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丁衍
Mei Dean-E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後戒嚴‧觀念動員」策劃感言
文 / 梅丁衍

近來,我常思索著一個問題:現代藝術所指涉的「藝術」,究竟是靠現代主義的主體,才彰顯了它的意義?還是因為「藝術」課題本身所留下的未解之謎,才迫使我們絞盡腦汁去找尋現代主義的涵義?如果後現代主義是人類語言思考模式的極限,那麼,包容在後現代主義範疇之內的所有藝術議題,恐怕都不過是一種精闢的修辭技巧罷了。

由此,激發了我對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幾個迷思:(一)就台灣這個特定的名稱而言,它的歷史涵義範圍有多廣闊?它與現代主義交織的脈絡呈現怎樣的局面?由此,再追究它的「本土性」指的具體意義是什麼?(二)台灣地區所產生的「藝術」是依據怎樣的條件?它如何被區分為「現代」或「非現代」?或是「好」的藝術與「不好」的藝術?(三)「本土化」或「自覺」立論的訴求對象是誰?它是為了保障台灣居民免於現代主義的威脅?還是企圖為台灣文化在國際交流中取得被信任的角色?

基於以上的困惑,我又推得下面兩個問題:(一)如果我們絕然封閉外來訊息,是否可以就目前現有藝術環境,發展出一種獨立的藝術風貌,突顯強烈的本土風格?(二)如果我們繼續開放外界訊息,又如何在「區域性」訴求理想中找到國際化的「普遍性」原則?現代主義的「國際性」神話,是否終究會落入迷信強勢文化的陷阱?

長久以來,國內藝術家似乎不太習慣思考,總覺得藝術品本身才是最佳的辯解。而我認為,不論是後現代或本土化,其實都只是考驗著一個思考性的抉擇,也就是面臨「新」與「意義」的辯證課題。藝術家讓藝術辯解自己,等於不承認藝術有絕對的溝通存在,不需溝通的藝術,根本不屬於藝術範疇,也就談不上藝術的意義與價值。藝術容許復古或抄襲,但是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它必須是透過思辯程序,獲得意義的合法性,現代藝術若省略了「思維」,自然就與「現代」脫離關係。

「後戒嚴‧觀念動員」這個展覽原初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它能突顯台灣現代藝術在「現代主義」這個洪流中找到它自身的定位。當初在設定這個標題時,的確面臨多方面的壓力。一來,是因為最近藝壇「主題展」正方興未艾;二來,是責任藝評的呼聲不斷。因此,在此刻要符合這兩項期許,似乎是時勢所趨。事實上,主題展與責任藝評是一體兩面,藝評家可以預設主題,然後再從已有的作品中,挑選切題的作品展覽,但是也因此主題展往往帶有濃厚的學理色彩,容易淪為藝評家驗證其學術理念的工具。同時,不同的主題展也會出現相同的作品,許多主題展在輕重緩急不分的情況下,流為訓詁考據一議。而「責任藝評」雖然滿足了策劃者更自主的評準空間,但也縱容了藝評和規範,致使責任藝評的公信力不易取得,責任藝評,避重就輕,走向美學的烏托邦,「責任」不翼而飛。

然而,展覽畢竟需要一個指引,以利觀眾切入意義的思維,加上筆者自己也從事藝術創作,因此在選擇參展對象時,難逃「主觀」之責,所幸,我在設定標題時,極力避開「主題展」的切題干擾,事先我並沒有告知參展者標題,同時,也沒有限制展出的形式。當然,我很清楚,在選擇名單時,已經具備了「主題」的雛型,剩下來的,只是替這些作品冠以統一性的精神而已。

然而,這個展覽醞釀期,的確是有幾個有趣線索貫穿其中。首先就是選擇「綜合媒材」,在眾多綜合媒材表現作品中,我選擇偏向以「現成物」的組合居多,其中我刻意強調這些作品的「非手工性」,以便與傳統的「繪畫性」課題作一對話。八○年代初,台灣曾經也興起過一陣裝置藝術風潮,但是筆者認為那時的創作理念,主要是凝聚在「極限藝術」,其反對浪漫,壓抑表現,結果只突出了材質與造形,最後以抽象形式成為其最終關懷。這次參展作品,雖然也有壓抑情緒的傾向,但是這種壓抑是透過思維轉換而取得深度的人文情境,在處理材質時,多了一層隱喻的手法,將材質投射在環境中而製造出更活潑的對話語彙。參展者在目錄中都有一篇創作自述,希望由這些自述來堆砌一種整體風格,再由這個風格導向主題的聯想空間。

「後戒嚴」,是我對台灣地區創作環境的體認,試圖在解嚴前後,找出具有區別性的創作理念,八七年的解嚴,雖然曾經出現一批以社會政治為題材的創作,但是,我認為那是一次有條件性的創作自覺,它是以挑釁做為試探「民主」誠意的創作動機,因而只能算是政治情感的嘲諷,難以進入政治與社會的深層結構。相反的,這一波以「觀念」思索創作的風氣,反而更貼切地反映了「後戒嚴」期,台灣藝術工作者普偏的創作自覺,這些參展者,實則已觸及了這層「民主」體認,這也是我用「觀念動員」做為展覽背後的隱藏契機的原因。

參展者不少過去在替代空間有過展演,有些作品亦曾經發表過,但是,這並不減弱展覽的意義,因為有許多舊作品是我與參展者特約而展的,我試圖在這些作品中,重新勾勒一種創作圖象,讓作品之間的對話更清澈些。玄門藝術中心的空間效果,也是促成這個大型展覽能得以適度發揮的主要條件,更可貴的,是替代空間與商業畫廊逐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雄獅美術1994年6月280期)
--------------------
後戒嚴‧觀念動員
時間:1994.05.07-06.04
地點:玄門藝術中心
展出:王國益、林明宏、陳慧嶠、石晉華、侯宜人、魯宓、朱嘉樺、梅丁衍、范姜明道、吳天章、黃文浩、顧世勇、吳馬悧、陳順築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