與「漩渦線」的這組作品,這件作品結合了兩種視角:一個是從高空往下看,實際上這些相片是蕭麗虹從飛機上用傻瓜相機拍出來的;另一個是從飛機圓形窗口相對水平及微仰角地用傻瓜相機拍出來的相片。從遠看,這兩部份只是構圖上的差別,但加上內容、視角及逃逸運動等,這兩部份就逐漸被區隔開了。
暫時集中在這「逃逸的運動」:在並置的構圖中,我們發現了從正面逼視問題及危機,到別開眼睛看逍遙的藍天白雲的轉折;從苦難的地表逃到高空,而與日夜變化合而為一,甚至與浩翰宇宙的變化以及與偉大的宇宙創生過程合而為一的轉折;但是當面對黃昏的天色以及炫麗的落日時,藝術家的感慨竟是─幾時有明月,把酒問青天…,離家萬里,離地十萬公尺,豪氣萬千面對晚霞時也難擋思鄉愁悵;關在異鄉十萬公尺高的震動、沉悶的機艙中,故鄉的月在何方?鄉愁,鄉愁,顯然蕭麗虹也並沒有把終極關懷全放在故鄉的月亮上面,並且她的逃逸經常也只是暫時的休息。
「180°」這間房子被佈置得像是一間起居室,木地板,矮茶几,講究的茶具,榻榻米圃團、泡棉圃團,桌上除了茶之外,一邊是每日必讀的報紙,一邊恐怕也是每日必讀的禪書,掛在牆上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封閉的「大圓環」,一個是飛越的「螺旋線」,遠看像是精緻的航空公司旅遊廣告,但近看,一邊是正面逼視充滿問題的黑灰色地球,另一邊才是可供逍遙神遊的太虛…。
III.0°─困與解,昏與明之間的流轉:
就形式而言,「0度」在蕭麗虹的作品系列中是比較奇怪的,但假如進入深度的閱讀,還是可以看到一脈相傳的關心及矛盾。 整個房間相當的暗且悶,在空間的前方有一個巨大的由對面牆上單槍投影機所投射的一個圓形類似窗口的東西,裡面是藍天及白雲,這整個蠻像從昏睡的飛機上偷開窗戶呼吸一下可望不可及的藍天時的情景,在這個投影的圓形藍天、「乘客─我─觀眾」的頭及後方的投射鏡頭的軸線上,稍靠投射口的位置,擺了一張方形的椅子,它的前方是形狀類似的茶几,桌面放一杯茶並點著一盞非常暗淡的油燈。
這是一件互動式的作品,當「觀眾─我─乘客」坐上這位置的時候,他前面虛擬的窗戶將發生奇怪的變化。首先「觀眾─我─乘客」的頭,像一團黑影被投射在灰白的圓圈正下方─先前裡面是透過飛機的圓窗所看到的虛擬的藍天白雲,突然受驚嚇小孩淒慘的哭聲劃破死寂,接著出現一條粗大的黑線將灰白的圓形劃成兩半,有點像是大腦的解剖圖,但這一條出粗線立即幻化成兩條、四條、最後顯示出鐵窗模樣,此時「觀眾─我─乘客」的頭部的模糊投影似乎一直在那鐵窗之前,也就是說被關在鐵窗之內,之後這鐵窗的位置不斷昇高,「觀眾─我─乘客」頭部的黑色投影也暫時的消失。從另一方面,鏡頭開始往下移動,從逆光的牆面逐漸移到較亮的斑剝的地面,吊詭地「觀眾─我─乘客」頭部模糊的投影再度出現,地面上水泥的花紋有點像雲,有點像月球表面上的坑洞,不知何時鐵窗已經變成月亮,一個缺了一角的大月亮,那個讓佼潔的月亮缺了一角,或蒙上一團黑影的原因竟是「觀眾─我─乘客」頭部的投影。
第一件作品,當然是參與式的,觀眾可以進入到作品的內部,這個內部空間多少是作者的私人的生活空間,裡面有她使用的桌椅,她看過的報紙,圍起來的私密空間,以及她的焦慮…。觀眾或許並不會注意到這些作者的生活處境及記憶,而設身處地多方面的體會,但至少觀眾能體會到一種煩、悶以及撕下報紙時的某種快感…。這種與空間的互動似乎是比較立即的、身體的及衝動的、發洩的。
第二件作品,參與的程度是很低的,觀眾卻實是可以到那席地而坐,喝喝茶,但多少有點不知到底所對何事,身處何種情境,要不就要傷透腦筋才能解讀看起來頗具裝飾性,像圖表式的作品。假如第一件作品,無法讓我們專心想甚麼,至少在身體的層次讓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而第二件作品讓我們在混亂及純官能的層次轉換到休息及理性地思考,不過確實轉得太不自然,且太迂迴,太囉唆。第三件作品,由於它在黑暗中,更由於它的形式簡單卻又變化豐富及深透人心,觀眾被吸入,參與糾纏、翻騰、解脫、反思、出場、再進入循環…。觀眾在其中身心均進入參與一種互動、設身處地及自身純淨的過程…。
這個展覽有不少吸引人之處,但也參差不齊,作品之間的關係的處理不夠挑惕,或許為因為她不善長,或許是因為她太憂國憂民,以至沒有太多的時間及精神來實驗及純化一些如鯁在喉的想法及感覺,但這展覽確實有些再發揮及再開發的空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