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樂人個展/跳著騷莎舞 吃著騷莎醬 |
|
文 / 周美惠
舞台上一男一女拿起菜刀、有節奏地剁著蔬菜、香料;接著在切碎的蔬菜上鋪一層厚木板,跳起熱情洋溢的Salsa(騷莎);過一會兒,跳舞的邵樂人就像變魔術般端出香氣四溢的騷莎醬。
騷莎原為拉丁菜餚中的醬料。60年代末,美國的拉丁樂手開始挪用騷莎來形容一種富有節奏性的流行音樂及舞蹈。
身兼騷莎舞老師及藝術家多重身分的邵樂人,十年前在美國就讀藝術研究所時開始學習騷莎,進而從舞蹈中發掘人性。他最近在「伊通公園」發表個展「騷莎就是醬」,以現場表演探索Salsa跨越食物與舞蹈,混合音樂、節奏與生之大欲的本質。
混合紀錄片與動漫畫的「騷莎與生活的模糊分際」,採訪了旅居南韓的加拿大騷莎老師Sam Mardini以及邵樂人的學生。身兼語言學教授的Sam原本不願讓校方知道他也教騷莎,因為東方人對於帶有性暗示的騷莎舞常有誤解,他甚至曾被視為「脫衣舞男」。但校方在得知他的另一種身分後,希望他結合騷莎文化進行「沉浸式」語言教學。
在紀錄片中穿插出現的動漫,如同狂想曲,其實是以邵樂人的真實生活為原型─他手握方向盤練抖肩舞步;拖地到最後索性將拖把倒著拿,練習扶著女伴下腰的舞姿。
在騷莎舞趴中常伴隨著慢舞巴恰達(Bachata)。邵樂人說,巴恰達源於多明尼加,這種屬於底層階級的音樂與舞蹈,與台灣的那卡西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混搭北投那卡西與巴恰達的「史上第一那恰達」,譜成了全球化跨界的文化交流,將展至8月4日。「伊通公園」地址在伊通街41號2、3樓。
(2012/07/08 聯合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