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普
Tsong P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莊普:摺景
English
文 / 游崴

01
莊普在上海出生,1949年隨家人遷居來台後落腳台北萬華。當時艋舺木材生意鼎盛,莊普舅舅在大理街經營復興木業公司的工廠,也變成他童年時期記憶深刻的場景,「每天我在木材堆跳上跳下,連玩具都是自己鋸木頭做的」,莊普自述道。

這個童年記憶成為他2024年的大型裝置新作《123木頭人(裂變)》的創作靈感。觀眾走進的,是一個可自由坐臥、游走穿梭的開放場域,像是公園,或是遊樂場。但這個場景也近似一片散亂堆積的漂流木,讓人想起過去這一年來我們仍記憶猶新的幾次強震與颱風。當視野拉高一點,我們會發現:這些雕塑幾乎像是一個個倒塌的人型紀念碑,投射出背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癱軟在地的巨大驅體回應著我們自己的身體,帶來一種物傷其類的感受。

02
莊普作為臺灣現代藝術的重要開拓者,以幾何抽象的語言為起點,引入痕跡、手勢、空間、過程意義與日常經驗,自1980年代至今創作不輟。在他最晚近的作品中,「摺法」的概念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展以「摺景」為題,試圖捕捉莊普近年創作中「以摺法造景」的形式語言實驗,以及對於自然及當代生活的關注。

摺法在平滑表面創造角度、在線條中引入新方向。摺法是對計畫的修訂,對原著的改編,有時為了因地制宜,有時是解決問題,或僅僅在沉悶的困境中尋求出路。摺法改寫預期終點,在新的結果中保留起點。摺法自表面開鑿深度,為事物打造神秘不可見的內裡。摺法留下縫隙,引誘我們剝開、拆解,或用想像力填補空缺。摺法產生輪廓,在幾何中造景,它涉及三度空間,把圖像轉為雕塑。摺法從幾何過渡到拓樸,關注事物的折曲、拉伸及連續變形。摺法展示過程、透露痕跡,為感知的片段補上前後文。摺法製造情節,並以低度的手段建立敘事。

莊普對摺法的運用,在平面或淺浮雕作品中大多是作為形塑肌理、創造圖像的策略;在大型雕塑與裝置上,則往往展現為一種改變材料的外部作用力。而不同類型的作品,都展現出摺法作為一種將平面轉化為立體的手段。

03
以摺法創造肌理的手法,可見於《寒山》、《夏日紀事》、《月神高掛》在內的一批淺浮雕新作。它們延續自莊普在1980年代曾經的繪畫探索,透過幾何色塊及金屬條在白色基底上的編排,創造出彷彿「筆法」運作痕跡。莊普一方面以此回應傳統筆墨中的渲染及皴法,帶領我們透過幾何抽象的形式重新想像了山水畫;另一方面,也回應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手勢──令人想起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在1965–66年間的「筆觸」(Brushstrokes)系列。在這個被圖案化的、符號化的「手勢」之外,莊普在作品中真正透露的繪畫手勢,其實是那些在白色矩陣的基底上以對角線切割、掀起的紙張表皮。

在更多時候,莊普運用摺法來創造圖像。在一些紙上作品中,他透過透過切割、剝離紙本「摺出」植物造形。原本相互依存的「圖與地」(figure–ground),經過摺法成為「物與影」(object–projection)。類似手法也直接成為場景式雕塑如《三朵煙圈》。其中,可穿透的作品結構,召喚著觀者的身體經驗。作品不只是視覺貫穿下的客體,更帶來觸覺性的感知,回應作品所處的自然現實。

就這點而言,這些作品也讓人想起費雷拉.古拉爾(Ferreira Gullar)在 1959年提出的「非客體」(non-object)概念。那時的現代藝術仍致力於「打破畫框」,古拉爾試圖將作品視為主、客體交融下的「非客體」,挑戰傳統繪畫中的隱喻及虛構空間。 1莊普的任務顯然並不僅如此,他手中的「非客體」不吝於投射意義,但也從不只是投射意義。它們總是並置了同一件事物的幻覺及現實。我一直覺得這是莊普的幽默感:即用一種為事物打上引號的方式讓事物指涉自身,像是在手勢中引用「手勢」,在自然中引用「自然」。

同樣是場景式雕塑的《巨蛋外的噴泉》則是對於多年前台北大巨蛋工程延宕的幽默回應,莊普將魯班尺從一個測量風景/風水的工具,化為風景本身。這些向上攀升的直線條作為曖昧的自然擬態,看起來像噴泉也像古典石柱,頂端摺曲的線條既是噴濺的水花,也像裝飾性的柱頭。如果前者是屈就展場而生的表現,後者則指涉了對於展場的支撐。這同樣是莊普版本的「非客體」 ──透過「噴泉/樑柱」的雙重意象,在空間中引用「空間」。

由金屬材料摺曲而成的《V行》與《旋風》,將工業感的材料轉化為自由的繪畫線條,作品看似三度空間中的抽象繪畫,卻也是自然現實的擬態,作用於材料上的強悍外力,帶給我們一種災後的想像,讓人聯想起地震、颱風侵襲後留下的殘骸,呼應著此次展覽中最大型的裝置作品《123木頭人(裂變)》。如果這些暗示著災後餘波(aftermath)、託喻於不可控之自然力的作品,構成了展覽的一個端點;與之遙遙相對的另一端,則是2022年舊作《你就是那美麗的花朵》中被規整編排的日常經驗。後者結合了印格畫、素描、鋁板以及現成物,也是「一天一件」的日記體例作品;莊普從象徵一年共365件的單元中,挑選了一個月的數量展出。最後,展覽也彙集了莊普一系列小尺幅的紙上作品。其中有許多來自作品草圖,可作為展覽中雕塑作品的創作索引。它們同時是創作思考的檔案,也是經過改編、再創造後,自給自足的紙上作品。

04
一如摺法帶來的差異化策略,莊普近半個世紀的創作軌跡,也像是在現代主義的直線道路上尋找當代的歧路風景。他延續了過往創作持續發展而臻至成熟的形式語彙 ──如矩陣、序列、重複、單元化與開放結構,但展現了更多對於自然的關照。莊普不只透過摺法創造自然的擬態,更關於摺法背後的外力,以及外力施以物體造成的改變,正是在此意義上,莊普這一批新作,以抽象語言投射了自然力量造就的災後餘波。過去這一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強震及颱風仍令我們記憶猶新,莊普透過獨特的「摺景」,回應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刺激我們思考當代生活世界中自然力量展露的複雜面貌──不管是生機或衝擊。

1.Price, Rachel. “Object, Non-Object, Transobject, Relational Object: From ‘Poesia Concreta’ to ‘A Nova Objetividade.’” Revista de Letras 47, no. 1 (2007): 31–50.
 
 
Copyright © IT PARK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