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璜
Chen Kai-Hua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微影像:策展論述
文 / 陳愷璜

‘社會弱想望’平台:藝術場域裡「無能者」(incompetent)的影像變體實踐

一、當代藝術的『邪惡徵候』:藝術的後設現實(meta-reality)?
以全面性資本邏輯作為社會運作本體是對今日實存世界的殘酷寫照,卻已經無法激起太多人的憤怒!而針對藝術世界,這一切則又顯現出其既有的不真實─不間斷的逆轉─確認生存得以有效的持續。它似乎是在訴說著藝術過往那難以被放棄的「不真實」感所對應了今日的詮釋困境(meta-dilemma)!縱然藝術有著諸多變態上的衍生,莫忘了藝術自身與邪惡無涉、與那興起的「關於藝術的藝術」也無甚掌控上的互為關聯!因此,「邪惡化作操」(evil / evil-doer / evil-doing)成為在此後設情境下鬆動、擺盪自身與自我解放的必要基本操作,它終究協同確認了既有結構的得以持續運作!因此,它脫出了既有的再現階序,快速的搜尋著當下形成傳輸效能的戰略界面,積極轉換所有的內容物以作為現實再造的必要成因。當代藝術冒著被污名化自難與現實的生成違逆!而此後設的藝術現實又如何逸離全面被商品化的危機?
其次,關於這種背景的系譜政治似乎也揭顯出某種事實:即被誆陷曲解的藝術資本路徑發展導致衍生無路。意識形態歷史主義作為知識制域(regime)的持續幫兇,看來已經不只是政治替代性的,更由歷史階段中法律替代的暫時地位,篡奪諸新生成事件的政治現實及其意義內容,形式上則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荼毒著此衍生系統,滲透之縝密及糾纏實難以扭轉!它最為激烈的殺傷力在於:令藝術只能棲居在「屬於某種永遠內部或外部」的象徵想像,要不就只是商品利潤誘導下的物件生產與製作因應,而面對進行中的世界整體,則只能猶豫停步、卻步迷失與實質退步?

二、‘弱想望’紀事:作為成功的『社會無能者(social incompetent)』
世界都會化階段所生成的此一身分現實-社會無能者-指稱的並非只是針對社會化歷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各類弱勢社群而言;它亦相對的基於某種職能專業的技術控制與排除、知識範疇的權力區隔、異領域間際的政治斷裂以及所有因為社會碎裂化所形成激烈資源落差,所導致現實強力差異而生成的人們都可通稱為「社會無能者」,並且它是一種複合式的身分。因此,每一個人都將在某種都會皺褶擠壓下成為無能者,成為被徹底或片面宰制的轉換對象。社會無能者實際上正是世界社會構成的主要組成份子,而他們的弱想望直指的正是此巨大集團可能的基本生存人權整體,而這種脆(微)弱性(fragility)的凸顯卻往往是最為強大的社會及其歷史真實反差所在,裡面揉合了人權政治與權力慾望的複雜倫常關係。既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也正是可能升發成人類全面的發展關鍵!這裡面的對應關係統攝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內部結構與外部運作的持續。以「對抗及批判」作為它的基本實踐觀念。但是社會無能者如何能在抽象的社會資源政治中掌握有效的現實操作平台,這立即成為當下的緊迫訴求!在當代藝術的實戰備援呼應下,可能有什麼改變?轉換與介入的可能性是:犬儒化的當代人性基礎?需要被圖示的所有說明性指示?那難以被確認的個別化操作程序?或者是準確的(precisely)惡搞徹底程度?

