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
Wang Jun-Jieh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以大衛之名,關於《大衛計畫》的二、三事
English
文 / 王俊傑

它如此的奇幻,以致於我們一時間忘卻了自我的身分、時間跟空間,在現實與非現實間穿梭……迪士尼樂園,許多人都經歷過的奇幻之地。2002年,一位親近的友人突然病故,事件引發的衝擊轉換成我的幾個創作計畫,其中包括一件為參加台北當代藝術館「出神入化」(Spellbound Aura)展而作的影像裝置《和你一起去旅行》(Traveling with you, 2004)。這個作品透過完全虛擬的景物(山脈、飛機、天空),架構出三個不同「視點」的場景,展場同時呈現了一段拍攝於東京迪士尼樂園的擬仿美國西部湖岸景觀;作品所運用的「全知觀點」(omniscient viewpoint) ,正如身處迪士尼樂園般的幻境創造,你可以隨意進出場景與變換時空,但也同時顯現自我在其間的渺小與虛無。

《和你一起去旅行》談的是,一個虛構的旅程和虛構的世界,人們在其間的不確定身份扮演。通過這個變異的聯想,2004年底,逐開始另一個延續的創作計畫《無題200256》;此作品首度嘗試以35釐米電影膠卷拍攝,七個影像片段,每段七秒鐘,展覽以雙投影並置循環放映。《無題200256》藉著尋常生活中的幾個動作(走路、開門),與死亡的議題(點滴瓶、聖光)交混,形成一個極度疏離的冷冽風格,看似非敘事性的短暫畫面,連續循環的重組出現,因而產生新的敘事性,而此一「新敘事性」的成立,即在於循環重複的影像對觀賞者自身經驗與記憶的召喚。影片規模極為短小,但此一製作試圖以非敘事性視覺影像表現人們在環境中抽象而細微感知的部份,對創作者而言,它是一個困難的轉換,而選擇電影底片的媒介,其高對比的寬容度,則輔助呈現了既接近真實又帶超現實感的雙重性。

《無題200256》完成之後,類電影的高預算與高專業製作模式使人怯步,但總覺得一個語言表達的方式尚未敘述完畢,因此,2005年開始籌備下一個延續作品《狀態計畫 II》。《狀態計畫 II》原本是被歸屬在始於2000年創作的「微生物學協會」系列之中,它討論的是關於當代人們個體與精神的新關係,日常生活的組成結構,亦就是那些不斷剝落為現實、幻想、回憶、恐懼與空白的混合物,由無數小片段所架成的「狀態」;作品運用了三螢幕同步互動式投影裝置,觀者在進入空間中的特定光區後,影片才會被啟動播映,三個螢幕共由六段各20秒的獨立影片所組成,影片採隨機但不重複銜接的循環播放。影片內容同時呈現了現實與超現實並置的場景,它猶如日常生活片段意象與夢境幻象的相互介入,旅程中的客機艙內座椅、散發雪白靈光的電視螢幕、人的行走、開門動作、倒臥血泊中的受槍擊者、櫻花瓣漫天飛舞……,這些短暫的「符號」或「意象」靈感,來自於環境中的行為、資訊或聯想,其相互不連接的斷裂式敘述,試圖反應我們現實處境中的複雜細碎狀態。《狀態計畫 II》引用了瑞士精神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 ‬1875-1961‭)‬的說法,人類用「自我」(ego)‭創造了文明世界,而文明世界卻不斷遮掩「本我」(self)‭的心理原型,這使我們只看到「文明」而看不到「自性」。人們已然完全失去了自我細微行為注意的能力,了解自身所處的各個「狀態」,將是發揮「本我」能力與淨化環境的重要步驟。

