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日常戰爭」幕後製作 :《預言》、《日常戰爭》、《扁平世界》
文 / 袁廣鳴

Behind the Scenes: The Making of Prophecy,
Everyday War, and Flat World

本次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個展,共展出7件作品,5件舊作分別為2014及2018年的作品,2件新作完成於2024年,分別為《扁平世界》及《日常戰爭》。關於作品的創作想法及概念,在個展的專輯出版中已用了2萬多字敘述,但在技術及形式上,並未提及。《現代美術》主編雷逸婷建議可以在本刊上介紹分享作品的製作過程,我覺得這樣很好,同時可以當作此次個展專輯的一個補充。

在我過去的個展中,每次個展,都會實驗一個對我而言是新的,或者未曾嘗試過的新技術或形式;我認為,在媒體藝術的創作中,技術及如何製作是相對的重要,有時甚至是作品的核心,它不太像傳統美術發展那樣,它是隨著當代科技的更迭而產生相對應的作品,甚至藉由新的技術或蓄意的錯誤使用技術,進而產生新的美學及觀念。

技術與藝術的關係,猶如跳探戈一般,時而貼近、時而遠離,所有各自發展的動作都是在精確的同步下進行,這不禁讓我想起,2千多年前的莊子就已提出了相當深刻的想法,而這想法竟有兩種非常極端不同的看法,例如在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養生主〉篇的「庖丁解牛」,庖丁需要「高超的技術」,讓刀子在牛的筋骨之空隙中滑動切開,所以刀子始終銳利如新。但在〈莊子・天地〉篇的老人卻「不屑技術」,他認為一但使用了技術,則會產生「機心」,有了機心則純白不備,神生不定;所以老人說:「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所以莊子對於技術有著如「道」般、體得的高超技術的想法,也有著「機心」,對於技術反身性思考及批判的想法。

以下配圖,有的會附上QRcode 連結Youtube 的影片,那些影片是我這3 年來在工作的時候隨手拍攝紀錄剪輯而成的;有時後我們會覺得,幕後的製作有時比完成後的作品有趣,我想那是因為,當我們了解了作品的製作過程中時,似乎更能深入作品的想法。

《預言》製作/幕後

雖然《預言》是2014年的動力裝置作品,但一想到這個機械要跑7個月,著實令人擔心,為了要讓這個作品可以順利穩定地運作整個展期,則檢討了所有細節,重新製作。(監製黃湧恩,製作洪羕喆)

長方形餐桌上,放著IKEA風格的白色餐具及蠟燭,餐具中無任何食物,由其排列的方式可看出是一個用餐的場景但用餐到一半的狀況,這樣的一個溫馨場景會突如其來地發出巨響,桌子似乎被重重地一鎚,震動造成桌面上的餐具、酒杯、湯匙等互相碰撞而發出聲響,聲音低沈又刺耳,因為敲擊是隨機的,所以無法預知下一次的敲擊。

之前這件作品,每天都需要展場人員幫忙歸定位這些餐具,為了省掉這些人力及避免人為的餐具定位出錯,桌布下的桌板後來都有CNC銑床洗出相對形狀、淺淺的凹槽,外表看不出來,讓這些餐具的震動都在預定的範圍內。開幕前,普宮管理人看到這件作品時說,一定要圍起來,不能讓觀眾靠近這張桌子,原因是如果讓觀眾靠近的話,他保證百分之一百,桌上的東西全部會被偷光。這讓我很驚訝也很為難,最後我還是選擇如同過往於國內外展出的方式,不圍起來,讓觀眾可以自由的環繞這件作品,開幕後幾天,一雙筷子及筷架被偷,後來更改展場工作人員的位置,更靠近這張桌子,時至目前還未收到餐具被偷的通知。

《日常戰爭》幕後製作

本件作品為單頻道、無縫循環的錄像作品,從影像中可以得知,場景像是一位男性中產階級的單身套房,風扇轉動著吹著,桌上放著一杯咖啡,彷彿主人臨時有事,暫時離開了這個空間。

