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菁
Lee Wei-Ji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虛空作為一種創作的形式
 
文 / 李維菁

停筆不寫了,或是不畫了,自此住手或消失。這些年來,我常常想起好幾位這樣的人,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我年少時候閱讀的香港小說家鍾曉陽,她十八歲那年以天才少女之姿出版《停車暫借問》,轟動港台。一九九六年出完《遺恨傳奇》,從文壇消失超過整整十年,一直到二○○七年才又開始在香港的報章雜誌復出寫專欄。

她談起那段消失的時間與緣由,只肯回答一句:「就是不想寫了。」

而最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個展的藝術家陳世民,在二○○○年以極限風格為主的個展後「真相大白」,十多年未曾發表作品,如今再度出手,卻展出了一片生活攝影拼貼繽紛的作品。這些是睽違許久再度見到的,我心裡總還念著那些曾經懷抱熱血,曾經想要挖掘生命底層暗自翻攪傷痛的創作者,曾經被看好的,被期待的,那個高高壯壯的大男孩(現在應該是中年人了),還有那個細瘦帶著眼鏡的年輕女生,這些藝術家在我心裡始終留著他們年軽飛揚的微笑,也是我每隔一段時間就不禁想起來的面孔。彷彿人間蒸發了。

他們為什麼不創作了?他們現在去哪裡了?他們還懷著創作的慾望嗎?他們還相信藝術嗎?他們在哪個辦公室上班打卡?他們在做什麼生意?他們的內在經歷的什麼樣的動盪,這些年來又起了什麼變化?

西班牙作家安立奎.維拉馬塔斯的代表作《巴托比症候群》,書名中的這個病指的就是突然中止創作的狀態,他在書中引述加上部分虛構,大量討論創作是什麼以及不肯繼續創作的故事與案例。從這些生平導覽中,探究他們為什麼放棄寫作?為什麼奮戰壓下創作慾望而終生近乎懲罰性的不肯再寫?

安立奎.維拉馬塔斯在書中談到,「巴托比症狀」某個角度來看就是選擇以「不」回應一切的狀態,有的則是對未完成之作心生嚮往,但是對於真正付諸實行的行為有所障礙,覺得怎樣也寫不出來怎樣也畫不出來,因而抗拒。性格古怪暴躁的沙林傑在一九五一年《麥田捕手》享譽全球後,逐步拒絕與外界的接觸,他的人生究竟如何在他過世之後仍然是個迷。

他也提到,韓波在十九歲時已完成了他人生所有的寫作,之後便陷入無止盡的沉默。當然有可能因為韓波眼前的幻象總是一個接一個,如果未來的歲月要持續將這些幻象不斷化為文字,他的人生將痛苦不堪,拒絕繼續紀錄自己的幻覺。而影響了文明進展的蘇格拉底則根本不寫作,後世證明了他有精神錯亂的性格,從頭到尾不曾寫出自己的幻覺。

他在書中談到,「巴托比症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這種沉溺於「虛無」中不可自拔的心態,已成為當代文學的嚴重病徵,造就了一群「名不符實」的作者。他也提到卡夫卡是一個巴托比症狀存在為時已久的例子,卡夫卡在日記中時常透露出不可能存在「真實文學」的想法,並列出許許多多自己沒寫的作品,思考那些從未被寫出的作品將成曠世鉅作。

紀德在他小說《沼澤》中創造出一個人物,從故事的開頭到結尾,總是試著想寫出一本書,卻始終沒有完成。後來羅伯.穆齊爾在《沒有個性的人》書中則大大讚揚這種所謂「不具生產力之作家」的意象,甚至將之神化。而事實上很可能只是創作者在完成作品前,就沒有辦法承受嚴苛的壓力而放棄。

當然有些人放棄單純只是因為陷入康復不了的精神分裂狀態,像是國詩人賀德林長期處在風狂狀態在去世前三十八年都把自己封閉鄉間處於崩潰狀態。也有人是因為感到自己「寫作上的失敗」而放棄。

安立奎.維拉馬塔斯並藉由《巴托比症候群》小說中虛構的男主角之口說,他驚覺,事實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天生都傾向「不做」,就好像那些巴托比作家一樣,傾向「不寫」。他說一個卡夫卡筆下故事,談到空著肚子的藝術家。這位藝術家總是維持空腹,拒絕進食。一位看護問他為何拒絕吃飯,藝術家說:「因為我總是找不到喜歡吃的食物,所以只好一直餓著肚子。」

不只是創作,還有那些停在原地,只肯做同一件是情,拒絕變化,就像是總是並且只以「不」去回應人生的作家或藝術家,我們大家常常以不同形式堅持著說「不」。我突然想起那句話有多珍貴。那是鍾曉陽復出後,她的舊作集結為《春在綠蕪中》文集在台出版,她在後記中這麼說:「人還是那個人,不管外表厚積了多少歲月風霜」。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