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
Ericamigo W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梅丁衍 愛政治批判的藝術家
 
文 / 吳垠慧

台灣藝術家當中,如梅丁衍這般,廿年來始終對政治性議題樂此不疲者,屈指可數。梅丁衍把政治性符號放入作品中,不僅揶揄兩岸政治議題,談論台灣的國家和身分認同問題,也批判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不對等關係。不過,這位愛對政治現象提出批評的藝術家,在他最新創作「台灣西打」系列作品中,卻少了犀利的評論,多了懷舊的感性。

梅丁衍以往的作品,如「思愁之路:錦鏽華夏」系列,以及「哀敦砥悌」(Identity)系列,都是以空間裝置的型態展出。但「台灣西打」是一系列數位影像,影像素材的來源,是梅丁衍這幾年從網路拍賣上購得的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老照片。包括了日治時期小學生團體照、軍人出征前的留影,或是在寫真館(攝影棚)內拍攝的少女個人照片等等。

梅丁衍利用電腦軟體,在老照片上動手腳,除非是經過藝術家解釋,否則乍看之下,很難看出這些照片都是經過移花接木而成。「這些都是被丟在網路上拍賣的老照片。」喜愛收藏老東西的梅丁衍,近年來也成了網拍一族,閒暇之餘,就掛在網路上搜尋老東西。

「找台灣的老東西,一開始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童年回憶。」梅丁衍說。

梅丁衍是四年級生,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到紐約繼續研修,此後舉家移民美國。他說,「我是外省人,很多外省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以移民美國為目標。而我父母在移居美國前,把我在台灣的個人物品當垃圾處理掉了,以致於日後我回台灣,擁有台灣的紀念物是零。」

多虧了網拍,讓梅丁衍得以彌補這份遺憾。但同時,梅丁衍也注意到有大量的台灣老照片在近幾年流入網路拍賣,像是老建築、結婚照、軍人或學生照等,引起他研究老照片的興趣,並且加入搶標的陣容。

至今,他已收藏千張大小不一的老照片,部分被他用到「台灣西打」作品中。像《非常陽公園》的背景,可見台中公園的舊容貌。此外,《禮成》、《尋找黃土水》中,就用了結婚照和日治時期公小學的學生畢業照。梅丁衍指著《禮成》裡被他合成的六組排排站的新人:「這六組結婚照,前後年代的差距就有廿年。」

「老東西還是比較耐看。」梅丁衍笑說,「我不否認是因為年紀大了,所以看老東西特別有種懷舊的感覺。」他細心研究老照片裡的人、地、物,從老照片傳遞出的蛛絲馬跡,拼湊出台灣在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遷台之間,那段曾被壓抑、不能談論的歷史。「懷舊不只是重溫童年回憶,人們可透過影像去認知這個世界,也因此,人們可透過老照片重新建構我們對歷史的想像。」

梅丁衍認為,台灣遲遲未能解決國家及身分認同問題,是因為台灣人對歷史的不重視。「這些老照片的年代不算久遠,即使是日治時期拍攝,照片中的人物也可能還活著,結果照片卻被遺棄、被丟出來拍賣。」

在感傷、懷舊的背後,梅丁衍看到的是現代人並不在乎先人的生活內容:「我們遺棄記憶,卻也形成世代之間價值觀的斷裂,也因此,台灣人普遍缺乏歷史感,只短視的重視享樂文化。」

他超愛收藏老東西

梅丁衍,一九五四年生於台北市,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一九八三年赴紐約,取得普拉特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目前在台灣藝術大學擔任教職。在世界大熔爐的紐約待了十年,梅丁衍對於身分和國家認同的議題益發敏感,加上在當時被國民黨列為匪報的《中報》擔任美術編輯六年,讓梅丁衍至今對政治依舊保持高度關注。

梅丁衍愛收老東西,也和在紐約十年的經歷有關。「在紐約,假日就去逛跳蚤市場,收購五金工具這類老東西。一九九三年回到台灣之後,也到跳蚤市場收些早期的日常用品或玩具。」梅丁衍說,經年累月的東拾西撿,他的收藏早已塞滿一層樓的空間,連鐵牛車、古早款的腳踏車應有盡有,連現在配戴的黃色玳瑁鏡框眼鏡,都是日治時期製作的老眼鏡,他是從網路上拍得的。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