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敬元命名未來 遙不可及的夢想
|
|
文 / 吳垠慧
海浪襲來,將沙灘上若隱若現的英文句子沖刷掉,陣陣海潮聲勾起觀者模糊、片段的回憶,消失又重現,如此不斷反覆著。台灣藝術家陳敬元現於伊通公園推出個展「命名未來」中,從無名的風景隱喻對隱晦不明的未來想像。
「不確定的主體、在縫隙間游離,是我們面臨的情境,這種曖昧讓我著迷」,陳敬元解釋。「命名未來」的英文展名是「UN title」,既有「無題」之意,「UN」既是聯合國縮寫,「un」也是否定詞的字首,「這是一個集體認同的未命名,這個展覽是對一個無名之地的想像」。
陳敬元1984年生於台南,現居台北,北藝大美創所畢業,創作形式廣泛,影像、裝置和繪畫都是他藉以傳達的媒介。去年太陽花學運期間,陳敬元在立法院以畫筆「場記」大院內的場景,另以速寫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多位學運參與者。這次展出的影像裝置《ITV205》中,投影一件飄蕩的外套,就是借自林飛帆本尊、當時風騷一時的綠大衣。
「命名未來」構思源自颱風天前夕,陳敬元和友人到基隆大武崙海邊尋找作品素材,意外發現一處廢棄、滿是灰塵的機房內,有不知名的表板、鐵衣櫥、跛腳的破沙發和似曾相識的風景照片等。因此,這次陳敬元以模仿歐洲「巴比松畫派」的寫生風格創作出多幅風景畫,但又不是單純的風景畫作,如《ITV203》令人聯想到血紅的沙灘,《ITV204》風景畫表面又覆蓋著一塊摺皺的皮革,阻隔觀者賞畫的過程,「皮革就像遮掩傷口的覆蓋物,或是假裝傷口不存在,或是阻隔探究背後真相的阻礙物。」
《ITV303》一名無臉男的膝上放著一只手提箱、拉出一面舊布,另一位跪在他跟前的男子埋首在布堆中,彷如接受施捨、恩賜,「手提箱打開有一幅風景畫,他看著眼前這片『風景』、聞著布的味道,這片風景、這個味道,都是他的回憶。」
「這個展覽就像電影裡的道具、物件,被散落在展場當中;這些不知名的風景畫曾經存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裡,我們不確定那是哪裡的風景、甚至不確定是否真有這些地方,但它們卻成了人們所追求的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地。」
(中國時報,2015.10.2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