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傑錄像裝置 反映現實社會 |
|
文 / 吳垠慧
從二○○四年在國美館策展「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次年又策畫「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之後,「策展人」成了王俊傑在「藝術家」身分外的另一個稱謂。在二○○六年「台北雙年展」策展工作結束後,王俊傑暫停策展、展覽設計等行政事物兩年,全力投入上個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和伊通公園開幕的兩檔個展。王俊傑說,「策展人不是我藝術生涯的主要規畫,我還是一位藝術家。」
現年四十五歲的王俊傑,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先鋒人物之一,從廿二歲那年做出生平第一件錄像藝術《變數形式Ⅱ》開始,廿多年來,錄像和裝置類型的創作,始終是王俊傑主要的呈現方式,而作品中「虛構」的情節,是他從一九九○年代延續至今的手法。
一九九○年代,王俊傑虛構出人人都能享用得起的奢華宮廷菜,標榜「你也可以獲得和清朝皇帝一樣的人間美味」,以及可以讓人「返老還童」的神仙妙藥等誇張的消費商品,借用五光十色的商業廣告促銷手法,創作出《十三日羊肉小饅頭》、《HB-1750》等作品,嘲諷消費社會的荒謬現象。
觀念性創作 喜歡「虛構」情節
王俊傑從小就是美術科班出身,接受完整的繪畫訓練,技巧不在話下,高三畢業那年,王俊傑就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同時,他向友人借得一部八厘米攝影機,開始自己寫腳本、找演員,展開實驗性影像的創作嘗試,成了他從繪畫轉向錄像創作的起點,「我個人偏好觀念性的創作,不認為藝術作品就得是藝術家用來說自己的心情故事,讓人家覺得藝術家好像很自戀、很煽情。」
王俊傑的外型斯文,打扮如雅痞般十足有品味,說起話來調理分明,這樣的他,在一九八○年代可是叛逆的「文藝青年」,「那時候台灣正在轉變,整個社會的氛圍讓年輕人對社會改革懷抱理想、充滿熱情,文藝青年對社會是有所批判的,不是那種只會風花雪月的叫做文藝青年。」當他還是廿歲出頭的大學生時,經常參與社會運動,和當時小劇場的中堅分子,如王墨林等人互動頻繁,與陳界仁、林鉅、高重黎等前衛藝術家合組「息壤」。
這般藉由藝術來反映社會現狀,成了王俊傑從年輕時秉持至今的觀念。即使是二○○○年後,他以虛構的「微生物學協會」發展出帶有科幻味的系列創作,也是反映出人類對未來的悲觀態度,有如末世寓言。目前在伊通展出的《終曲:克里南特星》,就是該系列的完結篇。在地球瀕臨毀滅之際,「微生物學協會」是一個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科學機構。最終地球還是毀滅了,人類只好移民外太空,而《終曲:克里南特星》就是描述三○○二年第一批人類移民到「克里南特星」的考古記錄。
王俊傑在展場中展示了第一批移民抵達克里南特星後,以日記、塗鴉、影像和「採集」到的珍奇植物標本等,說明人類求生的過程。王俊傑表示「因為虛構了要拯救地球的『微生物學協會』和英雄角色,朋友曾質疑我是不是有法西斯傾向?但我只是想反映出人類對未來的不安與不確定感。」
這系列作品有如一部科幻電影,雖然王俊傑說他個人對科幻題材沒有特別偏好,不過,從他在作品中引用了《二○○一:太空漫遊》、《科學怪人》等經典科幻電影的元素,反映出王俊傑對電影的喜好,大學時期,他就寫過影評、劇評與文化評論等文章,也曾經懷有拍電影的夢想。
北美館、伊通公園兩地開個展
王俊傑現在北美館另一個個展《大衛天堂》,就是用三十五厘米的影片拍攝而成。展場中有五座、如屏風般相連的巨大螢幕,影像依此流洩而過。影片開始,是一個人從戶外花園走入室內,經過玄關、書房、客廳、浴室、臥房等空間,最後又走到戶外。但觀眾始終沒能看到這個人的長相,只見他的雙腳有時是實體,時而變成半透明有如鬼魂一般。
這件作品是王俊傑為紀念一位早逝的友人大衛所作,「一個人就這樣消失了,那種感覺很虛幻,現實、幻想、回憶和恐懼混合在一起,生活就是這樣由好多小片段組成,變得好像很恍惚。」
「拍電影需要團隊和龐大資金,一方面沒辦法籌得這些資源,另一方面,我還是比較個人主義,錄像藝術正好是資金、人力所需較小,但一樣能做影像,所以現在常說,電影夢已死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