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
Yao Jui-Ch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台灣裝置藝術
English
文 / 林奇伯

一九九○年代是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個面向皆蓬勃躍進的時期,如此氛圍下,台灣當代藝術家搭上了全球化的浪潮,以西方概念為骨,本土體驗為肉,在裝置藝術類型上大鳴大放。然而,隨著作品目不暇給、花樣百出而來的,卻是「拿來主義」(直接套用西方藝壇概念)、「看不懂」、「人人皆可為之」等各種批評之聲接踵而至。

身為裝置藝術家的一員,姚瑞中在歷經十年的拳腳伸展後,忙不迭地放下藝術家身段,自己跳下來寫史,「因為等不及別人寫了」。

十年就急著做史,與其說為自己與戰鬥同伴留下紀錄,其實更多成分是身處時代變革的前中年期藝術家,著急地為自己當年的年少輕狂辯解,也企圖為未知的下一步尋得「位置」。

對許多讀者而言,看到《台灣裝置藝術》這樣的書名,油然而生的困惑可能是:台灣談了、做了十幾年的「裝置藝術」,對一般大眾來說,仍是無法一窺的堂奧。

對於一般人「看不懂」的觀感,自然是作者姚瑞中首要關懷的面向。書中他開宗明義指出:「裝置是泛指一種手法而非風格,主要是針對一個實存空間或概念空間所進行的藝術行為與手段。它不是一個派別而是一個觀念。」為了更清楚說明「何謂台灣裝置藝術」,姚瑞中一下筆四十六萬字,意猶未盡。

當然,身為藝術家,姚瑞中寫作的懷抱也絕不僅是「教育」的功能,他說:「走訪過世界許多國家,看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曾在書店內被豐富的藝術作品所震撼,當下頗有感慨,這些豐富的西方文化資產,不是努力就可以趕上的,然而自問:是否就此認命?」

一九六九年出生的姚瑞中,有著該年紀台灣「學運世代」共有的社會責任感,身為裝置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他身上背負這片土地所賦予的十字架:「放眼本土,胸懷國際」,落實到現實中,就是以堅強的意志力,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寫出四十六萬字的《台灣裝置藝術》一書。蒐羅三百多張圖片,紀錄一九九一至二○○一年的十一年間,台灣本土藝術家發表過的三百多件作品。

身為一九九○年代裝置藝術的戰將,自己跳下來寫史,難免讓人第一個就要質疑他的客觀性。藝評人王家驥就認為,《台灣裝置藝術》一書,主要是站在藝術家創作的立場,發揮同情與同理心,因此解讀作品時,極力揣摩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初衷,故而全書稍有議論,卻沒有強烈、鮮明的批評。

對於上述說法,姚瑞中不諱言,他是自覺性地放棄評論型態。他所關懷的乃在於:多媒材、多主題的龐大裝置藝術品,往往難以收藏,不是展後即拆,就是四落散佚,輝煌的裝置年代,將只是未曾留下任何實質作品的記憶,所以他捨去更能在藝術界建立藝術評論聲名的「斷代史」、「作者論」寫法,而以「作品論」出發,將十一年間,裝置藝術最昂揚時期的眾多龐雜作品逐一分類。還原時代的意義與真相、找出自己的位置,才是他寫書的真正立意。

《台灣裝置藝術》全書分成五大部分,共細分成十三章。

〈群魔亂舞〉包含政治批判、宗教觀察、享樂主義與俗艷風;〈物質狂歡〉羅列裝置藝術中的多元媒材與模擬、虛擬式場景的應用;〈幻影天堂〉討論攝影、電視機、投影機、光能、動影等技術,如何被使用到裝置藝術中;〈迷離異境〉為「互動式」作品,意圖透過親和力的互動方式,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肉身覺醒〉則為「行為藝術」型態的作品。

對於這些裝置藝術品,姚瑞中以藝術家的同理心,採取對話的方式呈現,讓自己的觀點和受訪藝術家一來一往解讀,作品遂逐漸清晰。未曾見過該件裝置藝術作品的讀者,透過完整的對話、片面的照片,在心理面構築的又是另一番作品。所以,即使姚瑞中為求公正,將自己的作品排除在外,僅以數張圖片展現,但太多的善意,還是讓他跳不出與藝術家們同一陣線的同仇敵愾。從引言到結語,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外界「拿來主義」、「看不懂」、「技巧與形式的界定過於寬鬆,沒有統一標準,彷彿人人皆可為之」等各種對裝置藝術不盡公允的批評。

他說,台灣在特殊歷史時空背景下,先天就有融合中西文化的體質,如何善用這樣的優勢,是台灣能否創造新文化的關鍵。但若一味地自限,落入「材質決定主義」,讓形式凌駕過實質,或是過分強調區域色彩,變成「排他的本土主義」,兩者都會走入死胡同。

百年來困擾台灣藝術家的「西學中用」問題,時至今日仍是青年創作者揮之不去的幽靈。然而四十六萬言的《台灣裝置藝術》並沒有讓幽靈領迷了路。在龐雜作品的整理中,他仍看出了時代在藝術家身上所流動的血液。如第一部份的〈群魔亂舞〉,政治批判、歷史反諷的作品形式與深度成為不可磨滅的特色。「以不被體制認可的裝置藝術形式,同時對傳統藝術觀及變動社會中的光怪陸離進行顛覆。」比之鄰近社會條件類似的韓國、日本裝置藝術家單有歷史批評,主體性的討論不足,台灣藝術家顯得前進許多。

另外,台灣特有強韌、俗麗的生命力,在裝置藝術中體現了本土、草根的審美觀,相較於傳統藝術形式,更能與生活結合,藝術企圖愈加明顯,實驗性也更強。

姚瑞中的貢獻不只是書寫,在重要裝置藝術品散失難尋的情況下,姚瑞中平日的攝影作品、史料收藏,都在這本書中派上用場。圖片細膩的編排方式,反而自成一項平面藝術品,無怪乎藝評人陸蓉之形容:這是姚瑞中的一次精采的「紙上策展」。

姚瑞中收集的台灣裝置藝術史料,如DM、照片、文件等,已高達兩萬餘件,幾乎成為一個重要裝置藝術資料庫。然而,他累積多時,嘔心瀝血完成的《台灣裝置藝術》一書卻並未得到書中所介紹藝術家的認同。藝術家朋友們,不是因沒被提到而不平,就是對涉及自己的內容有意見而生氣。姚瑞中對這樣始料未及的結果頗為無奈。這本書出版的「外一章」:藝術家孩子氣的性情,也頗令人莞爾。

對大多數藝術家來說,跳下來寫書似乎是「不酷」的行為。但姚瑞中寫了一本很「酷」的書。《台灣裝置藝術》無論在藝術性與歷史意義上,都將在台灣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灣光華雜誌2003年4月第102頁)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