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美術館也是舞蹈教室、電影院、中醫院 九月事件 讓藝術行動化 |
|
文 / 蕭紫菡
本屆「台北雙年展」特別規劃了一大重要活動主軸──「九月事件」。「九月事件」將多元的活動如演講劇場、藝術家座談及如中醫義診、Salsa舞教學等看似有趣,但實則為探討藝術生產等議題而舉辦的活動。
藝術一向給人充滿藝術家個人概念的印象,將藝術行動化、事件化,「九月事件」讓民眾的參與成為藝術創作的一環。整個9月,美術館將以豐富的活動內容,讓民眾在實際參與事件的過程,直接感受到雙年展背後的核心議題。
演講劇場 演員詮釋的文本
「演講劇場」的設計出於一個相當有趣的質疑及概念,策展人林宏璋說:「過去,在一般的雙年展中,總是舉辦一些研討會,邀請外國藝術家透過現場翻譯發表演說。而在許多演講中,我們發現因為語言流暢性的問題,而產生聽眾與演講者之間的溝通障礙。而不管在溝通成效上是否良好,讓我們思考:能否先把文稿找好,先行翻譯,再透過演員呈現?」林宏璋認為,許多學者專家很會寫文章,但不見得會演講,若透過在地的演員來詮釋演說內容,是否能突破語言的隔閡,做出另一番呈現?因此,這次雙年展邀請臺灣「河床劇場」來配合,完成這個活動。策展單位將選取一些與雙年展探討議題相關的文章,如展覽的歷史、藝術作品在當代出現的方式等,事先翻譯,再請演員重新演繹。演員將在不違背文本精神的前提下,詮釋演說內容,而其中,關於文化轉譯、溝通效率性等問題,將用這樣嶄新的形式與觀眾對話。
藝術家的副業? Salsa與藝術創作共舞
而在9月的每個星期日下午,藝術家邵樂人也將在美術館開設Salsa舞蹈課。Salsa是一種雙人舞蹈,男生帶著女生即興跟舞,而不是事先排好的舞蹈,最終目的不是表演比賽,而是讓大家可以社交。很多人很好奇,在美術館為何要開salsa舞課?這與雙年展有什麼關係?
邵樂人說:「我本身是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修習錄像創作,2005年,為了平衡學業,開始學Salsa舞,2007年回到臺灣,一方面繼續在藝術界進行創作,另一方面, Salsa舞教學成為我的副業。我一直覺得,一個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領域,有自己的責任,沒有人在意你有沒有繼續在創作,既然如此,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副業,應該也是藝術家的責任之一。以我個人來說,教Salsa 舞有助於我的創作,因為本身對音樂節拍很有興趣,而我平常在做的錄像一直都存在很強的節拍性,教學也讓我和人有直接的接觸,帶給我生活上的平衡。」
很多人很好奇,藝術家也有副業?它又是如何影響原本的創作?這是好的還是壞的呢?他人對邵樂人的好奇,結合邵樂人以一個Salsa舞教師之姿在美術館開課這件事,便成了這次雙年展最好的討論主題。
當一個藝術家,他的生活裡原來不只有創作,而必須很實際的經營這樣的副業維持自己的生活,有人做設計,有人去開計程車,而什麼樣的副業最適合什麼樣的藝術家?在美術館教Salsa是一種創作還是單純的教學?美術館該給創作費還是教學費?哪一種比較高?這些議題,都將隨著邵樂人的Salsa課程,一同活躍地衍生出來。
不只是美術館 還是中醫診所、電影院
此外,整個9月的開幕活動,最有趣的便是黃慧妍的「中醫義診」。這個活動,將真的請中醫師現場替民眾做義診。
黃慧妍本身是個創作者,跟中醫完全無關,這個「作品」最初,是想替參展藝術家進行治療,因為,許多人對藝術家有某種想像,覺得他們可以治療人心,作品可以洗滌心靈,但藝術家本身需不需要被治療呢?這個概念再擴散到一般民眾,民眾進美術館希望得到的又是什麼樣的治療?藉由中醫實際的義診活動,及對生理的治療,期待引發民眾對藝術家及藝術行業、藝術品背後的意義及「功效」等,進行探討。
今年,雙年展「藝術家電影院」單元特地邀請36位藝術家的50部影片,在藝術家王雅慧設計的電影院空間內放映。影片內容當然也緊扣著策展、藝術生產等議題,而其中也包括曾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泰國導演Apichatpong的短片回顧展。還有臺灣導演林厚城拍的作品《Release In》,他利用鏡頭的光學效果特性,將臺北街頭拍得好似模型玩具,並刻意把創作時的技術條件顯示出來。
「九月事件」及「藝術家電影院」,從 8月底9月初便一路在美術館蔓延開來,在既娛樂既治療既舞蹈之間,更深刻的議題,等待民眾一同投入發酵。
(文化快遞 2010-08-2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