三、現在,回顧如何?
它必然的要在所有的可能運作路徑上遞減能量(包括:物理性的重量、積體、形態、物質特性甚至是政治性色彩呈現…),如果這種陳述直接指陳了關於製造的技術科技的關鍵地位,則商品化的政治性生態是否可能以另外的層次議題來介入。此處則快速跨越到以影像歷史來作為必要的回顧基礎,特別是在過往20世紀政治的範疇與醫學的臨床領域裡,影像均被賦予了高度對於『身體』的確實控管與照護。而此種改變的機制─指身體與影像之間─徹底的並未真正在我們(台灣)所使用的語言歷史中有過任意的文化連結徵候;因此,運作功能上,我們只能採取近代一般跳躍的消費模式與經濟化的實務進路來解決這一類的歷史內容問題!因此,廣義影像歷史的重新再回顧,事實上也比擬著重要武器(機關槍)的殘酷發明與演進!它如何可以再次被決定、如何可能被決定,正關鍵決定著影像在此的某種僅存的起始點可能!
其次,『當一切感受(Perception / Intuition)都不再有效』,我們還有什麼?那「關於什麼的什麼」(後設詮釋)如何成為藝術的替代制域?如何繼續這反覆不斷景緻切換場景的人生!例如:由那媒體擴延而來的虛擬旅遊、大自然奇觀、科技奧祕、生命探究、歷史回顧、…等恢弘視域,加劇了藝術的可能轉移,模移之餘似乎也更趨迫著對於科技界面的仰賴與依靠!『關於藝術,我們還有什麼?』在今日依然成為有效虛擬式的提問!如果它不獨停留在哲學對於物質性的抽象理解上並且視之為藝術的必然要件的話,則現實顯然再次嚴苛的批判著我們所稱謂的藝術可能!至此社會全面潰散,世界讓我們開始仰賴災難建立美感,無窮盡的厄運正接踵而至,無一倖免。沒有災難已經提早成為明日(新)世界的奢侈想像!剩下的將只是無間斷系列被成像出來的影像證據報告!並且,我們都成了有在場證據的證人!後設影像在此則調節了他者的無奈與痛楚,避免直接涉入苦難情境之中,那難以經常承受、日日承受的龐雜即時事件裡。現象的框架何以成為更有參照價值的實踐方法論來承載這些稍縱即逝的影像內容?──『關於藝術,我們還有什麼?』至此依然成為實踐意志的重要提問。

四、作為戰略實踐的必要─針對無能者的解放─影像變體
由世界現實的全面潰散所對應的縫隙而言,現階段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強力戰略實踐」。世界本身的碎裂拓樸化正快速提供也導致了影像成為現實裡解放的有效武器。於是,無能者將紛紛成立『電影公司』!它可仰賴此容易實現的新類型社會集體制域-在捨棄工業化成本的現實上,發出聲音!-『電影公司』在此作為個人到集體的有效機構生產性轉換。可作為需要世界重構的結構單元,以及主體部署下的權力元件單體。這既是對於無能者的重大藝術聲稱,也是再次對於主體-身體、知識、權力-可能的社會基進改造。更會是哲學賴以展開範域的重要批判基礎形塑原因。我們給它的暱稱是『微影像』(bio-images)。薄質化介面成為抵抗當代暴力制域的實踐基礎。觀念退位成為重構磐石。而主體的變異能量則關鍵著無能者必要的絕對閃現。自反性在此也成為跨越的必然。這樣的世界面貌開始描繪出了一個極高的可能性:從「油漆行」到『電影公司』。然而,這既不是改行,也不是轉業!它其實就只是此殘酷世界的政治性總成技術控制下的拓樸必然。相對而言,也就是無能者場域的無能者實踐作為,而這種生存法則並未叢林化,亦不是某種社會反撲。反而可視為是它適應立足於都會內部的戰術因應罷了。因而,以「計畫」、「策展」來進入此生態之中,著實是為了能從實境中發現策略的具體意義。當然也因為這樣的總成觀念,因此如何以極低量的技術需求來完成這樣的社會部署也將是一大實質挑戰!於是我們開啟了這樣的一個實驗計畫──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而這些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所積極需要的將是對自身的初步繳械與藝術武裝的解除,重新回到到無能者的真實處境之中!網路上無處不在的諸多劣質影像已經全面性的導致了整體世界的持續大改變,無能者影像也將成為無力的殘酷世界之最低等級的有效良方!而我們正試圖在這種基礎上,演練形成極致的影像解放之差異力量!其次,在此生態的獨特教養中所必須具備的積極概念:『每一次的孤注一擲,都要贏!』。其中,必要的藝術退卻(retire)─以退為進─就是在『必輸的現實』中看見社會絕望中弱想望的皺褶可能。屬於絕望中的希望(L’espoir dans desespoir)。而今,這已經不是一個可能被想像與象徵解碼的賭局。就某個面向來說,社會整體的「運氣驅力」已經因為人為政治因素而散逸無蹤。同樣,當一個藝術環境用了不精確的遊戲規則在進行著不規則主體的社會賭局,下場將是毫無勝算的!並且與所有的藝術賭局也將毫無牽扯,只是社會的全面潰散與敗亡之必然。全球化的世界輪盤所拋擲出的經濟現實,亦誘發著政治的趨勢開始靈敏轉向,所有的民主主體也都極快速的被再次的商品化成為可資交換的資本籌碼。同時「孤注一擲」也意味著「主體孤立的現象化」成為政治現實,成為那戰略所敵對的假想敵。藝術的無能者化在此則彰顯了自身的自為與自在強力質素,而且保證「每一次都不能贏」成了藝術的某種對抗箴言!那也是當代藝術所僅存的針對社會性微弱反饋的可能!逆轉的正是社會弱想望的集體實質!而形成此種強大事實的唯一門檻:以最低度的商品來解除商品化的重大危機,並且藉此機制獲取藝術與社會的互為介入之極大化可能!

