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喻的模稜空間—陳建榮個展 |
|
文 / 江敏甄
有一種音樂夾著擾人的訊號雜質,聽來低迷,不怎麼悅耳,雖不至於像噪音音樂那樣具顛覆性,但拿它與容易被接受的精緻聲音相比,顯然還是不修邊幅,卻真實有味。在這種被稱為「低傳真」的音樂裡,陳建榮嗅聞到一種與他作品隱約相呼應的氣氛。
「低傳真」可以是音質,也可以是畫質,聽覺與視覺之間本可以轉譯無礙,即便沒聽過「低傳真」音樂,看陳建榮的畫作,也能在他慣常直線、橫線,矩陣般的色塊構成中找到某種音樂的行進軌跡與音質。
雖然用了大量的建築和機械作為構圖的基礎,陳建榮在內容上並未有太多實體的指涉,倒比較像一則非敘事性的隱喻,重複出現。也因為每一張作品看起來都像是上了彩的建築或機械透視圖,很容易引導觀者追究作者對工業文明的興趣,反而忘記或忽略了畫家在繪畫性上的著力與意圖。
透視圖毋寧只是他用來承載繪畫性的架構,並未成為題旨,而建築、機械予人理性精準的印象,則讓情感有所節制。這樣的潛在創作意識,使得他的繪畫語言帶有一種模稜兩可的曖昧性。看似建築而非建築、看似平面又具深度是一例;又如,本來應該是畫面主體的部分,反而讓它成為模糊的或若隱若現的,而邊陲或非中心的部分卻成為不能不注意的重點。
不言明點破,是為了在模糊的空間中找尋一種無法被命名、計算的真實存在和美感。他常以溢出邊界的筆觸處理畫面上的色塊,也不刻意抹去髒掉的顏色和凌亂的線條,從初稿到定稿皆在同一畫面完成,隱約中留下層層修改、覆蓋的痕跡,有時也為增加畫面的肌理和空間層次,加入裱貼、撕黏的手法。
具有營造空間深度作用的線條框住了色塊,而平塗的顏色則不顧一切地將空間壓縮成平面,被覆蓋的線條和結構隱約可見,整體看起來總像一幅未完成的草圖,一幢未完成的建築,又或者只是一幅抽象的平面作品……,視覺便在這樣的遊移中跳動著,形成另一種與畫面之間的拉鋸。
就像充滿雜訊的樂音,陳建榮畫面中縱橫交錯的線條看似理性精準,卻在既透明又模糊的空間中,容許混沌隨機而無法被精確計算和解釋地存在著,也只有再往裡面看去,那些飽富生命紋理的細節才會跳出架構的框限,透露出畫家敏銳而節制的情感,以及在畫面空間裡無止盡的探究與樂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