經由《無題200256》與《狀態計畫 II》兩個影像裝置的發展,關於實存空間與虛幻意識交錯的抽象議題,做為以影像裝置為表現形式的創作而言,它已然需要以更大的篇幅去討論藝術經驗感知、媒介語言與藝術表現形式的諸多問題,因此,第三部更為龐大的作品計畫《大衛天堂》逐漸產生,同時,亦將這三個相關連議題的作品統稱為「大衛計畫」。「大衛計畫」,固然是以牽動起整個創作動機的逝去友人為名,但如何將創作者個人抽象的經驗感知轉化為具體的影像語言,正是巨大的挑戰。《大衛天堂》的裝置版本為五螢幕同步投影,其創作時間近兩年,在技術上須克服以高畫質數位錄像拍攝而產生的諸多問題,影片中的超現實場景,一方面經過細密計算分鏡的在攝影棚內搭景拍攝,另外也藉助大量後期製作的數位特效來輔助修正。而這些「技術性」的工作項目不只作為作品的基礎,同時也處理了由經驗轉換為藝術作品的關鍵,「轉換」與「語言」的問題。

《大衛天堂》裡的「天堂」並不存在,它隱喻了現實世界中虛幻的幸福、空間與慾望。作品由一個平淡無奇正面連續展開的居家空間出發,一位似存在又似不存在的主人翁進入屋子後的穿梭,由戶外花園、室內玄關、書房、客廳、浴室、臥房再到戶外花園,影片在介於現實與超現實的景象中緩慢推移,在一幕幕既真實又虛幻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呈現靈、魂、體共存於環境、時間、空間中的恍惚與不確定感。《大衛天堂》所欲探討的主題包括:狀態、記憶、空間、慾望與恐懼。人們確認自身存在價值與空間的關係息息相關,由狀態而縯申出的空間對應關係,正如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提出「空間是什麼?」的追問,海德格提問:「空間以何種方式存在,以及空間究竟是否能夠具有一種存在?空間是一種原始現象嗎?」「依照歌德的說法,人們一旦察覺到這些現象,便會感到某種恐懼....」。德國心理學家李曼(F.Riemann, 1902-1979)則說到:「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份,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從誕生直至死亡」。人們終其一生所欲對抗的恐懼,正是慾望的另一種投射,空間所固有的特性必定從其本身而來顯示自身,人們所生活的空間與行動,即同時象徵了慾望與恐懼存在的雙重性,它在潛意識與非潛意識中,投射於不同狀態的一瞬間。

「體驗不只是為了藝術享受,亦更是對於藝術創作的決定性泉源。一切都是體驗。但也許體驗卻是藝術死於其中的因素。這種死發生得如此緩慢,以致於它需要經歷數個世紀之久。」(Das Erlebnis ist nicht nur für den Kunstgenuß, sondern ebenso für das kunstschaffen die maßgebende Quelle. Alles ist Erlebnis. Doch vielleicht ist das Erlebnis das Element, in dem die Kunst stirbt. Das Sterben geht so langsam vor sich, daß es einige Jahrhunderte brauht.)──馬丁.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頁66

海德格發表於1935-36年間的重要演說〈藝術作品的本源〉(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當中精闢論述了藝術本質,藝術家/作品/藝術,三者所相互關係出的辯證,除了通俗世界裡的一般認知與經驗之外,它還能有什麼不同的思考?海德格將藝術視為一個「謎」來解讀透視它,解開謎團就是思考藝術作為藝術本身的真理意義。他一方面闡述俗世基於美的觀點來看待藝術,另一方面也提出其隱含的藏匿或遮蔽性,這個藏匿或遮蔽性讓藝術得了慢性絕症而無法自拔。那麼,藝術到底是什麼?是如海德格所言的一種真理嗎?它其實是一種具有解除藏匿(das Entbergen)的意義,也就是一種開啟與敞開的領域 (das offene)。藝術作品不是普通的物件,藝術亦非只作為流行文化的附庸。「大衛計畫」系列作品,除了試圖以精準的技術表現回應影像語言的當代性外,同時也提問了當代藝術的發展在媒材、形式與技術之外,關於藝術本質追尋的問題,到底藝術表現形式與作者自身的經驗關係為何?今日藝術是什麼?又什麼是藝術的本質?正如海德格在〈藝術的本源〉中所提問的那樣,值得我們深思。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