五、從世界徵候回看島嶼現實:藝術的強力反身與微弱對抗
前述關於轉換與介入的可能性涵納:犬儒化的當代人性基礎、需要被圖示的所有說明性指示功能以及那難以被確認的個別化操作程序與準確的(precisely)惡搞徹底程度、…等,的確都是今日的微影像化作操良策,也已經逐步的在新世代間的實踐範域中成為現實、成為日常性本身。它們都直指影像擴張在今日的播散(dissemination)實況。而所謂的世界徵候與島嶼現實之間到底該進行著如何的關係比對或連結?概略的說,全面的政治經濟學化是一道目前全球化的文化資本現象,而在台灣這原本即為我們的唯一政治現實,而且只有它才可能在『政治性實體』以外的文化範域有所跨越!因此,這提醒著我們,當影像足以涵化為微影像時,則它貫穿在實虛擬介面中的實效將大幅躍進,不獨技術介面的門檻降低,以一般任意性的機具基礎即可能發動全球性的有效社群運動,對於無能者的世界正是重要的啟發與運作推動。特別是在兩種端點之間,一為以資本市場為目的的操作邏輯,一為以介入運作機制進行游移的揭露者;兩者之間所形成的並非單純的對峙,反而更趨近於以相同的邏輯原則進行挖牆角的實踐批判,即以此做為對抗觀念的基礎而達致「強力反身」的具體作用。而且必須要牢牢記住:藉由影像的「強力反身」─微影像─在今日成為唯一的可能出路!

六、結語:『平白給自己一個機會!』
從質性運算上來看,目前持續積聚的所有藝術現實,都已經是屬藝術上的多餘!那怕只是一個機會!而那平白的機會正是:最終以「微影像」對社會重生的積極反撲!因此產生了『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的實驗計畫,來作為擴散播施的前置演練,到底藝術世界能如何看待如此的計畫事態與現實演變,藝術對自身的徹底轉向是否也助益了社會的差異生成,端賴影像作為生活必要的識認是否已經擴散開來。此刻,暫且將美學性的圈圍、定義與提問──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即言明:「我們所謂的影像,是某種存在多於觀念論所謂的再現表象,又少於實在論者所稱的事物,這種存在位於事物與再現表象之間。」──與予懸置,回到那微弱的實體社會想望:以影像播散並轉換世界。它依然有著許多關於影像的參與熱度與實踐能量!
因此,我要再次的強調:這個計畫的前提原則是「承認這是一個無能者的世界」;它成為一個平易近人的對話交換平台;它提供無能者集體的反制武器-諸眾微影像製作;它既鼓勵也平復了過度被影像操弄的反身解放;它提供最低門檻簡易的實踐方法與工具;它是社會無能者的成功起點。在網路上已經成為重要互動對話與形成運動的諸眾影像路逕,如今正逐步掌握了世界整體的直接脈動-世界無能者解放的必然成真。

-----------------------------------------
「微影像」(Bio-Image)─影音微生產及其日常佈署

生產力=(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科學技術
我們總是設想著:如何得以更為有效的從日常生活
的基本選擇中,發現與他者的可能關連


