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袁廣鳴
文 / 袁廣鳴

媒體藝術 新的合法工具

--我小時候是學水墨、書法,高中學西畫,上大學大概畫了一年,我就開始做一些copy art,就在用影印機的過程當中,用手去動一下印的東西,然後就會產生一些變形,我發現我好像對活動影印比較感興趣,在大學的後幾年都是做有關錄像雕塑或是錄像裝置的作品,畢業之後就有做一些有關錄像投影的裝置作品。

--我們美術系的嘛,好像不管怎麼畫,畫完總覺得好像會重覆過去那些大師們的作品,好像一直逃不出這個範疇。那時的資訊很少,但是我們已經知道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因為他的關係,覺得錄影也可以當作一個創作的工具,就說好像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合法工具,所以就建立了信心,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就是因為那個領域很新,它值得被開發的可能性就變很多,所以當我悠游在活動影像領域裡面的時候就覺得舒坦多了。

--後來沒有再畫畫是因為很多東西牽涉到時間性,繪畫實在很難去表達有關時間性的東西,就這個媒材比較不貼切,每個創作方式應該要善用每種適當的媒體。

--其實當初做錄像的人大部分都想拍電影,都有電影夢,那我就是因為沒有錢拍電影,所以只好做錄像,所以我那個時候的東西有點擺盪在實驗電影跟觀念性的錄像作品之間,其實也不那麼清楚什麼叫錄像藝術。那這個媒體的魅力就來自於時間上的表現,而且在時間的記錄之外還有聲音的表現。

探討影像的虛實問題

--因為對電影有一些熱情,所以就拍了有點類似實驗電影的短片,然後又慢慢跨向比較觀念性的錄像藝術,然後不太滿足就試試看錄像雕塑,比如翻模翻一個腿,然後結合電視做成一個錄像雕塑,但不管怎麼做,總覺得有一個電視四比三的框框。

--那時候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個科技藝術中心,有一些蠻好的設備,我就借了一台投影機試試看,因為用投影機就沒有所謂電視框框的問題,然後投影直覺就是圓的,是盤子,那個內容大概就是反應自己對生命的一些看法和體驗。

--「盤中魚」,是一個很漂亮的金魚在一個很漂亮的白色中國瓷盤上,我們看到魚的影像一直在框框裡游,可能是悠哉吧,但是它一直游不出那個框框。你看一秒鐘跟看十秒鐘或一分鐘,每一個時間點的感受會隨著時間慢慢加深或減弱,這中間是有變化的,

--那時候是在討論虛實的問題,可是真正來講還是反應我當時的生命經驗。

-- 1992年,我在伊通公園辦過一個個展,那個時候就有展出「盤中魚」,還有幾個像實驗電影的短片、一個裝置和大學時的作品,我是拿這些東西去申請德國的獎學金,我在德國四年都是靠獎學金完成我的學業。

影像的對比 反應疏離經驗

--我在德國做的作品都反應當時的生活,因為剛去嘛,語言的隔閡蠻大的,所以其實蠻孤獨的,也有文化上的差異。

--「籠」是我在德國的第一件錄像作品,我把攝影機固定在鳥籠下面,鳥籠裡放一隻白紋鳥,然後我就提著這個鳥籠散步,然後騎腳踏車繞了幾圈。鳥在籠子裡面是一個顯喻,那很明顯的反應我當初的生活狀況。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當我晃動籠子的時候,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那個被晃動的籠子至始至終都不會動,晃動的反而是籠子外面的世界,就像「經過」一樣。

--「經過」這個單頻道錄像作品對我來講是我第一個performances video,表演性的錄像藝術,我到我居住的那個城市的郊外,往後走,走得非常非常緩慢,然後剪接的時候倒轉過來,就變成我很正常的往前走,那其他人都以比如說五百倍的速度往後倒退。

--相對,是我這系列作品很重要的概念。速度的相對,行進的相對,或者時間的相對。

個人獨創的月光粉作品
特殊的視覺經驗


--「呼吸的黑光」用月光粉這個東西,它是我在美術社發現的一個材料,有時德國人畫油畫會加進去,它吸光,會在晚上釋放光線,我買回來試試看,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塗抹啊,加上不同的溶劑,塗了一個東西就放了一個剪刀到桌上,然後燈關掉。我本來要睡覺,可是我突然想到什麼事情,我把剪刀拿開,發現塗了月光粉的面板會發亮,但放剪刀的地方是遮住的,所以有一個剪刀的形狀在上面,意思就是說被遮掉的地方是暗的,沒有被遮掉地方是亮的,那時候我就很興奮,就開始想如果我投一個風景幻燈片在這個平面上會怎麼樣,就馬上試,然後再把幻燈機關掉,然後這個風景的影像就會在這個平面上留下來,只是變成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然後消失。

所以我就把月光粉塗在一個面板上,然後藉由動力讓這面板前後移動,那個視覺太奇妙了,是我們很少有的視覺經驗,它會有一種冥想的感覺,你在現場看的時候會覺得好像看到一個凹進去的黑洞,但是這黑洞又會慢慢往前和退後。這件作品就是「呼吸的黑光」。