鏡頭是以直線穩定地前後來回移動,像是掃描機似的、不斷前後掃描這個居家的空間,影片中最主要的聲音來自於電視,而電視呈現的似乎是一位Youtuber 正在直播介紹一款網路線上的戰爭遊戲,隨後直接玩起這款戰爭遊戲,並同時分享講解他的體驗;沒多久,場景中突如其然地一個爆炸聲及玻璃破碎聲,同時同步於電視中網路戰爭遊戲的爆炸聲,場景中的一扇窗戶被炸了一個破口,然後其它窗戶玻璃陸續被炸破,室內的物件也一一被擊毀,似乎是有著不知名的幽靈戰爭機器,將整個房子破壞成像是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地來回移動中,廢墟般的房子慢慢回到原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原貌:陽光開始變化,閃娑的光線渲染了整個室內,彷彿是一個超現實的場景。

當4年前想到要拍攝這樣的作品時,我知道第一個要解決及實驗的技術,就是需要一個可以前後穩定精確移動的拍攝系統,以及除了火藥爆炸外,還需要研發一套利用空氣壓縮的空氣砲機及空氣槍的系統。我知道這些實驗會花很多的時間,所以就時間及經費上、以及技術上可以完全自主地考量下,我選擇了在自家相對狹窄的工作室中,自行搭建了所有的拍攝場景、道具及機械裝置。

最後,我研發了一套滑車動力系統,使用步進馬達及軌道,配以精密程式控制每次直線來回的時間,然後以高速攝影機Wave分別以每秒24格及240格多次拍攝,最後再合成每次拍攝所需要的局部或片段。

雖然前後3年的準備、實驗 、以及親自搭建與建構所有的細節,但在最後拍攝完畢時,回過神來看拍攝後的現場,如同廢墟,有著觸目驚心之感。

《扁平世界》幕後製作
本件作品為單頻道、無縫循環的錄像作品,影像呈現不斷飛嘯往前、筆直道路的景像,風景不斷快速地改變更替,唯一不變的是,畫面的中心點及透視始終如一,觀眾隱約可從道路、兩旁的建築物、風景及路標文字等察覺,這趟旅程似乎是從既熟習但又陌生的市區、鄉間、海邊及高山,然後到不知名卻又非常類似的道路景象、持續前進。

《扁平世界》的製作,一開始需要一個API介面軟體,可以自動化的一張張下載我所選定區段的圖,這部分是由鄭先瑜所開發,前後花費一年整才終於完成。這個介面可以讓街景被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下輸出一張張的360圖片, 例如中心點及透視等,讓不同的街景有著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主要是想讓鏡頭經過了不同的街景,卻有著類似的景像之感。

製作的各式清單

街景景點的選取,是以臺灣代表性的街景開始,例如城市、鄉鎮、高山、海邊等,再運用AI,以圖搜圖配合大量人力的方式,在世界上搜尋相關類似的街景並串連起來,形成一個不斷往前的迴圈風景。

從回看過去實拍的公路電影到21世紀的數位時代下,本作品的影像全部來自於網路上的資料庫,一個網路運算的新公路電影,看似類似的道路影像,卻是無縫接軌式地橫跨了不同的國家、整個世界的街景,在無國界(全球化)的網路裡頓時成為了「扁平的世界」。

經緯度/國家及地區清單

因為Google Streets View自開始到現在,其中系統及拍攝的上傳方式的規定,歷年來改了好幾次,所以我們新開發的介面,無法針對較舊的系統及某些因軍事等考量的國家順利下載,有將近一半的機率下載下來都是空白的資料或時間序亂跳的圖檔,這時則需靠大量的人力來除錯。

最後挑選了100個國家、305個地方,剪接的順序以海、荒野道路、郊區、橋、縣城、市中心、美術館、縣城、橋、郊區、荒野道路、海、雪地為影片的結構、10分鐘無縫循環。(配樂張永達)

我們一般打開Google Map的樣子,如果我們點右下方「小黃人」後,則會出現藍色線條部分,如左圖,那就是表示有Google Streets View國家及地方。從中可明顯輕易地看出,沒有Google Streets View的國家,基本上是經濟上較弱勢的國家,如非洲大部分的國家;或無經濟效益的地方,例如經緯度加拿大以北的寒冷地方;或有戰事的國家,例如阿富汗及中東等;但以色列例外,相反地非常密集;南韓有,卻無法使用,可能基於軍事安全?或共產國家,例如中國、北韓、古巴等,但俄羅斯部分區域有。從這些Google Streets View分佈的地方,可以大致理解其與政治,軍事及經濟緊緊相連的微妙關係。

(原載於:現代美術No.212,頁112-124)
 
 
Copyright © IT PARK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