針對弱想望紀事:作為成功的『社會無能者』之概念回歸

世界都會化階段所生成的這種身分現實-社會無能者-指稱的並非只是針對社會化歷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各類弱勢社群而言;它亦相對的基於某種職能專業的技術控制與排除、知識範疇的權力區隔、異質領域間際的政治斷裂以及所有因為社會碎裂化所形成激烈資源落差,所導致現實強力差異而生成的人們都可通稱為「社會無能者」,並且它是一種複合式的身分。因此,當代每一個人都將在某種都會皺褶擠壓下成為無能者,成為被徹底或片面宰制的轉換對象。社會無能者實際上正是當今世界社會構成的主要組成份子,而他們的弱想望直指的,正是此巨大無形機制集團可能的基本生存人權整體,而這種脆(微)弱性(fragility)的凸顯,卻往往是最為強大的社會及其歷史真實反差所在,裡面揉合了人權政治與權力慾望的複雜倫常關係。既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也正是可能升發成人類全面的持續發展關鍵!這裡面的對應關係統攝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內部結構與外部運作形式的有效整合。以「對抗及批判」作為它的基本實踐觀念。但是社會無能者如何能在抽象的社會資源政治中掌握有效的現實操作平台,這立即成為當下的緊迫訴求!在當代藝術的實戰備援呼應下,可能有什麼改變?轉換與介入的可能性是:犬儒化的當代人性基礎?需要被圖示的所有說明性指示?那難以被確認的個別化操作程序?或者是準確的惡搞徹底程度?因此,在本文特別討論到的藝術團體中,他們都個別的針對此擬造系統做出「生產環節與機制」的選擇,亦即透過社會弱想望(無能者) 〔註1〕的影音權力擬造平台-干擾式影像成為生活同時也是藝術續存的日常生產實踐。

發生中的計畫式事件

由此概念回顧所"平行參照"出來的計畫後續,指當代「微影像」(Bio-Image)之具體想像:影像的擬造生產系統(the simulation chain of production)。以此系統來進行干擾式生產;亦即試圖對質於既有工業化體系的消費宰制與資本控制,形成針對整體參照系的干擾可能。這個擬造鏈結-以其道還治其人之身-試圖在其既有資本社會生態中形成異質的增添與攪動,特別是對於內在既有的權力(結構)關係﹗當然,它的攪動速率如何得以完成這種預期,目前顯然是完全無法預期的﹗它的個體性就是微弱,微弱到不足以成為評估,這就是無能者的極端現實﹗也就是無能者的絕對想像與實踐。本文直接的實例:自2010年年初即開始運作的國藝會專案計畫:微影像。該計畫所集結的差異藝術團體〔註2〕,正是在這種既有的生產機制中,試圖有所翻轉或者有所逃逸,他們的組成樣態與計畫內容分別概述如下:

(一)、豆擠咖道具組-豆油間片場系統建置:擬造的片場。
該團體計畫者描述著:「關於自營片場與電影院想像與實踐--自拍、自導、自演。如同在「油漆行10年」的紀錄片中,最終以「影像」呈現在一個與真實脈絡切割的影格中。不論是動或靜態的影像(影片),都某種程度的讓「影像」成了主體,而其所負載的內容則成為「布景」。就算是背負著「紀實」使命的非劇情片,片中所呈現之影像也將冒著被反轉為布景的危機,一如當代藝術時常製造了一些布景,然後冒險將布景視為真實。」

(二)、服務處:我們需要一台BMW。其團體主張有二:
1.關於社會實踐的未定域以及其中影像所爆發的問題持存的能力。朝向外部連結的關係性的「摹本生產」。
2.關於生產:只好以錯覺面對錯覺。成為「非電影」:一種繞過電影所形成的某種慣性狀態的影像實踐。對照了更為龐大的社會錯覺,一種以錯覺為前題的未定性實踐反而顯的現實,在這個以錯覺面對錯覺的過程中,這裡面同時包含了身體的政治能力以及影像的政治能力,影像,做為身體的延續及再造載體,這個影像政治能力試圖導向外部卻不直接連結於外部,不以連結商、工業為目的 (可能也無法),也不導向於大量個體的經驗性描述 (記憶拍攝),而藉由通過外部事件的翻轉運作,一種未定性的實踐,並通過影像根本的可能性,提醒我們一直須要去面對的一件事:生命如何在社會中耗損。

(三)、復興漢工作室:暗黑海綿─陽光沙灘。該團體在台灣某不知名的乾旱河床,進行一場利用風景偽裝的人體彩繪與外拍的活動,並聲稱這是一場最新穎的時尚影音外拍。試圖延續過往對他們所謂「空白存有」之能動性的好奇進行無厘頭的全面實驗。

(四)、吉田工寮:「航行:找尋-林格聖與蔡坤霖的紀錄片」。一種生產流動性偶遇的藝術家創作倫理紀錄片。內容係針對所有參與計畫的藝術家人物,進行隨機採訪而成的計畫中的計畫。一種處在內部循環發酵的封閉性影音採集式生產。

(五)、不只我工作室:影像機制--社群集結實驗--任務編組之微連結。以「諸眾」的社群觀念進行實驗,「不只我工作室」不是一個先行存在的團隊,而是一個通過不同創作計畫連結出來的社群集結實驗。「拍攝」在此有兩個意義,一是以各自的微拍攝作為社群連結的行動,二是各自的創意拍攝主要基於對文化與藝術之關係的思考。並透過這些微影像進行溝通與對話的基礎,其自身就指向「記錄」,換言之,藝術行動如何能夠進行更為積極的文化記錄。