成像、消失 看見時間

--就是從1996年這樣一個因緣巧合開始,我又想把粉倒在喇叭裡面,再把我的臉投在上面,毫無疑問我的臉就會在上面,是黑白的,然後我就想如果把我的聲音從喇叭放出來會怎麼樣,比如說吼一個聲音,啊…這樣一個聲音,喇叭就會震動,粉就會跳,可是我們在黑暗當中看的時候不是跳,而是那個影像慢慢扭曲,然後整個毀掉。等下一次再投影像上去的時候,它又成像,然後嘶吼的聲音進來它又被摧毀,所以就不斷地成像摧毀、成像摧毀。(嘶吼的理由)

--「跑的理由」在呈現上的確有比較多技術上的嘗試,就是投影機的旋轉問題,它的螢幕已經不是一般的投影螢幕了,是月光粉的螢幕,所以投影一個跑的人在上面、關掉投影機的時候,那人的影像會留在螢幕上,所以在那360度的螢幕裡面就會呈現不同奔跑、蹲著或者休息各種姿態的影像,但是他會隨時間慢慢的消失掉,所以每個影像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有的即將消失,展出的時候還有很重的、奔跑的呼吸喘息的聲音。

持續不斷的實驗精神

--「難眠的理由」那作品主要是靠人的靜電去控制作品的影像,就像有些觸控式的燈踫到就會亮,那我直接把那個技術轉成去控制影像的播放,然後枕頭像呼吸一樣,就是下面有個馬達去控制這個枕頭,裡面都是一些很片斷、潛意識的影像,有割開的床的畫面或者是像血一樣的紅色液體染滿整張床,或是有光線在床上掃描等等。

--那第二件「飛」就是想試試看互動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那時候我做了一個像鐘擺的電視,我自己研發一個介面,就是觀眾可以去推這個電視,裡面有一隻鳥,它會隨著電視不同的擺動幅度做出相對的同步動作,我推太用力的話,這鳥就會飛出電視之外,螢幕是黑的,這鳥巨大的身影會投影在兩邊的螢幕上面;直到螢幕靜止的時候,這個鳥又回到螢幕裡面。這整個都是很複雜的、數位控制的影像。

--其實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會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個人的一些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就是對媒材媒體的新的可能的研究。

我覺得媒材跟創作內容和過程有點像在跳探戈,就是忽前忽後,有的時候形式在先,有的時候媒材在先,有的時候內容在先,都不一定,有的時候甚至是並行的。

--我創作上有個東西一直沒有消減,就是一個實驗的態度。

無人城市的超現實影像

--「城市失格」其實談的還是一個很古老的存在議題,它雖然是沒有人的城市,可是對我來講還是在談人這件事情。

--我有做一些research,發現西門町一直到晚上還非常熱鬧,所以就選定西門町那個場景進行三個月的拍攝,在同一個地點拍三個月。我是用大相機,四乘五的大底片,有蛇腹的那種相機拍的,所以其實是很傳統的攝影。這麼大的相片得到的品質很高,經過滾筒把三個月拍的三百多張照片全部掃描到電腦裡去,然後把它疊在一起。

看到人跟車就挖掉,挖到那個地方沒有人跟車了就停;如果發現某個部分還是有人跟車就再去拍,所以我的 source完全沒有電腦虛擬出來的影像,也沒有去改它,我用的都是實際拍攝下來的影像,我做的手腳就只是把沒有人車的空隙拼在一起,其實就是把沒有人跟車的空隙留下來而已。

--那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數位工具是加快我們的創作速度,可是我的作法有點反過來,那一張照片就快做了二個月,而且有六個助手、將近七台電腦同時在做,因為檔案很大,都要割開來局部局部修,花很長的時間、很細心去除那些人跟車。

探索不同媒體的極限

--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反過來做,或者是往回看或是往回走,有時候我覺得前衛好像是往回走才有辦法走到前面。

--數位媒體的興起,大家修像修得很快樂,甚至有種腦充血的狀況,我一直不認同的就是把頭或腳換掉這樣的數位影像的東西。我總覺得數位影像好像應該不是這樣,也不是這麼簡單吧,所以我就愈來愈想做這種數位攝影的作品,因為我想提出我不同意你們這樣作法的另一種看法。

--所以我反而用一個最笨的方式,花很長很長的時間,花很多很多的時間跟精力,只是在一張影像上,做到最後我發現怎麼很像在做video?因為它就是三百多個照片拼在同一張照片上面。當我在Photoshop處理的時候,那個人跟車就在裡面跑來跑去,我就發覺我想逃離這個時間的工具,結果我又還是回到這上面,所以我一直在想我那個是攝影嗎?因為它其實是結合三百多個不同瞬間的時間,壓在同樣的平面上,只是說錄像是把它攤開來看,我的「城市失格」是把它壓在同一點看,我覺得好像還是關於時間的東西。

--我對媒材或是媒體美學的進展有著很高的興趣,我一直在試探這些媒體跟工具的能耐可以做到什麼極限?我不會逼問藝術是什麼,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藝術可以做到什麼樣的地步?

--我的作品希望跟人深入的溝通,那溝通不是敘事的溝通,而是感知的溝通。我覺得這都值得我繼續去研究或創作。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