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節奏→性 全扯得上關係|跳騷莎像談戀愛 邵樂人最知道 |
|
文 / 吳垠慧
戴起古巴帽、穿上花襯衫挽起袖,再噴上香水,騷莎舞者帥氣登場,隨著熱情的騷莎音樂展現動感舞姿。藝術家邵樂人現於伊通公園推出個展「騷莎就是醬」,展出六件與騷莎相關的藝術創作。「跳騷莎就像談一場三到五分鐘的戀愛,怎麼讓自己對身體的律動感到自在,是很大的挑戰,這是在台灣成長缺乏的經驗。」
卅六歲的邵樂人創作之外的另一身分,就是騷莎舞蹈老師。騷莎是他藝術創作的媒介、觀察生活的窗口,也是文化研究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騷莎改變他害羞個性,還因此認識了同樣熱愛騷莎的另一半。
二○○五年,邵樂人在舊金山藝術學院攻讀碩士,為了平衡苦悶的生活開始學跳騷莎,也探究騷莎的歷史。邵樂人說,「騷莎」西班牙語義原為調味醬或醬汁,指的是拉丁菜的辣椒醬,由剁碎的蔬菜和香料混合而成。
這種源自古巴的舞蹈在美國發揚光大,六○年代末美國以「騷莎」稱呼這種舞蹈。
為了凸顯騷莎和食物、節奏、性等的關聯,邵樂人在錄像作品《騷莎就是醬》中,隨著騷莎節奏製作騷莎醬料,並和女舞者舞上一段。另一件作品《騷莎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則是訪問八位各行各業的友人談論騷莎與生活,如有人以挑戰轉圈數為目標,有人可以從男舞伴手感粗細分辨對方個性,還有工程師因為會跳騷莎顯示具有社交能力而被公司錄取。
特別的是,邵樂人在《史上第一那恰達》嘗試混搭北投的那卡西和源自多明尼加的巴恰達,成為獨創的「那恰達」音樂,創作一曲台語歌《買醉的心》,由那卡西樂手演奏演唱。
邵樂人解釋,巴恰達富鄉土味、多情哀傷的音樂,配合肢體貼近、情慾色彩濃厚的雙人舞,過去曾被禁止公開演出,「我發現台灣舞者廣泛接受巴恰達,我想可能和同樣悲情唱腔、歌詞意境的那卡西有關」,也展現騷莎融合在地文化演變不同的風貌。
【中國時報 2012.07.2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