(六)、打開當代:平行拍攝--阿甘計劃。藉由現實阿甘個人的某些特質與喜好所對應出與打開-當代之間的認識與情感,以類似側寫或隱喻的方式回看打開-當代種種的歷史,並以此企圖作為當代藝術社群中關於替代空間的某種提示。阿甘此人著迷於二次大戰期間的世界戰況,在當今的生活中幻想與現實的壓力交織緊密,似乎經常壓的他喘不過氣來。這個影像計畫就是以阿甘的幻想世界以及他與打開-當代之間微妙的關係為基底,透過邀請阿甘一起進行幾個行動,例如逃離城市、旅行、野餐或是身體的勞動等,呈現出諸多關於生存方式的逃避與現實。

(七)、乒乓:乒乓希爾頓--強調這種微影像是一種碎片式(fragmental)的建構方式。透由一種類似廣告的影片屬性,承載關於乒乓這個空間的日常狀態,將微實踐變成日常景觀的變異形式。不尋常之未定至此持續召喚著微影像的諸種例外可能,並且微分化了每一層貼合進日常生活中的影音薄質以作為此實踐之實質因應。

(八)、國家氧:影像的類工業化生產--該計畫聲稱:擬以一部影音預告片形式,作為替代內容本身的影片。即在看該預告影片的時候,觀眾其實看到的就是影片全部,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預告片」背後的「完整影片」。計畫結果將以一部名為「黑幫」(The Gangster)之影片作為最終的計畫提呈。

(九)、微影像策展小組:負責論述生產與持續計畫之對話調度。以非封閉性對話迴圈,示範此系列影音生產性的可能。

正在拋擲出的真實指認及其現實擴延

該計畫的對話擴延:就問題意識的指認而言,它的現實基礎為何?如此的社會強力實踐需求,如何波及藝術的思考及操作?形成這種邏輯判斷的藝術政治想像,是否存在著確定的客體對象?溢出藝術系統的整體思考及實踐操作,有著如何的域外想像?針對這種樣態,我們的社會是否能有對話的能力或者機會?

規訓所構成的知識、權力、主體三個面向的異質聚合
以及此聚合所產生出來的社會效應與對於人的形構、
改造、管控 …。

被壓迫者的傳統告訴我們,我們所生活的「例外狀態
」不是什麼例外,而是常規(rule)。我們必須達
到一個和這個洞見相符的歷史概念。這樣我們就會清
楚地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引發一種真實的例外狀態
,從而提升我們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的地位。
──班雅明,《論歷史的概念》


