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璜
Chen Kai-Hua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日常感與藝術操作—關於無聊、檔案、幻象與物件的幾個紛雜思考
文 / 陳寬育

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圍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La vie est d'ailleurs)——韓波(Arthur Rimbaud)

生活在他方

在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布賀東(André Breton)引述韓波的這段經典詩句做為結束。如果日常的生活總是被理解成同質的平庸死寂,那麼我們所熟知的超現實主義經由拼貼、蒙太奇與自動性書寫,將日常生活變成一個奇妙所在。超現實主義讓這般平滑與均質成為一種干擾,並在將日常生活「奇異化」的過程中,表現平凡日常的不凡,使日常生活得以從某種可能僵滯的精神慣習中解放。

而這種關於日常感的藝術實踐,其實多少也嵌結著20世紀「現成物」概念的發展脈絡,或如湯尼.克雷格(Tony Cragg)一脈的廢棄拾得物的雕塑概念;這些來自對日常生活物件的撿拾與描繪,有許多當代日常生活經驗之觀照,並持續影響著創作實踐面向。

想到日常生活,首先會出現的幾個概念是:包含了自家屋、辦公室,乃至於串聯起兩者的、屬於外部那以街道為範疇的空間;或者由瑣碎靜止僵化平庸單調沉悶與例行公事組織而成的內容——那種在看似朝向能趨疲的不斷重複行為中,編織出的每日生活。

對日常生活理論的發展脈絡有深入研究的班.海默(Ben Highmore)而言,這種日常生活的日常性(everydayness)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特別之處,這種矛盾性,其實是充分顯露出現代性的影響。「重複」構成了每天日常生活的循環,誰也無法擺脫日常生活,而這包含了與公共事務與政治生活之不可分離(如行政官僚與科層化的包覆),甚至會演變成主體狀態的困頓與空乏;然而,日常生活卻同時具有生命狀態賴以為繫的雙重性——如「家」一般之所在。簡言之,日常生活意味著關係的整體性,那似乎是不斷重複的某種封閉與循環、慾望與需求被嚴密控管的體系;而日常生活的時間體驗,亦經常被描繪成某種耗弱心神的無聊,和空洞化的時間感受。然而如果說,無聊是日常生活的一種主要體驗,那麼將這種體驗的全部身體感官經驗賦予藝術性眼光,是否亦成美學化的自我言說進路?

亨利.列斐弗爾(Henri Lefebvre)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重心轉移,開展成日常生活微觀向度的批判路徑;也就是從關注生產關係的歷史唯物論,從那些關於上下層建築的社會經濟矛盾,轉向日常生活微觀視野中對「技術—消費系統」與生活日常間的暈眩。當然,對日常生活展開辨證性強調,並將日常生活稱為「現代性的無意識」的列斐弗爾,其批判理路自有所屬的文化脈絡。但這裡應該要強調的是,權力即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微實踐,而藝術像是種極精巧的工具,在這被日常生活籠罩的生命存在樣態中施展奇異戰力;或者,做為不一定有戰略(strategies)的戰術(tactics)。

對生活的切分與清點

「現在,我就是生活著。」無論從生命的視野,或是藝術性的眼光,對「生活」的關注一直是謝德慶的重心。1980年代謝德慶以長達一年的每小時打卡形成的自我精神狀態檔案,及自囚一年對繭居般的生活空間進行相對微觀切分的奇觀(把柵欄內的生活空間區分成生活的不同功能區塊和『外出』的路徑),這樣的日常生活狀態的一年展演(one year performance)啟動的是生命自我關注與自我技術的極大值。

對生活內容的另一種檔案化的關注進路,可見陳愷璜的〈19,389秒的日常生活〉(1994),是以清點日常生活用品,並將所花費的時間做為名稱的作品。評論者簡子傑論道:「那直接體現日常生活的內容,藉著藝術的動員,反而無端被抽離……我們並沒有因為藝術家列具了所有生活物品而對他的生活獲得更清晰的輪廓(甚至只是發現:只要是生活,大同小異),對系統性的執念以某種不具實際效益的姿態,呈現為某種迂迴。」

這些對日常生活事態的「操作」,一方面以徹底的身體實踐,同時以文件與檔案分類的手法,成了對時間與生命美學的藝術性體現,也將會在不同形式的切分與清點行動中,成為關乎某種強烈當下感貫串而成的生命檔案。

討論日常生活中資本主義的消費異化,那日常生活中隱性的恐怖主義,這正像是方彥翔與郭俞平共同操作的「綠色標籤(,或其相反)」計畫,在陳豪毅對全球資本情境的批判性閱讀中,展覽提示著得以進一步了解事物的層次的可能性。而關於日常生活棄置碎片的撿拾與回收的生態學,來自香港的白雙全的〈舟邊之旅,和幾個關於島的想法〉(2009)從生活場域裡的一些微小物件的組構中,建立起關於自己對於一個地方的記憶與看法。白雙全從走過的街道上撿拾各式物件,像是褪色與破掉的國旗、碎裂的後照鏡、斑駁牆上脫落的油漆碎片。貌似人類學化的標本採集——變成藝術家私敘事的書寫,甚至是自我治療的模式。

邵樂人(Larry Shao)在南海藝廊展出的作品〈綻放〉(2010),是一個裝置在洗衣機中的螢幕,畫面播放著隨洗衣機運作而震動的滾筒式面紙,在動態中展現如花綻放的效果。對於這種日常生活物件小情趣的極細微觀察,「只有意識到平凡的存在,才能感覺和體會日常生活的樂趣。」邵樂人說道。

對美好生活的描述

日常生活的價值判斷「美好的」與「不美好的」背後隱含的不會僅是個人的喜好,更有著布爾喬亞對構作美好生活的意識型態劃分範式。劉致宏〈美好生活的另一種樣態〉(2010)用「美好的」詞彙引領觀者閱讀,創作理念上去除了「模型」的定義,但以物件或雕塑展示手法,並大量運用所謂「日常」的元素,以歷史、語言、文化三個類別,來呈現一種微觀狀態下能產生直接或間接指涉、屬性介於「物件」與「雕塑」之間的「物質」。如屬於文化類的〈(小)聰明〉、語言類的〈圍觀的人〉,歷史類的〈鐘乳石〉及〈羅馬1 & 2〉等。

鄭安齊的創作實踐,則是對每天生存、活動於其中的都市場景的反思。「塵埃碎屑」展覽中,面對都會發展的必然進程「都市更新」,鄭安齊對於政策背後的關於進步、等現代性意識型態陽謀(或陰謀),以藝術直指「建設」就是建立在這真實毀壞的幻象之上。

韓波的詩句是昆德拉小說的愛情與革命逃逸路線,或是68學運投射的美好遠景,「生活在他方」如同某種氛圍式的格言,是生活做為概念之思索。不應將日常生活做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問題意識來看待;相反地,經由圈圍出藝術與日常的對話模式,要逼近的不是與某種日常生活理論的架構之貼合,而是直接關乎生命的日常生活樣貌,以及展現各種藝術回應形態。

2010.4 原載於《藝術家》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