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勇
Ku Shih-Yu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從傳統影像到數位擬造
English
文 / 顧世勇

影像對過去而言,是有實際存在的對應物時才被承認;換言之,在快門決定性的瞬間,總對應著曾經存在的在場物,這種不可逆性的過去真實成為一次性的東西,也正因為曾經總在的真實缺席及不可復原性,帶給人消逝的傷感意識,成為出席對缺席的感性物模擬。影像的力量帶給人感觸深刻的原因,雖然建立在過去消失的不可收復性上,但其中更根本性的痛點可能是將來的過去化,這裡如果把將來說的明白一點,就是死亡。所以影像雖說是過去的死亡,也同時暗示著未來也是即將到來的過去,我們真正傷感的正是影像中同時到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傳統影像的力量,是根植在時間意識的基礎上,當時間意識中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發展不斷地被模糊化後,影像中的缺席情境就不成立﹔缺席情境既不成立,影像的縱深感緊跟著就消失。當代影像的活動不斷趨於扁平化正式時間感消失所導致的結果。

如果我們從影像發展的脈絡來理解人的視域,也許會發現我們經歷過三個階段:一、影像紀實的表層再現。二、影像深層的表現。三、影像擬造的感性化。第一階段如前述,影像背後和真實之間互為指涉的關係,此階段是對地點、時間、事件的見證,我們亦可視之為一種表層的文本。第二階段影像進入人類心理結構深層的表現,在此影像作為潛意識的延伸,影像不再只是紀實的對應物,而是主動地成為影像自身的表達,此時現實的線性因果時間逐漸癱瘓,夢境般的同步時間不斷地滑進現實時間,我們區分可能世界和現實世界變得越來越困難。第三階段的影像擬造正挾持著科技的發展將第二階段的虛構物予以感性化。

當代科技發展非但沒有使我們更物質化,反而使我們更相信非物質化的擬造世界,擬造虛構原本屬於藝術領域的東西,如今面臨來自科學領域的競爭,有些藝術家轉而接受了以往科學才有的參照準確的特性,把表達素材和自然生成的可感受性,又回到以身體經驗基礎的方向作表現。波伊斯在他的作品中逕直接以身體感知的觸覺方式展示本質,他這樣做實際上是遵循了經驗科學的嚴格確證性,並且是在媒介對現實的模擬日益廣泛、社會現實、工作世界的設計日益虛擬化,經驗日益非身體化這樣一個環境中所作出的回應。

模擬與可逆性是科技發展的標誌,在人工智能中現實被模擬,並且任何時候都可重複,電影、電腦模擬以及一些類似的技術每時每刻都在全方位工作,模擬所有可能世界。「世界」的普遍可模擬性使得實在世界和擬造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甚至兩者之間平行發展休戚與共。

伊通公園這次以電腦影像圖庫的表現正針對現實世界和擬造世界之間提出藝術家的見解,數位圖檔是一種用符號態度來製造擬像訊息世界的技術,傳統影像工作者對擬像敵意的理解在於將擬像視為一種自主與人無關的技術贗像,而未將擬像世界理解成在人、技術和世界三者之間共同建構的人文過程關係。我們也許可將人、技術和世界的關係概括為四種:具體實現關係、文本詮釋關係、替代關係和互為消融關係。如果從這四個方面思考人、技術和世界三者的關係,我們可以較擬像和仿真之類的技術決定論的視角更進一步地理解擬造世界。

一、具體實現關係。所謂具體實現關係是指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體現或包容在人的活動之中,即技術成為人的某方面能力(軀體)的一種延伸,在某種程度上與人合而為一,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是一種「透明」的工具,例如人透過眼鏡看世界,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實際上許多虛擬實在對真實實在的透視,而不是替代,虛擬實在如同眼鏡、顯微鏡等一樣使世界得以具體實現。

二、文本詮釋關係。在文本詮釋關係中,技術不是像在具體實現關係中那樣,幫助人們直接面對世界,而是對世界作出抽象的解釋。例如用望遠鏡看遠方是具體實現關係,而透過地圖找一個地方就是文本詮釋關係。此時人是透過繪圖技術使用的抽象符號去面對世界,技術所顯示出的不是具體實現關係中的軀體延伸,而是一種語言的延伸,在文本詮釋關係中,世界先被技術轉換成一種文本,然後再由人去解讀。

三、替代關係。替代關係源於人對「自動化」的追求,其初衷是人希望製造出一個不僅體現人的意志,而且是能夠替代人的作用之物,即人們希望技術代替他們去與世界發生關係。在前面兩種關係中,人們致力於使技術的力量納入「我」的力量之中﹔而在替代關係中,人們反過來將自己的意願和力量投射到技術替代物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在替代關係中,世界是「我」可控制(輸入指令即可獲得輸出,並能用反饋調適)的世界,或者說是屬於我的意願的世界。

四、互為消融關係。當人們生活環境中的技術成為習以為常的生存背景的時候,就出現了人與技術的第四種關係:互為消融關係。建築物、天然氣、傢俱、電話、電視、電腦等「使人在其中」(海德格稱為「在世界中存在」)的技術構成一個特殊的世界─「技術叢」,人們由此能夠相對地獨立於「技術叢」之外的世界而生活。互為消融關係表明,技術已經部分的融合到我們的生存之中,成為我們生存的背景,昭示著我們的生存狀態及其流變。在互為消融關係中,人、技術和世界之間的罅隙消失了。技術成為人性的一部分,成為世界的工具結構。就虛擬實在而言,在兩種情況下可能發生互為消融關係:其一,當人沉浸於虛擬實在中時,虛擬實在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生活環境,對於處於其中的人來說,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叢」。由於虛擬實在的「清晰度」再高也難以與真實實在混同,故對於虛擬情境中的人來說,虛擬實在不僅僅是真實實在的擬像,實際上更像實在的一種新形式:他為人們建構的是一個相對的新環境和新世界,人們沉浸其中過著前所未有的新生活。其二,如果不是過於保守,我們就可以接受的一個前景是,虛擬實在將成為人類生活環境和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前景中,虛擬實在與真實實在是互補融合的關係,而不是替代和被替代的關係。

影像圖庫這個展覽的旨趣,正揭示一個虛擬實在既可能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活世界,也可能與真實實在共存而拓展生活世界,他昭示了人與技術共在的可能性,即人所建構的世界將隨人的實踐進程,而不斷延拓。因此,虛擬實在以及廣義的虛擬技術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諸世界─人所感知、理解、欲求和建構的世界─的新發展,而不是客體戰勝主體的悲觀說法。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