轉換中的「例外」現實,對質微生產實踐展呈

透過全球化批判的層理脈絡證成,當今世界實質上幾已是一個無法狀態的社會,生命被棄置、驅逐於法律之外,即成所謂赤裸的生命(bare-life)-指沒有受到政治權利與法律保護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生命狀態,並非只是被法律排拒在外的少數人所面臨的特殊處境,而是生活在現代國家中的所有人所面對的一般境況-因此,例外狀態早已經成為一種管理典範(government paradigm),成為一種權力技術,例外狀態也已經成為規則常態。它因此不僅是司法─法律關係的現象而已,而是整個社會領域都可被捲入例外狀態的邏輯之中,從而形成各種無區分的狀態〔註3〕。這種狀況,正如史密特(Carl Schmitt)的名言:規則無法闡明什麼,但是例外卻可以闡明普遍;例外說明了規則,並且証成了規則。例外的決斷是一種既排除又納入的過程。參照這種證成同時也就闡明了影像身處此現況中並對應了過量恐懼,成了關鍵的現實:瘋狂的時刻。一切既試圖逃離現實,也預示了受著威脅的各種瓦解。也經由此矛盾衝動彰顯了它必然的強力辯證關連,效度于焉生成。而在生產關係的交換系統中,商品化亦驅力了它從抽象價值的必然轉向物體(商品化自身)。基於生產關係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此複雜的經濟結構: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以及產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決定的消費關係等諸面相。由此,總成出屬於生產力的本質縫隙,而微影像在目前所能掌握的縱然尚不是全面性的現實,卻正是在重建中那繁複縫隙裡各式差異關係網絡的日常視野!而此種關係網絡的重建,正是由藝術到社會的最大可能變動。同時,為了擺脫制式的展呈現實與生產機制的再現政治,微影像總在某種微分的生活與生產嘗試中,以既非屬於當代藝術慣用(指空間裝置或封閉性黑暗的空間配置)亦非電影工業生產環節中(指一般熟悉的娛樂階梯形電影院空間)的例外形式-促成新事件-作為它凸顯此例外之藝術社會可能。
當然,各種現實都是試圖逃離所謂真實表現的徒勞嘗試;真實的表現預示威脅著各種瓦解、創傷、失落、憂慮等。根據並進而構成悖論,真實才得以出現;這個悖論為:一個系統只有在不能系統化其自身的構造原則時,才能建立自己內在的連貫和統一。現實總是真實的一個「虛擬」現象;一個永遠都不可能超過真實或取得自我平衡的虛擬。正是這樣的社會是如何的不可能?不斷地在決定行動,但最終還是以不斷地正在決定作為終結。因此,主體的持續性就是對所有存在的根本否定。主體就是真實,所以每一個對主體的抵抗最終就是對真實的抵抗(紀傑克所謂的:根本否定性或死亡驅力之屬)。最終去除主體,也就意味著去除這種令人不安的過量〔註4〕。
因此之故,在該專案計畫原初的「真實」想像中,正是比擬著現實中廣佈遍置全台灣各角落的實體7-11、全家、萊爾富、… 等的各式日常便利商店通路系統網絡,來作為影音生產播放流通運用的實際機制。以此平台令微影音的微生產得以全面性的進入日常生活之中,形成成為現實直接佈署的基本生活工具。它的可能效度將直逼此「真實」想像政治的不可能。而目前我們尚在觀望著這最終的展呈,將以何種樣式來回應此內容樣態,而進入我們的日常現實之中!
這個計畫,不無可能,最終將可能只是一個平行於真實的隨機起點!

------------------
註1〕:引用自「'社會弱想望'平台:藝術場域裡「無能者」(incompetent/ignorant)的影像變體實踐一文」,作者陳愷璜,2009年12月。指出:世界都會化階段所生成的此一 身分現實-社會無能者-指稱的並非只是針對社會化歷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各類弱勢社 群而言;它亦相對的基於某種職能專業的技術控制與排除、知識範疇的權力區隔、異 領域間際的政治斷裂以及所有因為社會碎裂化所形成激烈資源落差,所導致現實強力 差異而生成的人們都可通稱為「社會無能者」,並且它是一種複合式的身分。
〔註2〕:指從2010年1月,即已經開始的國藝會專案策展計畫。請參閱該計畫之網站詳細計畫資料內容,painthouse.myweb.hinet.net/bioimage-home.html。
〔註3〕:所謂的例外狀態,就是透過懸置法律(憲法),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措施進行治理的狀態。阿岡本認為,主權與法律的主要目標就是捕捉「純粹的自然生命」,使之進入法律關 係,因此,他認為主權權力的原始目標就是製造「生命政治的身體」bio-political body,使之成為「裸命」bare-life:「製造生命政治的身體是主權者的原初活動」﹝It can even be sai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a biopolitical body is the original activity of sovereign power.﹞)。
〔註4〕:《與紀傑克對話》, 對話三:現代性的主體-虛擬和真實界的易脆性(p.85-115.)。 巨流圖書出版 2008.

----------------------
展覽名稱:[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
主辦單位:文賢油漆工程行藝術家工作坊
活動地點:台南映演地點/豆油間俱樂部、台北映演地點/乒乓藝術工作站
活動時間:2010/10/29~2010/11/20
策展團隊:陳愷璜+文賢油漆工程行
參展團隊:
[國家氧] 廖建忠、歐佳瑞、賴志盛、邱學盟、葉介華、李基宏
[吉田工寮] 蔡坤霖、林格聖
[乒乓] 陳豪毅、陳萬仁、邱建仁、林厚成
[服務處] 林昀橋、賴俊泓、高俊宏、林昭宇
[打開當代] 范曉嵐、徐建宇
[不只我工作室] 黃建宏、黃慧瑜、葉佳蓉、藍建庭、葉振宇
[復興漢工作室] 李承亮、陳亮璇、彭致穎、王世邦、石政哲、朱倩儀、吳其育、黃湧恩
[豆擠咖道具組] 翁廷楷、陳惠菁、王瑞亨、林益群、林佳勳、張晏慈、蘇靖寒、簡鉦欣
相關網站:
http://www.zoomout.com.tw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show-newsinfo.asp?Ser_no=13448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