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疲軟世界—兵器 |
|
文 / 邱昭財
「戰爭為屈服敵人,實現自己意志,而所用的暴力行為。」
——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
克勞塞維茨為戰爭所作的定義,同時也說明的暴力衝突的本質,而「兵器」作為戰爭與暴力衝突時所使用的工具,也自然成為了威權的典型象徵。
「兵器」充滿威嚇、破壞的力量,其力量來自於我們對於暴力的恐懼及其破壞所造成的傷害,但又因為我們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產生了矛盾的處境,試想位於槍口之前或又位於扳機的操作位置,被威脅與控權者之間的角色差異。
關於善、惡、愛、恨、生、死、慾、戰爭、和平、國家、民族、信仰…,其前後位置的不同意志,當輕觸扳機、按鈕便能將意志鼓爆,只見其前後位置之意志的消長,矛盾卻無從消解,而「兵器」無可選擇地在兩端分界上見證著這亙古不變的拖棚戲碼,它似乎處在一個極度矛盾與尷尬的處境,同樣地,是否能夠有一種疲軟或逃遁的可能?
來硬的!這有著強制、暴力意味的字眼,這其中「硬的」一方面指向主事者態度上的強勢,另外的便是那諸武器之類的代稱與性格。當高大聳立的武器以軟的姿態傾斜彎倒,荒謬、滑稽的動態過程,消解了武器威嚇感,它在自我性格、功能的放棄,一再上緊發條也僅是徒勞無功地反覆,似乎是宣示著它對於人性的矛盾難解抱以投降的姿態並且疲軟不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